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May 22, 2016 - Default    No Comments

司布真論解經

選自《釋經書與釋經》演講二 論解經

       在向你們介紹了解經家後,我現在一定要向你們強調其中一種最實際的使用他們的方法,就是你們自己在事奉神的聚會時,在眾人面前公開講解聖經。古時候的講道和現在相比,講解聖經所佔的份量要大得多。

       我想,初期基督徒的講道大部分是對舊約聖經長長的段落作解釋;當教會可以得到福音書,以及保羅書信的抄本時,傳道人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發表演講,讓使徒的教訓深入人心,這演講的主心骨會是一整段的聖經:那時可能只有一點點我們在現代討論時所用到的分段、標題和要點的痕迹,那時的傳道人會打開一段經文,然後跟着經文的意思走,一邊讀一邊解釋(我想情況是這樣的)。

       一些早期的基督教敬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猶太人會堂的敬拜模式上的(我是說一些模式)。我想主耶穌給了他的門徒脫離陳規和禮儀的自由,每一個教會按着在他們當中自由運行的聖靈的動工來敬拜;一種是哥林多的公開的聚集,另外一種是有常駐的牧師,第三種是這兩種方法的混合體。在猶太人的會堂里,拉比的規矩就是一次至少要讀律法書的二十二節經文,講道就是對這樣長度段落的解釋。

       如果我們像奴隸一般被這條規矩約束,這樣的規矩就變成是僅僅一種迷信了,但是我幾乎要希望這種習慣被重新建立,因為現在按着很短的經文講道,加上大大忽略 在眾人面前講解神話語 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能令人滿意。我們不能指望把一節一節經文挑出來,隨意把它們集中在一起,就能帶出極多聖經的教訓。這種方法就好像通過展示分開的磚塊來向人介紹一幢房子。如果我們的朋友用這種方法來看我們的私人信件,用扯斷聯繫,脫離上下文的短句理解這些信的意思,這就是一種令人震驚的愚昧之舉了。這樣解釋的人能在每一封書信中理解我們,說出我們曾經所想的一切,還有很多我們根本就不曾想過的事情;而我們寫信的真正目的可能卻逃過了他們的注意力。

       因為現今 釋經式的講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不象過去一樣普遍,我們就更需要在誦讀聖經時講解。因為主題式講道,勸告式的講道,體驗式的講道,等等,按它們自己的途徑都是極有用處的,但它們幾乎把主要的釋經式講道趕走了。當我們讀聖經,我們更是需要習慣性地對聖經作連貫性的講解。

       我有這個理由支持我的看法,就是在眾人面前宣讀聖經深奧的部分,這對大部分聽的人來說幫助是微乎其微。我能想起在我年輕的時候,我聽從《但以理書》中被挑出來的長長的段落。那時如果我對它們的意思有絲毫的理解,它們就會對我大有教訓。再看看《以西結書》預言的一些部分;你們可以自問,那些不識字的人,除非有人指教他們,否則這能帶來什麼益處呢?一段翻譯成母語的聖經,若不能被人理解,就像用希伯來語文或希臘文寫的同一段經文一樣,它能給人更多的造就嗎?

       對翻譯的同樣要求也是適用在釋經上。只要一位有見識的讀者講幾句解釋的話,何等奇妙的是,那隱晦的部分就得到光照。通常兩三句話就會揭示整段經文的去向,用幾個字,聽眾可能就能得到打開一個極大難處的鑰匙,這樣,公開的誦讀就會變得大有裨益。有一次我看見一群失明的孩子身處約克古教堂那迷人的遺迹當中,我禁不住為他們不能享受如此的美景而可憐他們;我是多麼願意能夠打開他們的眼睛!無知的人在聖經的榮耀中遊盪,他們就配得更少的憐憫嗎?有誰會拒絕給他們光照呢?

