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Jun 6, 2023 - Default    No Comments

什麼是 “敵基督”

原文: ἀντί  χριστος
英文: anti  christ
中文: 敵  基督
敵基督 = antichrist = ἀντίχριστος
敵 = anti = ἀντί = 取代,敵對
敵基督 = 基督的取代者 (假冒者)、敵對者
【馬太福音 24:4-9, 23-24】耶穌說: “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 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 ‘基督在這裡’,或說 ‘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跡、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
“那敵基督者” 就是《啟示錄 13》中描述的 “獸”,也是耶穌在《太 24:15》所說的 “那行毀壞可憎的”、以及保羅在《帖後 2》所說的 “大罪人”、”沉淪之子”、”不法之人”;這都是同一個角色。
“敵基督” 有兩個特點:
1) 反對正統教義,特別是基督的 “神人二性” (約一 2:22, 4:2, 5:10);
2) 冒充基督的救主身份 (帖後 2:4)。
“敵基督” 什麼時候出現?
有兩種的看法,第一種是 “那敵基督者” 在未來才會出現。在 “那敵基督者” 還沒有來之前,牠的靈 (那敵基督者的靈) 化身為許多 “敵基督” (複數) 出現在世上 (約一 2:18, 4:3);可能就是那些否認正統教義、建立異端、宣稱自己是基督的人 (如:東方閃電、新天地)。

第二種看法是 “那敵基督者” 在第一世紀就已出現了,而且最有可能是羅馬暴君 “尼祿 凱撒” (Nero Claudius Caesar, 37-68 AD)。凱撒 (Caesar) 是羅馬皇帝的頭銜。
《啟示錄 13:18》說我們可以 “計算這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一個人的數目,他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 (另譯);在某些非常古老的聖經抄本中,這個數字卻是六百一十六:
若把 “尼祿 凱撒” 的希臘文轉希伯來文再換成數字,總數是666。

若把 “尼祿 凱撒” 的拉丁文轉希伯來文再換成數字,總數是616。

May 30, 2023 - Default    No Comments

《約翰一書》背景環境

選摘自:麥克阿瑟注釋聖經 John MacArthur Study Bible Notes
       約翰寫這卷書信時年事已高,但他還是積極牧養教會。他是當時親眼見過耶穌、且見證耶穌在世上傳道、受死、復活,以迄升天,曾和祂有親密往來的使徒中僅存的在世者。幾位教會教父 (如: 殉道者游斯丁、愛任紐、亞歷山太的革利免、優西比烏) 指出,之後約翰就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住了下來,推動全面的福音計劃,看顧許多當時剛建立的教會,並從事大量的寫作事工 (如: 使徒書信、約翰福音、啟示錄)。一位曾直接接觸過約翰的教父 (帕皮亞) 對他的描述是 “活潑且永恆的呼聲”。身為在世使徒最後一人,約翰的見證在教會具有極高的權威。許多人都渴望聽這一位直接和主耶穌相處過的人說話。
       以弗所 (參: 徒 19:10) 位於小亞細亞的知識中心。如使徒保羅數年前的預言 (徒 20:28-31),教會內部會出現假教師,他們將當時流行的哲學思潮滲透帶進來,開始用錯誤的教導污染教會,曲解使徒們根本的教導。這些假教師所提倡的新觀念,最後以 “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源於希臘文中的 “知識”) 為人所知。繼保羅為脫離律法轄制所作的奮戰後,諾斯底主義成了第一至三世紀最危險的異端,對初代教會構成威脅。約翰極為可能就是在抵擋這個惡毒異端的發端;它正威脅要破壞信仰和教會的根基。
       諾斯底主義受柏拉圖等哲學家影響,鼓吹一種宣稱物質本性為惡,而靈魂為善的二元論 (不是改革宗的二元論)。這個假定的結果是,這些假教師雖然認為基督具有某種神性,卻否認祂有實實在在的人性,好能保存祂的無罪性。諾斯底主義也宣稱世上有一種崇高的知識,唯有洞悉深奧事物的人才明白的更高真理。唯獲得接納者才能獲知這甚至比聖經更崇高的真理的神秘知識。
       於是人的觀念成了神的啟示的審判官,而非神的啟示審判人的觀念 (約一 2:15-17)。這種異端基本上可分成兩種。首先,有些人主張耶穌的身體不是真的,只是 “看起來” 有個身體(即著名的 “幻影說”, Docetism, 源自意指 “顯現” 的希臘文)。約翰提醒讀者自己是耶穌的見證人,強力申明祂具有實體 (”所聽見”、”所看見”、”親手摸過的”、”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參: 約一 1:1-4, 4:2-3)。初代傳說 (愛任紐) 指出,可能是約翰抨擊另一種異端,是由一個叫做克林妥 (Cerinthus)的人領導,主張基督的 “靈” 在耶穌這個人受洗時降臨,然後在祂被釘十字架前離開。約翰則寫道,在開始傳道時受洗的耶穌和被釘十字架的那一位是同一人 (約一 5:6)。
       這類異端邪說不僅毀棄了耶穌確實擁有的人性,也破壞了祂的贖罪工作,因為若要被接納為贖罪的替代祭品,耶穌不只必須是真神,也必須是確實受過苦、死在十字架上 (身體是真的) 的真人 (參: 來 2:14-17)。聖經對耶穌的看法肯定祂具有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
       諾斯底主義視物質為惡,唯有靈魂為善的觀念,帶來了一種看法,認為身體必須被嚴厲對付 (即一種苦行主義,參: 西 2:21-23),或身體犯的罪和靈魂無關,或不會影響靈魂。這讓一些人、特別是約翰的反對者斷定,身體犯的罪並不重要,完全耽溺於放蕩的生活並無不可;人甚至可以否認罪的存在 (約一 1:8-10),漠視神的律法 (3:4)。約翰強調順服神的律法的必要,因為他認為真正愛神就是順服祂的誡命 (約一 5:3)。
       假教師的特色是對周遭信徒缺乏愛心,特別是他們對任何拒絕他們提出的新思想的人表現的敵意 (約一 3:10-18)。受騙的信徒因為假教師而離開了仍忠於使徒教導的人組成的團契,使約翰回應道,這樣的分離向外證實跟隨假教師的人並未真正得救 (約一 2:19)。他們的離開讓其他仍然忠於使徒教訓的信徒有所動搖。為了回應這個危機,年邁的使徒約翰寫信,以消除仍然忠心的人的疑慮,並對抗教會面臨的嚴重威脅。異端如此危險,而那段時間對有被錯誤教導打倒之虞的教會又是如此關鍵,使約翰將本書信送往他影響力可及的教會,以遏止錯誤的教訓如瘟疫般傳開;信里雖然用了他不容質疑的使徒權柄,卻也帶着他的溫柔和關愛。
May 26, 2023 - Default    No Comments

