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霍頓 – 如何閱讀聖經

作者:霍頓 Michael Horton
讀聖經其中的一個困難是聖經本身。不僅是新信徒,就算是舊信徒,也往往覺得很難從《創世記》開始,步履艱辛地一直讀到《啟示錄》結束,而不會在中間的某處放棄閱讀。新教改革者從來沒有說聖經是一本很容易明白的書。他們所說的,也正是許多信仰告白所肯定的,聖經中不是所有的事都一樣清楚,但其基本的信息是絕對清楚的。《威斯敏斯特信條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用一個明智的句子提醒我們:
「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和祂在基督里為拯救我們所成就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
任何人只要有精力、有耐心,並且得到智慧的教導,都能明白聖經。正如 Mark Twain (馬克·吐溫) 打趣地說,「聖經裡面困擾我的不是我不明白的部分,而是我明白的部分。」但當我們讀得越多,我們就越欣賞其深度和複雜度。像 埃塞俄比亞 (Ethiopian) 銀庫總管問腓利怎樣才能明白《以賽亞書》(徒 8:26-35)——那是當時他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正在閱讀的——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那怕這個人只早我們一步。
此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和教會其他成員一起閱讀聖經。牧師、教師和長老是基督所賜、來指導我們的,使我們有這個特權來聆聽並閱讀上帝的話語。信條和教理問答是好的開始。畢竟,信條和教理問答是指混亂和爭議的時期所產生的。它們所代表的不是某個單一領袖或學派的特色,而是在實際教會內所鍛造出來的、具有共識的文件,這些文件是當這些教會力求闡明聖經最核心的教導時所鍛造出來的。尤其重要的是,儘管教會之間存在着這麼多的分歧和分裂,但是正統的基督徒在這麼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肯定這些普世教會的信條是對聖經忠實的總結。
聖經是一本書…
聖經是一本書似乎是相當明顯的。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有時我們卻會忘記這一點。聖經來自上帝,而不是人 (彼後 1:20);它是聖靈所默示的——「上帝呼出的」(提後 3:16)。在這個意義上,它不同於任何其他的書。然而,聖經本身教導我們,上帝乃是通過一般的渠道作工。因此,我們從來不必在上帝的話和人的話之間作選擇;而是說,聖經是上帝的話,以人類為使者。與伊斯蘭教徒對古蘭經的看法大異其趣的是:基督徒不相信聖經是從天上掉下來、再經地上的使者口述出來的。雖然聖經來自上帝,但先知和使徒的話在各方面都證明它們有人類事工的參與。
我們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耶穌基督、上帝永恆的兒子道成肉身取了人的樣式﹐降臨在人類的歷史中。祂繼承了特殊的遺傳密碼,這個密碼包括祂家族的特徵和特性; 祂說的是一種已經發展了幾個世紀的特定語言;祂的行為舉止反映出祂所處的獨特時代與世上特定地點的準則。因此,我們可能會強調基督的神性到一個地步,以致於忘記了祂的人性,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會像一個老式的天秤:我們越肯定一方,便越否定另一方。不,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在各方面和我們一樣。「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來 4:15)。
同樣,聖經可以充分具有人的特性,而在它所肯定的事上完全沒有錯誤。當我們看到聖經的人性證據時,我們不應該想象,它不是來自上帝。三一真神奇妙地作工,以超乎歷史之上、行在歷史當中、貫穿歷史的方式與我們接觸。鑒於這一事實,當涉及到權威時,我們不應該把聖經當作其他任何書一樣去閱讀。聖經的起頭、中間和最後一個字都是上帝說的。我們應該將聖經作為上帝的話來默想,不僅僅因它帶有權威,也因它能給我們安慰和保證。如果我們用這種態度去讀其他的書是不恰當的。然而,當涉及到解釋其含義時,我們的閱讀方法應該像讀其他任何書籍一樣。為了釋聖經的含義,必須了解它在寫作時所使用的同一種語法和風格規則。
聖經更像是個圖書館,而不是一本書
人們常常說,與其說聖經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圖書館。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聖經是由許多作者,跨越了十二個世紀所寫成的,並且經歷了許多以色列的王,也經歷了被擄時期,三個異教帝國的統治。當我們從一卷書進行到另一卷書,我們會看到它們之間風格的差異,學者們甚至也察覺到不同語言的 嬗 (shàn) 變。每卷書也有不同的側重點,這原因有很多。
首先,每卷書卷是從不同的角度去寫的。即使是舊約的歷史書卷或新約的福音書卷,也顯露出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興趣。一開始我們可能會感到驚訝。如果只有一個信息、一個福音,怎麼可能有不同版本呢?用法庭來作比喻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你擔任陪審團的成員時,你可能會聽到各種證詞之間的差異。然而,法官會告訴你,差異並不意味着矛盾。在還原事件的現場時,每個目擊證人是從特定的時間、某個特定的角度,來理解對這個事件的描述。
其次,不同的強調重點更加重了觀點的多樣性。即使是四福音書——作為目擊者的報告——也是福音書作者們所寫的福音單張。所有的證人都帶着他們自己的偏見和利益來到證人席上。然而,使徒毫不刻意隱瞞自己的偏見。他們確信所看到和聽到的,就是上帝在歷史上救贖世人的作為。因此福音書不是簡單的編年表或記錄。每位作者都將自己和其他人所看到、聽到的細節編織成圖案,宣布信靠耶穌基督是得救的唯一希望。每位作者特彆強調基督多方面的位格和工作中特別的方面,也反映出他們各自的背景、興趣和寫作風格。是的,是聖靈預備每位作者日常的生活,以回應此不尋常的呼召。
一個信息,多種體載
貶低聖經人性特質的方法之一是,認為它不必受限於解釋不同體裁的正常規則。由於我們由此特權可以看到歷史敘事和四福音書的報告,我們會輕易地假設,在聖經中一切敘述都是一個簡單的斷言、命題、或一個真正的宣稱,這是可以理解的。
當我們將詩歌當作散文來讀,將啟示錄當作歷史敘事來讀,將比喻視為真實的描述,或者將這層關係顛倒過來,將歷史敘事當作寓言或詩歌,其危險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在世俗文學裡已經習慣閱讀不同體裁的作品,這使我們處於一個有利的位置來閱讀聖經。
聖約正典
不同的體裁不只是簡單地被一個統一的故事情節綁在一起,而是被一本統一的正典綁在一起。聖經準確地分為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因為每部分有各自的結構,各樣不同的書卷也圍繞着它,適切地組合起來。
世上列國有神明作為證人。只有以色列,上帝同時是他們國家的首領——皇帝或「大君王」。許多古代近東條約 (Near Eastern treaties) 都展現共同的特點:
  1. 開場白 (preamble),證實偉大君王將條約強加給較弱的小國。
  2. 歷史序言 (historical prologue) 證明偉大君王有主權掌管和執行條約的權利。
  3. 一些要求 (stipulations) 來統管附庸國(封臣)國家。
  4. 獎懲條款 (sanctions)——忠誠的益處和不忠誠的審判。最後,該條約的副本將被存放在聖壇或宗主國與附庸國的國家檔案里。舊約聖經展示出這些特徵。
首先,在伊甸園裡與亞當立的約有開場白 (preamble)「起初上帝……」;有歷史序言 (historical prologue),證明上帝對被造的萬物,包括人類所享有的主權;以及誡命,並加上對不順服的警告。然後是應許亞當和夏娃將有一位救主。
第二,歷史敘事證明耶和華對以色列特別的主權掌管,這是一個從亞伯拉罕開始,到以撒、雅各,和約瑟,並且將會伴隨一個新的出埃及的應許。上帝必要將屬祂的人帶回到這地,上帝對亞伯拉罕起誓,要將他們建立為聖潔的國度。
第三,跳到申命記,這部國家憲法,構成了「摩西律法」的外貌與核心。它可以從出埃及記開始算起,往前一直到利未記。智慧文學顯示出上帝道德律法的普遍性。儘管具體的憲法乃是賜給了以色列人,上帝的律法把以色列從列國中區分出來,但律法的核心,反映出上帝所創造的世界的道德結構,而十誡是此道德結構的總結。
第四,詩篇是讚美詩集,是從以色列的故事中所產生的詩歌曲集。這些歌曲將利未記所吩咐的崇拜視為理所當然。同樣,在整個西奈律法的時代里,對大衛偉大兒子的期盼所作的應許,也是詩篇的假設。
第五,先知是上帝聖約的律師,起訴控告以色列。他們援引獎懲條款:犯罪的詛咒以及從上帝的聖地被放逐。
然而,亞伯拉罕的恩典之約沒有因以色列的失敗而被宣告無效,因為此約不是建立在以色列人民在西奈山所發誓言的基礎之上。相反,它是一個永恆的盟約,完全取決於上帝的信實:祂要差遣祂所膏立的彌賽亞。預言和啟示一起交錯在先知書中,「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林前 2:9) 這隻有通過這些文學體裁才能做得到,因為它們給我們一些提示,一些突然的洞見、快照,和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奇特歌聲。
在新約聖經中依稀可看到同樣的模式。從廣義上講,福音是給我們的開場白和歷史序言,書信是給我們從這個故事裡產生出來的教義和命令,啟示錄是上帝對壓迫其子民的人的訴訟和對新天新地的應許。獎懲條款隨後展開:最後的審判。
因此,我們不僅應該看到一個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不斷展開的故事情節,彷彿它是一個歷史故事,我們也必須看到以色列的故事,這個紮根在西奈山的舊盟約——像哈姆雷特的戲中戲一樣,如何有別於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此應許在以色列蔑視上帝、那令人沮喪的時期中,仍然在舒展它的旗幟。我們必須看到箴言如何為以色列盟約核心的道德準則的普遍性作見證,詩篇是如何成為聖約崇拜的讚美詩歌。我們必須認識到西奈之約的分明線條,才能讓我們看到舊約中的福音,而不至於將亞伯拉罕的應許與西奈條約獨特的規條、獎懲條款混淆。所以我們現在甚至可以在從錫安來的書信里讀到誡命,而不只是在從西奈來的書信里才能讀到。他們不是「在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的條件,而是保羅所稱,我們「以神的慈悲」所當獻上的「理所當然的事奉」 (羅 12:1)。
詮釋學的規則
有兩個詮釋聖經的輔助觀念值得一提。
首先,關鍵的是要區分不同的聖約。我們必須區分福音與律法這不是說舊約是律法,新約是福音;也不是說律法是壞的,福音是好的;二者都是出自上帝的口。所以,這是要清楚區分當上帝說話時,祂正在做的和沒有做的。祂是在審判還是赦免,是定罪還是安慰,是在啟示對我們生活的道德旨意還是啟示祂救贖的目的?靠律法承受永生的原則和靠應許承受永生的原則是完全相反的。聖經在許多地方對此有明確的陳述,尤其是在《加拉太書 第三和第四章》。
其次,重要的是要在基督之光下詮釋整本聖經。在這個不斷展開的故事中,耶穌基督是中心的人物。耶穌和門徒們正是這樣解釋舊約聖經的 (參:約 5:39-40;路 24:25-27 ;以及《使徒行傳》的講章)。
我有時會聽到一些講道,這些講道在結束時,會讓我不禁想要問,「他們真的需要這節特別的經文來講這篇道嗎」?這篇講道也許在神學上是健全的,動機也是為了傳福音。但這些講道者認為,宣講律法與福音,以及從整本聖經中宣講基督,意味着每周要簡單重複同樣的公式。這很容易做到,但對經文卻是不忠心的。有些講道者見林不見樹,而另一些則是見樹不見林。
具體舉例來說,「除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神」這個誡命可以聽成是上帝的應許,即上帝已經使我們成為屬祂的人,而且永遠不會離棄我們。因此,你不能只是列出一大串「律法」和「福音」的經文。
我們不會在每段經文中都清楚看到基督,正如我們不會在小說或戲劇的每一個場景都會看到主角一樣。一個精彩的故事,它部分的魅力,就是主角被加在一個似乎是關於其他事或其他人物的上千場景的過程之中。耶穌也啟示出父上帝,祂甚至還啟示了成為人的意義。聖經有大量關鍵的教導,它本身會促使我們尋求三位一體的上帝,上帝的國度,和日常生活的智慧。但是任何一點都不能抽離在基督里的救贖故事,我們不能靠隨意翻閱經文來得着基督。無論我們是牧者、聽眾或讀者,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一段經文。聖經有如一幅拼圖,可以展示基督是其中心;而每這幅拼圖的每一片都必須恰到好處,才能構成完整的拼圖。你不能為了啟示基督,而隨意安插這些拼圖片。基督是曠野里的盤石 (林前 10:4),但是,這並不能讓我們可以隨意地在每一塊岩石下尋找基督。有一種草率和懶惰型的預表論,為了「破譯」基督而使一段經文成為一個「密碼」,卻忽略了這段經文緊鄰的上下文的內容和意義。
我們不能在一節經文之外來找這節經文的意思。你的講道不是在講經文的分類,而是使用經文所有的分類來宣講基督,要從每一節特定的經文,來傳講整個故事的中心人物基督。