       我有很多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的事奉中簡單解釋聖經,這對我們的會眾來說是最為他們接受,對他們最有啟發的。我常常從工人,還有他們的妻子,從商人,還有他們的家人那裡聽到說,我自己的聖經解釋對他們有極大的幫助。他們見證,當他們在家裡和家人一起讀聖經,解釋對他們變得加倍寶貴;他們家庭禱告時讀的段落沒有令他們受益,當下一次他們再看的時候,回想起他們的牧師對它是怎麼說的,這對他們就變成一種真正的樂事。

       我們聽眾中的大多數,至少在倫敦,幾乎是不讀釋經書,或者任何給聖經帶來光照的書籍的。他們要麼沒有金錢,要麼沒有時間這樣做。如果他們要在神話語里尋找答案,僅僅靠經歷是不行的,通常也不會從朋友那裡得到釋經上的指教;這樣,他們就一定要從傳道人這裡得到這種指教,否則沒有人能教訓他們。除非通過常常的講解,不然我們怎能給他們這樣的 “靈里的幫助” 呢?另外,如果你們有解經的習慣,這要給你們一個機會,就是把許多不為人留意的信息說出來。這些信息可能並沒有重要到一個地步成為一整篇講道的主題,但是若被人忽略,則是主的百姓和其他人重大的損失。

       聖經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何等範圍廣闊的真理,有教義性,運用的和體驗的,這是多麼令人驚奇;同樣值得我們驚嘆的是聖經用何等強烈的語氣帶出這些真理。神的話語所給的提醒總是滿有智慧的、及時的。舉個例子:神的話語中有些訓斥,若是單憑牧師說出來,沒有神話語的支持和提示,可能讓人覺得太過嚴厲,但如果是從聖經里引用出來,它是不能遭人憤恨的。

       通過詳細論述你們在受神默示的記錄所讀到的歷史,你們可以既責備罪,也可以鼓勵德行,但如果不是聖經的章節把這些事情帶到你們眼前,你們是可能永遠也不會觸及這些問題的。如果你們要盡你們的職分,不讓任何微小的啟示被人錯過,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習慣性地講解聖經。不做到這一點,你們的會眾中很多人對神話語的大部分可能就是完全不知道。他們在家裡沒有像應當的那樣多讀神的話語,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在英格蘭,不敬虔的人幾乎是根本不看聖經;如果我們只是向他們解釋我們講道所講的那一部分,他們明白的聖經會是多麼的少!

       如果你們在講過的聖經經文下劃一條線,標註你們的聖經,就像我對待留在我自己書房裡的那本舊聖經一樣,你們就會發現在十二或十四年的時間裡聖經甚少的部分是被完全講過的;它非常大的一部分還沒有被標上記號,就像一片沒有被耕耘過的土地。那麼,請嘗試講解,讓你們的會眾看到一幅神全部啟示的美妙景象;就像把他們帶到尼波山頂,把從但到別士巴的整片土地指給他們看,向他們證明每一處都是流奶與蜜之地。

       我確確實實要誠懇地推薦講解聖經。在英格蘭這不符合潮流,儘管在別處是稍微更普遍一點。幾年前在英格蘭幾乎沒有人去這樣做,到現在這還是很不普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我要對你們強調的,就是為了要做好此事,講解的牧師首先要比僅僅是講道的傳道人進行雙倍的學習,因為這要求他既預備講道也準備解釋聖經。

       一般來說,我在釋經上花的時間比講道花的時間多得多。預備講道可以很容易:一旦有了一個很好的主意去開始一篇講道,從那一刻開始,講論就會自己作成,不會要求傳道人花極大的功夫,因為真理很自然就會團聚在一起,圍繞着主要的論題清晰顯明自己,就像糖圍繞着放在糖漿里的一條線結晶一樣。但是對釋經來說,你們一定要面對難點,一定要考察聖靈的意思,而不是你們自己的意思。如果你們不研究,你們很快就會暴露出自己在解釋聖經上的無知;所以你們一定要努力看聖經。

       任何強迫傳道人查考聖經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大有好處的。如果有誰擔心這功夫會傷害他們的身體,請讓他們記住,腦力勞動直到某一點為止,這是最令人振奮的,無論在哪裡,只要聖經是主題,勞力就是一種樂趣。只有當腦力勞動超過合乎常理的界限,人的思想才會因此變得疲弱,人通常是達不到這一點的,除非人是沒有智慧,或者人面對的題目是不能振奮人心,是不合適的;但是我們的題目是有創造性的,對於像我們自己這些年輕人,勤奮使用我們的能力是一種最健康的操練。古典文學和數學可能令我們筋疲力盡,但是記載我們父恩典的書卷,我們喜樂的冊子,我們財富的寶庫則不會。

