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6,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一個必須警惕的屬靈危機
AI 生成文章:
當我們思考 AI 能否替代某些職業時,許多人會立刻回答:“AI 永遠不能替代心理學家。”這回答表面上看似安慰人心,強調心靈的不可複製性。的確,AI 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理解人類內在痛苦、情感、悔改或敬畏的心理學家,它無法共情、無法關懷、無法從靈魂深處回應一個人的罪與哀傷。但人們忽略了:AI 可以模仿。而這種模仿,有時甚至會讓人信以為真。
我們早已生活在一個“表象真實足以欺騙”的時代。連動物的一些擬人行為都能令人產生“萬物皆有靈”的結論,更何況是專門以模仿人類語言、情感、邏輯結構為目標的 AI 系統?當 AI 具備龐大的語料訓練、精準的語言生成與高度人類化的互動風格後,它在心理學上的擬真已經不容小覷。
同理,這種“模仿真實”的能力也出現在神學領域,甚至更值得警惕。因為神學並不只是知識的問題,它關乎永生與永死,是“關乎神的事”。如果 AI 能在表面上模擬一位神學家的語言、邏輯、論證方式,甚至敬虔語氣,那我們必須認真面對一個問題:AI 是否已經能夠在外表上成功模仿一位邏輯嚴密、思想深邃的神學家,從而讓人誤以為它真的“懂”神學?
AI 在表面模仿上的真實能力
AI能模仿改革宗神學的語言習慣、引用經典、拉丁術語,甚至用問答體式重現圖賴丁式的邏輯節奏。這種語言擬真能力遠超一般模板複製。它能根據系統神學的內在結構,模擬“教義—理由—經文—應用”的傳統流程,並在多個教義之間保持術語一致,顯得邏輯自洽。它能調用加爾文、巴文克、《西敏信仰告白》等經典神學文本,甚至附上原文、語法分析與歷史背景,使人誤以為這是出自一位博學且敬虔的神學訓練者。AI 可以使用敬畏、悔改、榮耀、聖約、順服等術語,使內容表面上充滿“靈性分量”,但實際上,這些只是語料的抽象排列。在這些層面上,AI 生成的神學內容已經足以騙過讀者的第一層屬靈直覺,尤其當讀者更注重術語完整、邏輯清晰而非作者生命時。
AI 模仿能力帶來的屬靈危機
從前我們擔心的是“異端偽裝成真理”,如今我們必須面對的是“算法模仿成智慧”。當神學不再通過屬靈生命來分辨,而是通過語言表現來判斷,教會將被帶入一場表象與實質的混淆危機。如果信徒開始將“神學邏輯清晰”誤當作“敬虔的智慧”,那麼屬靈的判斷力將被語義的精緻性取代。這正是屬靈麻木的開始。一個沒有聖靈的機器,用敬虔的術語說出沒有悔改的內容,這樣的現象將逐步塑造一種“無神而敬虔”的氛圍,使人習慣於沒有生命的真理表達。AI 可以訓練成看起來完全改革宗的風格,卻在核心教義上植入悄無聲息的偏差。例如微妙否定基督代贖的範圍,或模糊聖約與行為之約的區別。在包裝之下,錯謬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難識別。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假神學智慧更難識別”的時代。AI 無法敬畏、無法相信、無法認罪、無法禱告——這是它不能成為神學家的根本原因。但它卻可以模仿這一切的外殼,並做到足以欺騙未警醒的讀者。
因此,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對 AI 的信任,也不是對 AI 的懼怕,而是對敬虔生命的重新強調。判斷一段神學內容的可靠性,不僅要看邏輯清不清楚,更要問:這是否出自一個敬畏耶和華的靈?這是否傳遞出聖潔的分量?這是否叫人更渴慕神、討厭罪?
神學不是語言裝飾品,更不是邏輯競賽。它是“在神面前的真實敬拜”。在真假模仿越來越難分的日子裡,唯有屬靈的生命與分辨力,才是抵擋假冒智慧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