鏈接:《讀經系列》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葛培理 – 7個讀經習慣

作者:葛培理 Billy Graham
葛培理牧師每天讀5篇詩篇、1章箴言,每個月會完成整部詩篇與箴言;每周讀1遍四福音書,同時閱讀經文評論、也參考不同的譯本,其間不斷反覆研讀使徒行傳。
他的批註布滿整本聖經。葛培理牧師自己曾提到:“有時候神的話語非常衝擊,使我必須把聖經放下來,走幾分鐘後才能喘過氣來。”
美國福音網站 I Believe 編輯群,根據葛培理牧師的讀經習慣,整理出以下7個值得我們參考的方向。或許我們不能做到像葛培理牧師一樣,但仍可借鑒他的讀經習慣,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1. 每天讀5篇詩篇
將詩篇列為每日的讀經習慣非常關鍵,詩篇原是作為吟唱與禱告的,但我們多只是將之讀過視為激勵自己的篇章。我們應該學習葛培理牧師,特別花功夫去了解這些重要詩人歌詠。
學習透過詩篇的經文禱告,是個非常實用的方法。可以視個人情況,每天讀1到5篇詩篇,並加以默想與沉澱,這將大大豐富你的禱告生活。
2. 每天讀1章箴言
你在尋求智慧與引導嗎?葛培理牧師深知箴言中蘊含了豐富智慧,以至於他每日必在其中尋求。
他認為箴言是“指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互動的最好準則”。箴言書一共有31章,每天吸收1章剛剛好。
很多人會在用餐時間讀箴言,尤其是早餐或午餐時間,這是利用時間並養成每日規律讀箴言的好方法。大聲讀出來不只幫助你閱讀、同時也聽見神的話語,更能幫助你記憶。
3. 經常讀四福音書
葛培理牧師每周讀一次四福音書,可見福音書的份量。但不用擔心,換做我們的話,不須給自己設下這麼高目標。
根據 “葛培理佈道協會” 被問到應該從哪裡開始讀經,他回答:“與其從創世記開始,不如從中間的部分,也就是談到關於耶穌基督的任何一部福音書開始(我經常的建議是約翰福音)。耶穌是整本聖經的中心;舊約全書所指的是祂,新約中也全是關乎祂。其他的部分可以稍後再去了解。”
要尋求神來幫助你讀經,這不只是看懂其中所記錄的人事物,也要了解經文在你的生命中所代表的意義。期待我們都擁有喬布的心志: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語,過於我需用的飲食。(約伯記 23:12)
4. 閱讀聖經評論與現代翻譯版本
當你掌握了經文的內容與含意之後,可去查閱相關的經文評論,這能有助於了解歷史與相關的文學背景、以及原文的含意(希臘文或希伯來文)。
閱讀聖經評論能幫助你增加理解,並更能領略神的話語。
在重複讀同一版本之後,為何不去試試其他更符合現代用語的聖經版本呢?參考現代版的翻譯能提供我們一些不同的看法與新的洞見。
5. 經常閱讀使徒行傳
《使徒行傳》記述當初一小群耶穌的使徒開始傳揚福音、實踐耶穌使命的傳道工作。這也是葛培理牧師能在全球六大洲佈道最愛的一部書。
若你自認不善於傳福音,應該多多閱讀使徒行傳,能激勵你去跟他人分享神對你數算不盡的恩典。
6. 在整本聖經上註記
被動的人瀏覽過去,但積極的人會在經文上加以註記、寫下心得、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
這樣做或許會讓你感覺在上“國文課”,但加以註記與畫重點是有效閱讀經文的方法之一,能幫助你理解並吸收其中含意。
讀經時同時記下重點,能幫助我們的心專註。聖經或許複雜難懂,但它卻記載明白詳實,我們只需要細心就能理解。
7. 在一天中反覆默想其真理
有時葛培理牧師會被讀到的話語所 “震撼”,久久不能自持,得放下聖經,走幾分鐘喘口氣。(節錄於蒲樂克所著葛培理的傳記)
不要讀過經文後馬上忘記,要反覆默想它們,將經文內化。把早晨讀過的經文在腦中反覆思量,使神的話語生出力量,對自己產生影響。
我們無法去愛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但若能養成每天規律讀經的習慣,就能讓你愈來愈愛主。