舊命令…新命令?

【約翰一書 2:7-8】親愛的弟兄啊,我寫給你們的不是一條新命令,乃是你們從起初所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見的道。同時, 我寫給你們的也是一條新命令; 在主是真的, 在你們也是真的, 因為黑暗漸漸過去, 真光已經照耀。” (另譯)
1) 舊命令 = 愛神愛人【太 22:37-40】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參:利 19:18, 申 6:5)
2) 新命令 = 彼此相愛【約 13:34-35】耶穌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參:約一 3:11; 約二 5-6)
《改革宗聖經注釋》”約翰回想起耶穌把 ‘彼此相愛’ 的命令稱為 ‘新命令’ (約 13:34)。這條命令既是舊的,也是新的。它是舊的,因為它來自摩西律法 (利 19:18);但它也是新的,因為對於活在基督首次降臨之後的人來說,它有新的重要性與含義… 彼此相愛的心是由基督對我們的愛產生出來的 (約 15:12)。”
【約一 5:1】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May 23, 2023 - Default    No Comments

尼西亞信經 Nicene Creed (325)

早期教會共有七次大公會議,第一次的 “尼西亞議會” (325 AD) 就是為了確定聖子是否與聖父一體。當時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有一位長老叫 “亞流” (Arius),他主張聖子為聖父所造,因此與聖父本體不同。這種說法被亞歷山大的主教定為異端,並開除其教籍;誰知後來他得到友人的支持,造成兩派的對立。
羅馬皇帝康士坦丁 (Constantine, 288-337) 深恐教會因此分裂,於是在325年在尼西亞 (Nicaea) 這個地方召開會議,邀請 318位主教參加,幾乎都是希臘語的專家。這個會議討論了兩個月,結果根據聖經制定了《尼西亞信經》(The Nicene Creed),表明聖子是 “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本體相同 homo-ousios”。然而,亞流堅決不肯悔改,結果被定為異端放逐。

《尼西亞信經》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同一本體,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
3. 祂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着聖靈,並從童女馬利亞成肉身,而為人;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5. 照聖經第三天復活;
6. 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7. 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
8. 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
9. 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10. 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11. 我望死人復活;
12. 並來世生命。

* 西方教會在信條中加入了 “filioque”(拉丁文,意為 “和聖子”)一詞。

* WCF 28.1 洗禮是耶穌基督所設立的,新約時期的聖禮 (太 28:19; 可 16:16),不但為了嚴肅承認受洗者加入有形教會 (林前 12:13; 加 3:27-28),對受洗者也是恩典之約的記號與印證 (羅 4:11; 西 2:11-12),象徵連結於基督 (加 3:27; 羅 6:5)、重生 (多 3:5)、並罪得赦免 (可1:4; 徒2:38, 22:16),借耶穌基督將祂自己奉獻給神,行事為人有新生的樣式 (羅 6:3-4);這聖禮是基督親自吩咐的,必須在教會中繼續施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太 28:19-20)。

* WCF 28.5 輕視或忽略洗禮,雖為大罪 (路 7:30; 出 4:24-26),但並不代表恩典和救恩必須依附於洗禮,以致人若不受洗就不能重生得救 (羅 4:11; 徒 10:2, 4, 22, 31, 45, 47),這也不代表凡受洗者都一定是重生的 (徒 8:13, 23)。


Pages:«1...91011121314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