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3,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Meredith Kline 的神學爭議概覽
Meredith Kline 的神學爭議概覽:
(僅供參考,未能逐一詳審)
- 行為之約的重新頒布 (Republication of the Covenant of Works)
- 將摩西之約視為行為之約的重新頒布,與《西敏信條》所強調的恩典之約貫穿舊新約的立場存在張力。
- 以色列人的得救屬乎恩典,與所有時代的選民一樣,唯獨因信稱義。但以色列國作為一個屬地國度,其得地為業的應許是建立在國民整體順服之上,失地則是因違約受罰。顯出行為之約的特徵。
- 認為摩西律法的主要功能是維持以色列國的屬地國度秩序,而非作為恩典之約中引導信徒歸向基督的手段,因此在傳統歸正神學中引發爭議。
- 雙層國度觀 (Two Kingdoms)
- 將屬地國度 (以色列) 與屬天國度 (教會) 的嚴格區分,延伸為教會與國家職能分離的 “自然法” 治理觀,與一些歸正傳統 (如 加爾文 對神治國的看法) 存在張力。
- 末世預設性 (Intrusion Ethics)
- 舊約中如迦南滅絕、律法刑罰等,是將末世審判暫時 “入侵” 歷史的例外性施行,作為屬天國度審判的預演。這種解讀被一些學者認為削弱律法的一致性與普遍性。
- 對創世記的框架解釋 (Framework Hypothesis)
- 創世六日為文學結構而非歷史性順序,強調神學意義多於時間順序,這一立場在許多保守歸正群體中引發強烈爭議。
若嚴格跟隨 Kline 的聖約神學,在某些關鍵解釋上將與《西敏信條》存在張力,特別是以下幾點:
- 關於摩西之約的性質:《西敏信條》第七章明確強調恩典之約在舊約與新約中的統一與延續 (WCF 7.5–7.6),而 Kline 的實質性再頒布理論將摩西之約部分實質性地等同於行為之約,可能被視為偏離信條。
- 關於律法的功能:《西敏信條》第十九章將摩西律法視為在恩典之約中持續發揮教義與規範功能;而 Kline 主要強調其國度治理角色,可能削弱這一傳統理解。
- 關於創世的解釋:《西敏信條》第四章以歷史性語言描述創造秩序,Kline 的框架理論與此存在不同解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