鏈接:《讀經系列》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史普羅 – 有效的讀經方法

作者:史普羅 R. C. Sproul《有效的禱告與讀經方法》
讀經可以發現所有記載大概分為 “話的記載” 和 “事的記載” 兩種。不過,在一件事中,既包括許多的談話,在話語裡面,也會談及一些事實。
話的記載:譬如《馬太福音 5至7章》是耶穌的登山寶訓,詩篇第一篇論善人和惡人的分別,箴言全卷都屬於話的記載。話的記載可長可短。譬如《創世記 24:57》“利百加說:‘我去’”,只是兩個字,《羅馬書》全卷超過兩萬字,也是話的記載,不過是用書信形式來表達。
事的記載:舊約里充滿事的記載,譬如洪水淹沒全地,挪亞造方舟,以色列人出埃及。新約也有不少事的記載,例如耶穌降世、受死復活,五旬節聖靈降臨等等。
既然全部聖經可以劃分為話與事的記載,我們就依照這兩方面來討論如何讀經。

話的記載

1.誰說:既是一番話,當然有講者,明白是誰說的話,對了解經文非常重要。例如神和先知所說的話,與假先知所說的話,就有天壤之別,我們要聽從神和先知的話,而拒斥假先知誘人離經背道的甜言蜜語,或無中生有的談論,知道發言者也會使我們明白他為什麼說這番話。
2.誰聽:既有發言者,則有聽者。究竟是對誰來說?是對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是順從之眾抑或剛愎之輩呢?知道聽者能避免誤解聖經或讀經不得要領。例如:約翰寫約翰福音和約翰一書,二者的對象就截然不同,其內容要點也不同,約翰福音的對象是未信基督的人(約 20:30-31),所以着重介紹福音和耶穌的言行;約翰一書是寫給基督徒,就偏重於勉勵的話,叫他們與異端抗衡,且要言行一致。
3.時間:這些話是在什麼時候說的?答案可能是確定在某年某日,也可能只是一個大概的時候。提摩太後書是保羅在晚年殉道前寫的,將一生經歷及領受的精華傳授給他屬靈之子提摩太,所說的儘是肺腑之言;以利亞先知預言有早災(王上 17:1)是在災前說的。我們要查看說話的時代,是國泰民安或國破家亡?是人心惶恐或是安居樂業?知道說話的時代,對了解那時代的情形很有幫助。例如《以賽亞書 7:14》說:“主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如果我們知道這項偉大的應許,是在主前735年,當耶路撒冷正受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攻擊,兵臨城下之時,先知以賽亞向猶大王亞哈斯所說的預言,這話就像黑夜中的光明,給人帶來希望。但我們如果把它當作出自平穩的時代,其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4.地點:我們要問那些話是在什麼地方說的。腓立比書有16次提到喜樂,原來是保羅在獄中寫的。以西結書大部分是以西結在巴比倫被擄的同胞中所寫的。啟示錄是約翰在被放逐到拔摩島上寫的。知道它的背景,會幫助我們了解經文。
5.上下文:例如讀《羅馬書 12:1》「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單讀這話,如不理上下文意,就不知其故。在這話之前,保羅在《羅馬書 第1至11章》已說了許多關於神的救恩道理,神的兒子為罪人捨命,白白稱罪人為義,所以在這節開始就用“所以”,要知道為什麼要將身體獻上,就要曉得《羅馬書 1至11章》所討論的是什麼。同時這些話的含意也要連着看下文,才知道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指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乃要明白神的旨意,和善用神所賜的恩賜,儘力去事奉神,服務眾人。第九節所說的愛神愛人,就是將身體獻上的具體解釋。所以,我們對談話的記載,切勿忘記看看上下文,以免斷章取義,穿鑿附會,歪曲文意,甚至與作者背道而馳,還自以為忠於聖經。
6.大意:這可以從大處着手,先去領略話的中心,找出其大綱,再反覆思想誦讀,設身處地去體會當時聽眾的感受與反應,留心弦外之意,這樣就可以了解話的真正內容。內容的分析,也相當重要,尤其是有些詩篇、箴言,沒有列出它們的講者聽者、時代、前因後果,只有就經文本身推敲揣摩。
7.前因:說這些話的起因為何?例如,提摩太書是保羅在羅馬監獄中,知道自己在地上的日子不多,年青的提摩太膽子小,閱歷不深,需要鼓勵,所以保羅在離世前寫信鼓勵他努力為福音打美好的勝仗。《以西結書 18章》,說這番話的原由是因那群流落異邦的以色列人埋怨神,說他不公平,竟因祖先的過失懲罰他們,以西結所說的一番話是回答他們的怨言。
前因有遠因和近因,有易見之因,與難見之因,例如《使徒行傳 2:14》,記彼得和十一門徒站起來高聲說話。我們讀到這些話,會問前因是什麼?在第2章說及前因是五旬節聖靈降臨,不過這是近因。遠因則須再往前看,福音書中耶穌受死和復活的記載。再往前推究,可看到神萬世之前預定了他的愛子到世上捨身,拯救世人。而彼得站起來所說的話,就是神創世前的計劃之一部分。
8.後果:我們問這段話引致什麼後果?包括當時的和長遠的後果。例如:《使徒行傳 2章》,彼得宣講後易見的反應是在37節:“眾人聽了這話,覺得扎心,就問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來過節的同胞,聽了道深受感動而歸信耶穌。並且在43節說他們和使徒住在一起,彼此相愛,凡物公用,又時常讚美神,這都是彼得說話的易見後果。長遠的後果,則記在整卷使徒行傳,在五旬節使徒宣道後,雖然在大逼迫之中,歸信耶穌的人仍然繼續增多,並將福音傳揚出去,就連我們今日能讀經信主也是那次宣道的長遠後果之一。
以上八個提示看起來簡單,卻能培養你仔細閱讀聖經,引導你走上正確讀經之路,幫助你發掘經文的含義。當然你也會發現一些較難的問題,但運用這些原則,去尋求答案,總會得到幫助。

