Browsing "Default"
Jan 28, 2019 - Default    No Comments

愛罪不能愛聖經

D. L. Moody: “The Bible will keep you from sin, or sin will keep you from the Bible.”

John Piper: “The problem of the Pharisees is not that they don’t have light, but they love darkness. You can’t see Jesus as glorious and supremely satisfying, and you can’t see what the Bible is written to reveal as supremely beautiful and satisfying, if you love your sins.”

Jan 2, 2019 - Default    No Comments

學習論

司布真曾勸誡他的學生:
  • 精讀你手頭的書,全面、徹底地掌握裡面的內容。
  • 將自己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讀,咀嚼、消化、吸收、直到那些知識成為你自己的。
  • 好書值得反覆閱讀、做筆記、認真思考。
  • 如果你照做了,你會發現,精讀一本書對你的知識結構的影響,遠勝過瀏覽二十本書。
  • 馬馬虎虎的閱讀只能讓你更加無知,而且莫名驕傲。
  • 有些人為了多讀書而停止思考,這使他們失去了思考能力。
  • 少讀多想”——讓這句話成為你讀書的座右銘吧!

每本書讀三遍:

Canon Yates 建議我們把每一本好書讀三遍。這樣,這本書就會印在你的腦子裡。

  • 第一遍:從頭到尾快速閱讀,概括了解全書,並將其內容與先前的知識關聯起來;
  • 第二遍:仔細閱讀,掌握節奏,邊做筆記邊思考;
  • 第三遍:一段時間後再用第一次閱讀的方法再讀一遍,在書的封面和封底上簡要記下讀書心得。

將一卷聖經最少讀50遍

摩根 (G. Campbell Morgan, 1863-1945) 是公認的 “解經王子”。許多傳道人向他請教秘訣,摩根的回答永遠不改變:“用功,用功,再用功。” 用功於每天清晨進入那塊神聖的領域,呼吸天上的空氣,取得新的能力。他熟記經文,但從沒有刻意去記,而是將一卷聖經最少讀50遍,才着手解釋。熟記經文成為他生活的習慣,使他的講道及解經更正確、深入和生活化。


讀書方法:
  • 初步略讀章節摘要、大小標題、重要字句。
  • 詳細精讀教材,做筆記。
    • 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其邏輯聯繫。
    • 每讀完一段書要思想和提問題,要徹底理解內容。
    • 用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並經常複習。
  • 養成複習的好習慣:
    • 七次複習:20分, 1時, 1天, 1週, 1月, 3月, 1年…



幫助記憶:
  • 進行分析和思考
  • 分解成列表
  • 製成卡片
  • 畫面記憶
    • 一邊背、一邊看,不要想太久。
  • 不停重複,直到成為口頭禪(就是能不經思考、脫口而出)。

記憶的層次:
  • 暫時記憶 (重複閱讀,能從頭到尾背誦,容易忘記)
  • 聯想記憶 (大量重複閱讀,能從頭到尾背誦,不太容易忘記)
  • 脫口而出 (重複卡片,稍微可以抽考,不容易忘記)
  • 融會貫通 (卡片和冥想,完全可以抽考,不會忘記)
  • 屬於自己 (經常冥想,不用抽考,不會忘記)

成功秘訣:
  • 閱讀、思考、筆記、複習、堅持。
  • 製造環境促成習慣和幫助自律;運用日常零碎時間。
  • 養成做筆記的閱讀習慣,這將大大提高你的記憶力。
  • 不要花太多時間去讀那些你不打算記住的東西。
  • 準備一個摘抄本,隨時將一些值得關注的、有趣的、值得反覆思考的事情記下來,這就成了你的知識寶庫,需要時可以隨時調用。
  • 一本好書就像一座寶石山,讀好書就像在山裡挖掘寶藏。讀書不做筆記就像去挖寶藏但不帶袋子;做筆記卻不複習就像把寶藏放進了一個破的袋子。

楊石頭的人生哲學:

一年就52個星期,三年不過150周,十年不過520周。你抓住了每周,也就能抓住你重要的時間成本與投入。即便你安排計劃,總會有干擾耽誤,但是如果不計劃,就更無法控制。每周看的是你的計劃,每天看的是你的執行。學會珍惜每一天,因為這每一天的開始,都將是我們餘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

  1. 過去的一周取得的進展
  2. 過去的一周,發現不足或問題
  3. 就不足或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 未來一周詳細工作計劃,並分清先後順序和輕重緩急

鏈接:
Jan 2, 2019 - Default    No Comments

最沉重的打擊—退出聯會 (轉摘)

“主耶穌,我感謝禰,
有禰,在黑暗的時候,不是最黑暗,
在貧窮的時候,還不是最貧窮,
在生病的時候,還不是最重病,
有禰,在黑夜的穹蒼有星星,
在無助之時有良友,
在痛苦之時有安慰。”
— 司布真

1870年代,英國的浸信會,受到新派神學的侵蝕,信仰逐漸冷淡。組織雖然日益擴大,但摻入許多流行的理論與偏差的看法,不再以耶穌基督為永遠的根基,偏離聖經。

1875年,司布真到普利茅斯參加“浸信會聯會”(Baptist Union),他寫道:“聚會時都在討論芝麻小事,與救恩無關的看法。”

1878年,他去參加時才發現:“堅持聖經真理的傳道人,都不在獲邀名單之內,原來標榜神學看法寬廣的人,在權力與組織上,排除異己,鞏固一樣看法的人。”

他向大會提出:“神學必須在主耶穌的寶血之下,否則再高明的論點,也不能事奉主。系統神學,必須以耶穌的十字架為骨幹,否則都會散開。神學論點,必須以因信稱義為核心,否則再多的看法,也不會被上帝稱義。”

此言一出,激怒大會,主辦人斥責司布真分裂浸信會的合一,是近代神學的絆腳石。為同在一個團體,必須合一。

司布真對控訴的回應:“合一很重要,但不能妥協真理。變相的合一,是要對方依附你。”

有人要他在聯會裡不要再提個人意見,才能鞏固組織的影響力。

司布真回應:“合一是在耶穌基督的真理上,若非在真理上合一,合一沒有意義。我堅持的合一,是上帝兒女在耶穌基督里的合一,不是與近代流行思潮合一。一個忠心事奉主的人,不能一腳在聖經,一腳在新派神學。我不能在罪上有份。”

Charles Spurgeon

Pages:«1...9293949596979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