事的記載

1.事件中的人物:這事情有什麼角色?是什麼造型?誰是主角?誰是配角?他們的個性怎樣?教育程度如何?出身和國籍怎樣?例如《約翰福音 18:15-22》是記彼得三次不認主,在這事上,彼得是主角,而配角是另一位門徒、使女和其它的差役。
2.時間:舊約所記的事發生在數千年前,讀時要知道是在洪水時代?在亞伯拉罕或是在王國時代,或是王國分裂時?是被擄之時,抑是被擄歸回之時?正如讀我國歷史必須弄清楚是哪個朝代,才知道那時的習俗和背景。
3.地點:事件發生在何處?是巴勒斯坦?是埃及?在大馬色?在山上或在平原?在海邊或曠野?因為各地的生活情形不盡相同。
4.事的性質:讀事之記載要知道這事是戰爭?是家庭糾紛?是私人佚事?還是教會流血史?是宮廷的事?還是民間的事?一共發生了幾件事?次序如何?神對這事有什麼看法?例如大衛殺烏利亞,奪他的妻子這件事,神很不喜悅。
5.前因:事情因何發生,這與話的記載的前因相仿。例如民數記20章記載在尋的曠野,摩西因百姓的埋怨,而舉杖擊盤石出水,這事的前因是百姓的埋怨和吵鬧。當然我們還可以追溯到以色列人一向橫蠻的性格,以及摩西的性情有時候仍難免被激動。譬如他少年時在埃及因逞血氣,曾打死一個埃及人(出 2:12)。新約記保羅蒙召之事,近因是神直接向他呼喚;遠因就是他以前熟悉舊約記載,一旦聽到神的呼召,就立即醒悟,悔改而歸向主,將他的宗教狂熱轉移方向。
6.後果:我們繼續用上面的例子,民廿章一事的後果,引致摩西本人不能進入迦南地。《民數記 27:12, 14》也有這事的進一步後果,再看下去,在18節記載摩西將死,神就另立一個領袖約書亞。摩西既然不能進入迦南,神就讓他在摩押曠野的尼波山上遠眺迦南美地(申 32:48-52)。而更遠的後果,是我們可將這事引為鑒戒,以免蹈他復轍,知道神是不可輕慢的,即使像摩西那樣蒙他喜悅的僕人,一旦得罪了神,也要受罰。
講到保羅的蒙召,近果就是立刻相信主,遠果就是他成了忠心的使徒,腳蹤踏歐亞兩洲,成了最偉大的一位宣教士。他的神學思想,影響極大,新約有三分之一為其著作,這就是保羅蒙召的遠果,其影響直達現今的世代。

鏈接:《讀經系列》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司布真 – 如何讀聖經

作者:司布真 C. H. Spurgeon

“你們沒有念過嗎?……你們沒有念過嗎?…
…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 (太 12:3-7)

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聖經》的看法,讀得很多很多了,他們三番五次地研究舊約《聖經》各本書,甚至不放過一個字和一個字母,他們把一些無關重要之點都記錄下來,例如在整本舊約中,哪一節是剛剛在中央,把它分為兩半;哪一節又把其中的一半再分為兩半;某一字在經上出現的次數,或甚至一個字母出現的次數、大小及其所佔獨特的位置都一一加以記錄。他們留下了一大堆有關《聖經》中所用字的注釋,他們實際上可用同樣的方法去讀另一本書,也可以找同樣重要的資料,而不須埋首於舊約《聖經》中,為了那些文字而費煞苦心。

對於鑽研律法,他們確曾苦心經營。他們抓着機會,在一件有關律法的事上,對主耶穌加以挑剔,這大概因為他們對律法實在太熟了,所以不禁技癢,要亮一亮相或顯顯身手——主的門徒掐了麥穗,用手搓着,根據法利賽人的解釋,用手搓麥穗也是一種打麥的動作,而在安息日打麥是一件罪惡不赦的事,所以在安息日早上,當你覺得飢餓,去搓麥穗充饑,當然也是大大的不對了,這是他們的理論,他們拿了這一套自己妄加釋譯的安息日律法去對付主。
主通常是以攻為守的,這次他亦採取了同一的方法,他以其人之道,還自其人之身,對他們說:“你們沒有念過嗎?” ——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文士和法利賽人卻聽得十分刺耳,主問他們這問題,問得很好和很適當,但試想想他們聽了之後反應如何呢?“你們沒有念過嗎?” “念過!” 他們會這樣回答:“我們不是念過很多很多遍,我們常常都在念,我們銳利的眼光甚至連一段也不放過的。” 但主繼續再問他們一遍——“你們沒有念過嗎?” 好像說,他們雖然是當時讀律法讀得最多的讀者,但畢竟沒有真正讀過一樣,言下之意,是指出他們根本沒有真真正正讀過《聖經》。
隨後他解釋為什麼這樣問他們:“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 這等於說:“你們沒有讀過,因為你們不明白,你們的眼睛看過了經上的字,也數算了那些字母,也把每一節每一字的位置記錄清楚了,而且對每一卷書都作了學術性的論述,但你們卻連作為《聖經》讀者的資格也沒有,因為你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讀《聖經》;你們既不明白,就等於沒有真正讀到一樣,這種心不在焉的閱讀就等於沒有讀一樣,因為你們全不了解裡面的含義。” 以上是我所要指出的第一點。

一、了解你所讀的
在此大概不用我強調我們必須讀《聖經》這一點,作為這題目的前題了,大家都已知道我們何等需要《聖經》的培育;我大概也不須問各人有沒有讀經這問題吧?在這世代,人們都喜歡閱讀雜誌、報紙和期刊,對於他們所應讀的《聖經》卻沒有去讀。昔日,一般人所能讀到的刊物都很少,但《聖經》豐盛的真理就足以成為他們的一所圖書館,而他們讀經的認真態度也是少有的。
我們今日所聽到的講道,有很多是沒有引用《聖經》的,這些講道與昔日的神學家——清教徒牧師的講道相較,真是大為失色了,他們 (清教徒) 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涉及影射《聖經》裡面某一節,而且除了談到講章的主要經節外,還是不斷地引用其它的經節,給會眾帶來了新的亮光,我真願我們作牧師的能更緊緊地依從《聖經》,成為真正造就人的牧者,這樣,就算我們對所謂 “現代思想” 一無所知,或者沒有 “跟着時代跑”,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一般的信徒——神的話就是最好的食糧,聽講道和看屬靈書籍都很好,但當源遠流長的時候,溪水就每每被泥土沾污,而失去了在源頭時的純冽,所以我們寧喝井水而不喝貯水箱的水:同樣地,當我們直接讀神的話,而不是間接地讀一些有關《聖經》的注釋時,我們方能在他的恩典中真正成長起來,直接嘗嘗神的話的清純甘美吧!不要靠別人的轉述,因為這已經是大大地打了一個折扣了。
這裡要指出的是太表面化的讀經並非真正讀經的,雖然我們的眼睛看到每一章每一節,腦海中也讀到每一章每一節,卻如過眼雲煙,什麼也沒有讀到。所以一個老傳道人常常說: “在近日,對於某些人來說,神的話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因為他們聽道是左耳入右耳出的。” 很多人讀《聖經》,情形不也是一樣嗎?他們可以讀得很快,因為他們根本就讀不出什麼,他們的眼睛在書上很快地流轉,卻從不用心去想一想,至於心靈也從不因真理光輝的照耀而稍作停頓,這樣囫圇吞棗的態度絕非讀經的良方,明白書中的意思才是真正的閱讀,為了得着《聖經》上的真理,我們用心費神去鑽研也是值得的。
我們在禱告時,在整篇禱文中是有一個最精粹的中心點,在唱讚美詩時,同樣詩中有一個讚美的核心,它是一內在精誠的、敬虔的火焰,使我們的頌讚有活潑的生命;我們讀經時情形也是一樣的,它裡面有一個核心——這是一種真正的、活潑有生命的讀經方法,它是閱讀的靈魂;失去它,一切就變為徒然的、死板的動作了。
除非我們了解我們所讀的是什麼,閱讀就失去其內在的意義了。我們常常指責羅馬天主教用拉丁文主持每日的崇拜,但假如我們用本國的語言崇拜講道,而一般信徒卻沒有用心去了解它,這跟用拉丁文或其他外國文字又有什麼分別呢?有些人常常自我安慰,以為讀了一章《聖經》就是做了一件好事,但假如他們完全不明白裡面的意思時,這就只是一種迷信而已。所以假若我們讀經時心不在焉,不知經文的含義時,就不要恥笑別人把一本書倒轉來讀,也不要以為不懂希臘文的人,讀《希臘文聖經》是一件傻事了。
文字的本身是不能拯救我們的,它可能令我們失喪,卻不能給我們生命太過着重文字的本身時,它就可能成了我們抵擋真理的武器,就如昔日的法利賽人一樣,因對文字有了相當的認識而驕傲,終至滅亡。我們所以獲得祝福與成聖,是因我們的心靈深深地領受了經文里屬靈的含義,被神的話語所充滿。但這隻有當我們讀了神的話,真正地接受為真理,明白了而又產生喜悅的時候,才能嘗受到這種福份。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裡面的真理,否則就是讀經不得其法了。
在讀經時必須首先有了了解,心靈才會得到益處,在愛神之前同樣先要對神有了認識:就是對他所顯示的屬靈的事都明白了才能有所喜愛;我們必須設法儘力去明了神在各樣事上的旨意,否則我們對神的愛與敬仰,因對《聖經》缺乏了解,而成了空洞無意義了。同樣地,對神的話語缺乏了解使我們的心靈得不到安慰,生命得不到帶領,而品格也得不到造就。
清晰警醒的頭腦
我們讀經若要明白經節的內容,那麼讀的時候就要保持頭腦清晰,我們不是隨時都適宜讀經的,很多時候在未翻開《聖經》之前,最好先安靜片刻, 當 “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出 3:5)。你若剛從外面回來,腦海中還在掛慮着世俗的事務,你立刻便翻開《聖經》,是不能深入地領悟自天上而來的奧秘的,我們應像在飯前先作禱告一樣,在領受靈糧之前,最好是先求主的祝福,求主擦亮你的眼睛,使你能看到《聖經》永恆的光輝。既然讀經是我們領受靈糧的時刻,我們就應專心一意用一切的能力智慧去享用這珍美豐盛的筵席,我們要準備自己,就像要到主的殿崇拜一樣,因為讀經與在教會崇拜是同等重要的事。
默想神的話
當你有了這一切的準備之後,你便會立刻知道要去明白經節的內容,你必須去沉思默想。《聖經》的經節,有些意思是很易明白的,但有一些卻比較深奧,我們要小心思想才能領悟到裡面真理的快樂的。天父為了我們將來進入天國而教導我們,他用這些深奧的,結構特別的經節要我們去思想,使我們能漸漸進入上天的奧秘里,他用《聖經》複雜的形式去使我們默想,然後才令我們得嘗其中的甜美,雖然他可以自己為我們解釋,使我們一下子就領悟到裡面的意思,但他有時卻不喜歡這樣做。《聖經》很多隱秘之處,並不是神故意要把意思隱藏起來,而是要我們多用腦思想,因為有時當我們專心一志地去尋求神的旨意時,這種努力可能比較所得的知識對我們的心靈有更大的幫助,深思默想訓練及堅強我們的心靈,使它能接受更崇高深奧的真理。
我們必須默想,默想就像把葡萄壓榨而獲得葡萄酒,將橄欖一次又一次的壓榨而獲得橄欖油的過程一樣。有時,我們看見一些硬殼果的殼有一些小洞,我們便知道已經有一小蟲在裡面把果肉吃去了;在讀經的事上我真願學這小蟲一樣,鑽透了文字的硬殼,直達福音奧秘的深處,去嘗受這果肉的甜美與滋養。對於那些越能領受神的話的滋養的人,他的話就越為寶貴。
去年一日,我坐在一棵綠葉成蔭的山毛櫸樹下,欣賞這棵美麗的樹,當我看到樹上的小松鼠在樹枝之間跳來跳去的時候,我就感到這棵樹對於這小松鼠比對我不知重要了多少倍,因為它的巢穴是在樹上的洞里,樹枝成了它的陰庇,樹所結的果子成了它的糧食,它生活在樹上,這樹也成了它的世界,它玩耍之地,它的穀倉和它的家,而實際上也成了它的一切;但對我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我的家,我生活的地方都在別處。對於神的話,我們真希望像這松鼠對這棵樹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緊緊地依靠仰賴它,我們在裡面能得到所需的食物、醫藥、財富、庇護、安息和喜樂,願聖靈這樣帶領我們,使《聖經》的話真正成為我們內心最寶貴的東西。
直接向《聖經》的作者禱告
跟着要提醒大家的,就是你若要達到上述的目的時,你就必須禱告。我們應該去思想,更應為了思想而去禱告,我不是對那些沒有讀《聖經》的人,及那些有讀經卻沒有下決心去了解經上意思的人說什麼?你是否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讀者呢?你若願意的話就必須俯伏下來,求神親自的帶領,因為只有這本書的作者才能真正了解他的著作。
我們讀書讀到一些難懂的地方時,如果這本書的作者就住在附近,而又歡迎我去探訪他的話,我就會登門造訪,並且這樣對他說: “請問在大作裡面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我知道對你來說這是很易懂的,但你知我是這樣蠢鈍,所以不能弄明白,對於大作裡面所討論的題目我認識不多,也沒有你這樣超卓的領悟能力,所以你所用的例子和描寫我都不明白,對你雖然很容易,但對我就很難了,你可以把你的意思解釋一下嗎?” 一個偉大的作家一定會樂於接受別人的詢問,而我相信自己一定會因他的解釋而恍然大悟,因為想明白一本書其中某一部分的意思,向這本書的作者請教,是追源溯始、最徹底、最有效的辦法。
現今,我們有聖靈的同在,而當我們讀他的書時,我們必須請求聖靈顯示他的意思給我們知道,他也許不會施行一個神跡,但他會令我們的思想提升,慢慢地一步一步的啟發我們的思想,直至最後得到他最精粹的屬靈指示。因之,我們應要專心一意地尋求聖靈的引導,因為我們讀經是要明白經文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禱告,求聖靈打開《聖經》奧秘之門。
運用各樣的方法和尋求各樣的幫助
當我們這樣請求聖靈的引導和教訓時,我們就應準備用各種的方法去幫助自己明白《聖經》的真道。當腓利問埃提阿伯的太監是否明白他所念的以賽亞先知的預言時,他就答: “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 於是腓利就上前把神的話明白地告訴他。
有些人假裝受了聖靈的指引,而拒絕接受屬靈書籍或別人的教訓,這種做法不單只沒有榮耀聖靈,反之是對聖靈不敬,因為若望靈特別給予他某一些僕人較多的亮光(這也是事實),那麼這些僕人一定會把這些亮光給予別人,更靠着這些亮光去做一些對教會有益的事,但假如教會中其他的人都不接受這些亮光,那麼聖靈的給予不是徒然嗎?這不是意味聖靈在給予我們這些恩賜是犯上錯誤嗎?其實這是不然的主耶穌喜歡把有關他話語的知識和智慧多給他某一些僕人,而我們也應該歡歡喜喜地順從主的方法去領受他給我們屬靈的知識。
“我們不要別人——這俗世的器皿所給我們屬靈的寶貴教訓,假如神是自己把這些寶訓親手交給我們,而不是籍着這些世俗器皿的話,我們就接受。我們覺得我們實在非常聰明,非常聖潔,非常屬靈,因而不願意從別人那裡獲得這些教訓。所以我們不接受別人的話,除了《聖經》之外什麼書也不讀,而除了直接由神給我們的亮光之外,其它的一概不接受,寧願在黑暗中行走,也不願倚靠別人手上的燭光。” 我們若是這樣說,就真是罪大惡極了。
親愛的弟兄們,我們切不要墮落到這樣的光景。只要是來自神的亮光,就算是由一個小孩子帶來,我們也應歡歡喜喜地接受。假如神的任何一個僕人,無論是保羅,或是其他的僕人,從神那裡得到亮光,看哪, “這些都是你們的,你們是基督的,而基督則是神的。” 因此,我們就得接受神所燃點的亮光,並要求神賜下恩典,使這亮光照亮了你所讀的經節,而使你讀的時候能夠明白,在此我不想多說了,但對你們中間一些人我卻要強調,雖然我知道你家裡都有《聖經》,因為你覺得沒有《聖經》就不像一個基督徒,你把聖經保持得整潔漂亮,全沒有用舊的殘破跡象,而除了在星期天拿出來之外,其他的時候就靜靜地放在一角了,你既然不去讀神的話,不去尋找他的真理,你怎能希望得到上天的福份呢?
真理像一個金礦,若你不覺得它的寶貴而去發掘的話,你就不會發現它,我會多次對你們說在《聖經》中不斷的尋找並不是得救之道,主曾說: “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你就必得救。” 但讀經與聽道一樣,仍有加強我們信心的作用,而信心就能令我們得救。因為信心是由聽道和讀經而產生的,神喜歡我們去尋求福音的真義,神會因此而賜給我們靈里的祝福。
但你們中間有些人讀經的情況是十分可憐的,我不願太嚴厲指責你們,你們用自己的良心去省察好了,但我仍要問一問你們,你們很多人讀經不是草率其事,或只讀一些片段就算了嗎?你們不是很快就忘記了經上的教訓嗎?你們有多少人一心一意去尋到裡面的真義、生命和精粹呢?假若你沒有做到這一點,讓我告訴你,你讀經的生活是十分可憐的,這是一種死的、無益的讀經,我們甚至否定這是讀經以免令別人誤解,願聖靈在這件事上給你有悔改的心。

二、找出屬靈的教訓
我想這標題是在本文之內的,因主說: “你們沒有念過嗎?” 然後他再問: “你們沒有念過嗎?” 然後他又說:“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 ——這裡所說的意思是一些屬靈的事,他引用了先知何西阿的話: “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 文士和法利賽人都喜歡後者,就是祭祀:殺牛犢及其它牲口的祭祀。他們忽略了這段經文的意思: “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 ——這就是說,上帝寧要我們照顧關心其他的人,而不希望我們因遵守他律法在外的儀式,而令別人饑渴而至死亡,因為人是神所造的,他們應深入這些外在的東西去領悟裡面屬靈的意思,而我們讀經時亦應有同樣的態度。
當我們讀到有關歷史的記載時,也當如是—— “經上記着大衛和跟從他的人飢餓之時所作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怎麼進了上帝的殿,吃了陳設餅,這餅不是他和跟從他的人可以吃的,惟獨祭司可以吃?” 這是一段史實,他們讀的時候本應要尋出裡面的屬靈教訓
我曾聽過一些很愚蠢的人說: “我從來不讀《聖經》裡面的歷史部分。” 說這些話的人,真不知自己在說什麼?讓我告訴你,以我個人的經驗,有時我在《聖經》記載的史實中所得屬靈的道理,比在《詩篇》中所得到的更高深。你也許會問: “這又怎會呢?” 讓我告訴你吧,當你能看透了這些歷史內在的屬靈意義時,你會驚訝於它所蘊含的真實力量,使你得到屬靈的教訓。
有時用歷史的實例,去展示偉大的奧秘,比空口述說更容易令我們明白。當我們用一句話語去解釋一個例子時,這例子引伸起來就會令你說話更有生動。例如,當主向我們解釋什麼是信心時,他會用銅蛇的歷史來解釋,而那一個讀過有關銅蛇這歷史的人會覺得這個有關信心的形象,比保羅對信心各種巧妙的形容更為生動更易於了解。不要低估《聖經》中的歷史部分,若我們找不到裡面的意思,我們就應該說: “我真是愚蠢遲鈍,主啊!求你使我心靈的茅塞頓開。” 當主答應你的禱告時,你就會覺得《聖經》的每一部分都是神所默示的,對於你是必定有益處的。你要求告神: “求你張開我的眼睛,使我在你的律法中看到裡面偉大奇妙的事。”
對於一切儀式的教訓也是一樣的,因為救主繼續說: “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 在舊約律法的教訓中,都有內在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要忽略了《利未記》,或說: “我不能讀《出埃及記》及《民數記》這些章節,這些《聖經》都是有關那些部族和他們的標準制度,在曠野的站及隊伍在各處的停留、帳幕、傢具、或關於金球、杯、板、帶卯、寶石、藍色和紫色細麻布等一類東西。” 你應要找尋內在的意義,要認真徹底地去研讀;因為這就好像是一個國皇的財富,其中越是寶貴的珠寶,就越是緊密收藏的,《聖經》裡面的真理亦是一樣。
曾到過英國博物館圖書館的人都知道,裡面有很多的參考古書是讀者可以隨意取閱的,有一部分的書藉是必須填妥借書單才能借到,但還有一些書藉是要有特別的准許才可借閱,借的時候,還是從下了鎖的門及書櫃中把書取出來,讀者閱讀這些書時,是有圖書館的人員在旁邊看管着,好像怕你多看了一眼,便會偷去書中的字,因為這些書是世界上僅有的一本,所以如此的珍貴,一般人也不輕易看到。
同樣地,在《利未記》或《雅歌》等書中也深鎖着上帝寶貴的道理,你須要用心費力去開啟它們,並須有聖靈的同在,否則你便永遠沒法見到這些無價之寶,越是深奧崇高的真理,便越是妥為保存,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應要細心尋找,當你讀到一些儀節的時候,你不要輕輕地放過,要找出它的屬靈意義,這才是真正讀經的方法。你若找不出它裡面真正的意義,那麼你所讀的都是徒然了。
對於《聖經》有關教義上的章節,我們亦應採取同一的態度。很可惜某些人,他們雖然很遵從教義,《使徒信經》也念得很熟,但卻用這些教義去找傳道人的錯處。假如傳道人稍為說差了一句話,他們便會說: “這個人不夠好,無疑他說的都很好,但我知道他內里是敗壞的,因他說了一句沒有份量的話。” 這些弟兄對別人的要求實在過高了,他們用這些律法的知識,像放大鏡一樣,把一些細微的不同之點誇大其辭;我實在不想提及有些人,他們在有關神學的事上,就是一根頭髮大小的事,也是分得一清二楚的,但對神的事的真正意義,卻是一竅不通,他們從不把這些藏在心裡,只是在口中念着,又再吐出來;神的預定論是一回事,知道神預先揀選了你;而在他所預定給你的有意義的工作上結出果子來,卻是另一回事。
去講述基督的愛,他為他的信徒所準備的天堂及類似的事,無疑都很好;但講的人卻未必一定跟這些有了個人的直接關係,因此單單覺得某些《聖經》的信條很好是不夠的,你應該把它刻在心板上,有關恩典的道理是很好的,不過道理中的恩典卻更好,你應要設法得到它,不是因得到一些教訓而滿足,你要去弄明白它,直至你感覺到蘊藏在裡面的屬靈力量為止
這使我們感到要達到這境界,必須在我們讀《聖經》時,常常有基督親自同在,請你留心第五節: “再者:律法上所記的,當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你們沒有念過嗎?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 他們對於《聖經》的字句都十分的重視,但他們不知道安息日之主正在那裡——他是人之主、安息日之主,也是萬物之主,當你讀到了一條信條,一條律法或一些文字上的東西時,就求主令你明白裡面有些比黑紙白字更可貴的東西,有些比那些信條的空殼更好的東西在內,有一個人他是超過這些東西,我們應請求他永遠和我們同在。
永活的主啊!求你把這些話對我變成活的話,你的話是生命,但必須靠着聖靈的帶領,雖然我對《聖經》由頭至尾都很熟悉了,甚至熟得自《創世記》至《啟示錄》都背誦得出來了,但它對於我可能是沒有生命的,而我的靈魂亦可能還是死的。但主啊!求你與我同在,那我將從《聖經》中抬頭仰望你,從這些誡命抬頭仰望那誡命的成全者,從律法抬頭仰望那尊崇律法者,從威嚇抬頭仰望那為我擔負威嚇者,從應許中抬頭仰望那說: “好啊!阿們!” 的人,然後,我們再讀這本書的時候,一切將不同了,他是在這房間里與我同在,所以我要專心一志,不能再浪費光陰了。他在我身旁彎着腰,用他的手指指着一行行的字,我看到他手上的釘痕,我要在他面前讀經,因我知道他是這書的實體——因他是這書的作者與證明,也是這《聖經》的歸納,這是一個真正懂得讀經的人的聰明閱讀方法,假若你在讀經的時候,能常常有主與你同在,你就一定能得到《聖經》的真義。
不知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講道,就是它令你感到假如耶穌在這人講道時來到講壇的話,他一定會說: “下來,下來,你在這裡作什麼呢?我差遣你去傳講有關我的信息,但你說的都是其它的事,你先回家去讀一些有關我的事,才再來講吧。” 那些不帶領人到基督那裡去的講道,或那些 “不尊主為大” 及 “不以主為基礎” 的講道,只會令魔鬼在地獄裡發笑,神的使者在天上哀哭而已。
有一次一個威爾士人 (Welsh) 聽到一個青年人講道,這青年人講了一篇很得體、很誇張虛浮的道。講完後,他問這威爾士人覺得他講得怎樣,這人答謂他覺得什麼也沒有,這青年便問他: “為什麼呢?” 他答: “因為沒有耶穌基督在裡面。” 那青年便道: “噢!但我講的經節不是說那一方面的事。” 威爾士人道: “算了吧,不過我覺得你的講道必須說到這方面。” 那青年便答: “我為什麼一定要講到那方面呢?” 那人道: “你還不明白怎樣講道呢?” 讓我舉一個例吧,在英國每一條小村,無論它是在那裡,它必有一條通往倫敦的路,它可能沒有通往別的地方的路,但它一定有通往倫敦的路,在《聖經》里每一章一節也有一條路,通到耶穌基督那裡,所以講道的方法是怎樣由你所引用的一段經文,通到基督那裡去你就循着這條路去講道。”
那青年便說: “但是,假如我選到一段經文,是不能通到基督那裡去的呢?” 這老年人便答道: “我講道已有四十年了,而我從未找到這一節經文,而假如我真的遇到了,那麼無論怎樣艱苦,最後我也得講到基督那裡,因為在沒有講到基督之前,我是不會完結我的講道的。”
也許你覺得我說得太嚴重一點,但事實上我並無誇大其詞,因為從第六節指出主是我們讀《聖經》的最重要的,他是我們所讀到的一切主宰,當你在這些裡面認識他的時候,他就使這些成為你寶貴的東西。若你在《聖經》里看不到基督,《聖經》對你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主自己曾說過: “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 所以你的尋找是徒然的,你得不着生命,仍然死在自己的罪中,我們不是也可能犯了這錯誤嗎?

三、有效的讀經方法
最後,我們說到最有效的讀經方法,這是指去明白和深入領悟經文內屬靈的意義,並去尋找那代表屬靈意義的、神聖的主,因他在此說: “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點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 我們若明白主的話,就不會犯這許多錯誤,也不會將無罪的,當作有罪。
現在我不想詳細地一一指出其中的好處,但總而言之,當一個人決心努力去了解神的話的時候,他常會得着屬靈的生命;我們因神的話而得生:它是我們藉以重生的工具。所以,你要愛你的《聖經》,常把它帶在身旁。假若你在尋找神,你首先應該相信主耶穌基督;但當你仍在黑暗中摸索的時候,你便當愛你的《聖經》,並去研讀它、把它帶上床;而當你早上醒來太早,不想弄醒家人的時候,你就用半小時去讀它吧。你對神說: “主啊,求你使我看到那能令我蒙恩的經節,幫助我去明白一個像我一樣的罪人,如何能與你和好。”
我還記得在我尋求神的時候,我讀《聖經》及其它屬靈書籍,我對自己說: “我害怕自己會失落,但我會找出這原因的;我害怕會找不到基督,但卻一定不是因為我不去尋找他。” 這種懼怕的心理常常困擾我,但我說: “若我能尋見他的話,我一定去尋找的,我要去讀,我要去想。” 一個專心一意閱讀神的話去尋找基督的人,很快便會知道這真理——神是在我們的身旁,他不用我們去尋找,他是真實地在那裡,只因我們頭昏腦亂,所以看不見他。你要親近你的《聖經》,《聖經》雖然不是基督,但它能帶領你到基督那裡去,你應該誠心地跟隨它的帶領。
當你重生得到新生命之後,你要繼續讀它,因它能安慰你,使你知道更多主為你成就的事,它使你知道你已得救贖,成了神的兒子,已重生得救及成聖,在世人所犯的錯誤中,有一半是因為沒有讀《聖經》而引起的,若有人讀過下面的《聖經》,他還以為主任由他的兒女滅亡而不顧嗎?—— “我又賜給我的羊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約 10:28)。當我讀到這經節時,我明白了聖徒們堅持忍耐到底的原因。讀《聖經》吧,它能大大地安慰你。
《聖經》是我們的滋養,食物和生命,查考它,你將在主里,在他的能力里長大起來。
它能帶領你,我相信最正直的人一定是最緊靠《聖經》的人,時時當你不知怎樣做的時候,便會有經節活現在你眼前,像對你說: “跟隨我。” 有時我見到一個應許在眼前發亮,有時我的心被一經節照亮起來,我知這是神對我說的話,於是我又歡歡喜喜的繼續走前面的路。
你若常查考《聖經》,它將給你無窮的幫助,因為當你越是明白它內在的含義,你便會越珍惜它;而當你長大年老的時候,這本書會跟你一起成長,無論在你幼年或是老年的時候,它都是你適當的良伴。它是歷久常新的——就像是昨天才出版而從來沒有人看過一樣;而它是又使人想起很多有關它的寶貴記憶,當我們帶着喜悅的心情翻閱着它的時候,我們將回想到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一些事。這些事是永遠不會被人遺忘的。這些包含着恩典的事將永垂不朽。
主教導我們去讀他的生命冊,這是他在後面為我們翻開的,使我們能在這另一本有關愛的、而我們從未看過的書上,可以讀到我們的名字。這書我們將在最後的大日子讀到。

鏈接:《讀經系列》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布雷克 – 如何讀經才能得益

作者:布雷克 Wilhelmus à Brakel《理所當然的事奉》
聖經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應當對此滿心歡喜,不管是在閱讀的時候,還是拿在手中的時候,都要為此而喜樂,用滿腔的熱情擁抱這珍貴的禮物。我喜悅你的法度,如同喜悅一切的財物。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 (詩 119:14, 97);“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詩 19:10)。
要殷勤持久地閱讀、查考、默想上帝的聖言。甚至君王也應當如此行。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 (申 17:19)。學者們也有責任如此行。要以宣讀……為念” (提前 4:13)。卑微之人也有這樣的特權和責任,其實每個人都應當如此行。你們查考聖經” (約 5:39);“你們沒有念過嗎?” (太 12:3)。
那位太監在坐車的時候讀聖經 (徒 8:28)。庇哩亞的人天天查考聖經 (徒 17:11)。如果每個人在外出工作之前,都堅持先讀聖經,並與家人一起讀經,這該是多麼的美好啊!中午的時候,我們既要餵養自己的肉身,也應餵養自己的靈魂。晚上下了班,應當從上帝的聖言得到補充和更新,以此來結束一天的勞動。
同時,在從事自己的工作的時候,也可以默想所讀的內容,使靈魂保持與上帝的交通。這樣就能明白聖經屬靈的含義,也會經歷到上帝聖言的大能。這樣堅持讀經,也會使人的靈魂在恩典中長進,避免一些虛浮的思想,控制我們的舌頭,抑制我們的敗壞,使人敬畏上帝。
如何讀經才能得益呢?要使讀經有益,必須預備、練習,多加思考。

一、讀經的預備
首先是預備讀經。每次讀經之前,都要預備自己。
1、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擺在上帝的面前。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和屬靈的情懷,要意識到主會向你說話。這一意識當使我們恐懼戰兢,有神聖的敬畏之心。要增進這樣的敬畏之心,可以思想《以賽亞書》第1章2節所寫:天哪,要聽!地啊,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
2、要一心仰望主,祂是聖經的作者。懇求祂的聖靈使我們明白聖經中所表達的真理,並印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禱告應該像《詩篇》第119篇18節所寫的那樣,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的奇妙”。
3、要操練信心,就必須留心順服,接受安慰,遵行主的宣告、應許和吩咐,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 (撒上3:9)。

二、讀經的練習
其次是練習讀經。當你讀經的時候,非常重要的是要安靜地閱讀,集中注意力,不要匆匆忙忙,一心想趕快結束。如果時間不夠,寧可少讀一點,但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可以用兩種方式閱讀聖經:1) 自己研讀,2) 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到底是運用哪一種研讀方法,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能力而定。
要認真仔細地閱讀聖經,就必須注意上文下理,以及經文的表達方式和目的所在。研讀一個事項的時候,要把正在閱讀的經文,與其他地方解釋得更清楚的經文相對照,也要與內容類似的經文對照觀察。若能參考一本很好的串珠注釋本聖經,多一些亮光,就更有利於達成這一目的。按照這樣的過程,就能查考、明確經文字面的意思。
但是,不要僅僅抓住字面的意思不放,正如許多主張字義釋經的人所做的那樣。僅僅是字義釋經,不過是滿足於皮毛而已,既得不到力量,也無法使靈魂得到滋養一定要參透表層的意思,追求明了內在的深層的含義。然而屬血氣的人,不管他們是如何地博學多識,熟悉上帝的聖言,甚至也能明白上下文,並把經文字面的意思傳遞給他人,但對聖經內在的精義,他們是盲目無知的。
相反,對於經文之中所包含的屬靈之事的獨特的清晰性、本質和力量,敬虔之人立即就能觀察到,而且隨着對這些事宜不斷地觀察和默想,認識也會不斷增加。同樣的詞語,同樣的章節,可能閱讀了無數次,但每次閱讀的時候,仍然能夠感受到從前不曾知道的新意。在聖經中所發現的真理總是愈來愈新,變得更加甘甜。
當然,在考察經文字面意思的過程中,有時並沒有多少屬靈的操練,但這卻使人能夠更好地理解聖經,以後再讀經的時候就會更有準備,閱讀的更全面,更深刻。

三、避免四個陷阱
在這一方面,有四個暗藏的陷阱應予避免。如果圍繞這些陷阱轉來轉去,不僅無法查明聖經的正確含義,反倒會模糊上帝聖言的靈性。
第一種需要避免的做法,就是把每一種可容許的意思都賦予經文,所造成的結果就是:任何意思都是可接受的,只要不與信仰的規範抵觸,不與上文下理矛盾即可。如果堅持這樣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扭曲聖經的原義。聖經本來的意思都是單一、清楚、直接、精確的,各項事宜的表達也是井然有序,行文美妙,非常人所能及。所以,在研讀每段經文的時候,我們都要仔細地考察經文具體的內容和聖靈特別的目的。
第二種需要避免的做法,就是硬要把一切都塞進七個時代的框架,因為這種七個時代的概念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只是局限在約翰所寫的《啟示錄》中,還可以容忍;即使如此,也會妨礙人明確《啟示錄》一書的真正含義。非要在整個聖經中找出七個時代來,硬把聖經上的每個事項塞進一個時代里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這種做法會消除聖經真正的含義、靈性和力量。
第三種需要避免的做法,就是把一切都歸到預言的範圍內,與新約時代的一個特定時期聯繫起來,認為已經成就了,或者還沒有成就,但將來會成就。這種做法使得聖經喪失了與現實生活的相關性。也有人把一切都與教會和敵基督聯繫起來。有人甚至把福音書中所記載的耶穌基督所列舉的比喻當作預言來解讀,認為也和教會與敵基督有關係。這樣解釋聖經的人,歪曲了聖經的原義——破壞了聖經固有的靈性和力量。
確實,從亞當開始到基督為止的所有儀式,以及在舊約聖經中的各個預言,在新約聖經中並沒有逐一解釋。所以對這些在新約聖經中沒有解釋的事情加以探討考察,是令人高興的事,也很有益處,但這種研究並不是確定無謬的。在作這樣考察的時候,經常會發現關於基督的屬性和祂如何完成中保職分的獨特的論述,以及一些確實已經應驗了的預言。這樣,我們的信心就會增加,並得到極大的堅固。但在作這種考察的時候,需要智慧和節制,不要對某些含義抓住不放,並因此而作出一些極端的主張。在解釋預言的時候,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一樣,經常犯錯誤,最終發現自己所堅持的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因此,在作此類研究的時候,我們需要敬畏上帝,謙卑自己。
第四種需要避免的做法,就是堅持聖經中的任何經文,都要根據上文下理來理解,否則就不會有正確的認識。一般來說,經文的上文下理都是清晰的,除此之外,只要是敬虔之人,哪怕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也不難掌握,這要比某些人所樂意承認的更容易。當上下文不是那麼容易辨認的時候,一個人對上下文的解釋可能與他人不一樣,原因就在於人悟性的昏昧。
敬虔之人,樸實地閱讀聖經,能夠明白其中屬靈的含義,他們往往比其他人更能夠理解上下文,雖然他們常常不能像有學識的人那樣證明自己的看法。然而,要正確地理解一節經文或一段經文,明白上下文並不是始終必要的。在聖經中有成千上萬的地方,可以單獨聆聽或閱讀,本身就有準確的意思,完全地表達了有關的教義內容,足夠激發信心,使人得安慰,得勸勉。
以下的經文就是例證,“信子的人有永生” (約 3:36);“如今你們求就必得着” (約 16:24);“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太 5:3-12)。另外,聖經中的許多箴言也沒有明顯的上下文。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非要找上下文不可,就把清楚的事情給搞模糊了。在讀經的時候,要分辨經文的意思,就要注意這一方面。

四、靈修式讀經
當然,即使沒有刻意考察經文的意思,也可以閱讀聖經。這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讀經。謙卑自己,帶着饑渴慕義的心,有順服的心志,把自己擺在上帝的面前,一邊慢慢地閱讀,一邊冷靜地思考,彷彿是在聆聽上帝的聲音。
  • 閱讀時,順從聖靈在心中的引導。如果遇到當時不明白的地方,就暫時放在一邊,繼續閱讀。
  • 在遇到特別的經文時,就作一個特殊的標記,或者記在心裡。
  • 遇到有感動的經文,就暫時停下來,讓這段經文在心靈中動工。然後禱告,感恩,歡喜,充滿驚奇,這一切都使得靈魂活躍起來,並激發人,使人趨向順服。
  • 讀完一章,就根據時間的允許加以默想。
不管是有學識的人,還是沒有學識的人,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閱讀聖經。如此讀經,對聖經的屬靈含義就會有越來越清楚的認識,上帝的聖言也會變得越來越寶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上帝,或是我憑着自己說的” (約 7:17);“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約 8:31-32)。

五、讀經時的反思
在閱讀聖經的時候,可作以下的反思:
1、上帝讓人把他的話語記錄下來,使我們可以放在家裡,能夠閱讀,並且也有閱讀的特權,這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滋潤,我們要為此高興歡喜,感謝上帝;
2、要殷勤保守讀經時所獲得的良好的屬靈狀態;
3、在工作的時候,要默想所讀過的內容,反覆地努力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上帝的聖言上;
4、一有可能,就把自己所讀過的內容與他人分享,並加以探討;
5、要把所讀的內容在實際生活中行出來,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與上帝的聖言一致。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來應用聖經,我們在知識和敬虔方面會取得何等的進步啊!
如此讀經、默想、行道,小孩子就會在基督里很快成為年輕人,年輕人在基督里很快也會長大成熟。

鏈接:《讀經系列》

Pages:«1...3940414243444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