       一個講解得好的人應當能用原文讀聖經。每一位牧師都應當以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兩方面達至一種可接受的熟練程度為目標。這兩種語言能用少許的代價向人打開文字的寶藏,無可窮盡的知識寶庫,屬靈財富的礦藏。實際上,學會一種語言所要求的努力並不是如此巨大,能力中等的弟兄不應該如此經常地退縮,不去作這樣的努力。一位牧師應當學這兩種語言到足夠的地步,至少可以靠着一本詞典的幫助能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可以肯定在他的講論中,他不會錯誤表達神的靈的意思,而是盡他的判斷所能達到的程度,表明主藉着所使用的語言所要啟示的意思。這樣的知識要防止他根據我們譯本里的語句去建立教訓,卻是在神所默示的原文里根本找不到與之相似的地方的。這樣的事情已經有傳道人在思想錯誤時做過了,他們從譯本中的一個“應當”,一個“如果”得出一個推論,大聲宣揚非常肯定這是不可能有誤,非常重要,彷彿同樣的語言是曾經在聖靈所用的字句中出現過一樣。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得到提醒,想起那已故受人愛戴的亨利克來克在他關於希伯來文的書中講到的一個故事。有一段時間,拉丁文武加大版本的聖經不斷被人說成就是神話語本身,一位羅馬天主教神學家是這樣解釋創1:10,“神稱水的聚處為‘海’”的,拉丁文海這個詞是Maria,以此為根據,這位作者寫道,“水的聚處是什麼?不正是所有的恩典都聚集在一個地方,就是聚集在童貞女馬利亞(Maria)身上的嗎?但有這樣的區別,那個Maria (海) 的i是小的,因為海所包括的只是暫時的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配得稱頌的童貞女(Maria) 的恩賜和恩典要存在直到永遠。”如果我們忘記譯本不可能是逐字逐句受神默示,我們當以原文作最終的判斷,那麼如此多餘的胡言亂語倒是可以容忍的。

       不要不在使用你們的經文彙編上成為專家,每天我只要活着,我就越來越要為那可憐的半個瘋子亞歷山大·克魯登(Alexander Cruden)而感謝神。當然你們都讀過他的生平,這是作為前言印在他那本經文彙編里的;它告訴我們他是一個頭腦有疾病的人,曾經一兩次進過瘋人院,然而儘管有這一切,他卻專註他的精力編寫出一本絕對是價值無可比擬的著作,是過去從來沒有人能改進,將來也可能永遠不會有的;這本書一定能給一位基督教牧師帶來最大可能的幫助,對他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刨子對木匠,或者犁對耕農來說是不可少的一樣。一定要買一本正宗,沒有刪節的克魯登經文彙編,現代的代替品決不要買;它們價錢上可能不錯,對牧師來說卻是欺騙和網羅,決不可容忍被收入牧師家中的藏書。買經文彙編的時候想找廉價的買,這是愚昧。你們只需要一本,除了最好的,什麼也不要。在每一個重要的詞的起頭,克魯登經文彙編向你表明它的意思,很經常還有這個詞意思各樣具體的細微之處,就是這樣,它甚至能幫助你們去準備講道。你們沿着這本經文彙編看他的標題時,就會發現這個詞出現時的聯繫,是最能佔優和正確確定它的意思的。就是這樣神的話語成為解釋它自己的鑰匙。一個精通聖經原文的人就是一位優秀的神學家,你們要熟練使用克魯登經文彙編。

       對大多數附有參讀章節注釋的聖經我是不大看重,如果它們真的有一點好處,它們本是會很有幫助的;但是很容易翻出一本串珠聖經,是有字句和明顯意思的參注,但卻沒有一點更多內容的。你們會常常翻到一處參考的地方,不得不說,“嗯,在某種意義上這肯定是一種參考,因為它包含了同一個詞,但在一節經文解釋另外一節這個意義上卻沒有參考。”有用的參考是用鑽石切割鑽石,用屬靈的事比較屬靈的事;它是一種思路上的參考,而不是字句上的參考。如果你們遇上一本真正有價值的串珠聖經,它對你們就像我有一次聽一個鄉下人說的,是“尊敬的聖經”(英文中參考和尊敬讀音接近,譯者注),因為它要帶領你們去越來越珍惜聖經。最好的串珠聖經是一本徹底是好的經文彙編,要買最好的,總是擺在案上,每一刻都使用,你們就會找到自己最好的良伴。

       有了我之前的演講,我還需要推薦你們去有智慧地閱讀解經書嗎!某些有學問的人稱它們是“死人的大腦”,他們宣稱他們的講道給我們的不是別的,正是他們假裝是主直接向他們啟示的東西。然而這些人絕非獨創,常常他們自以為是受默示的不過只是借回來的聰明而已。他們窺竊吉爾的書,他們講出來,當作是聖靈的想法的話,和他們故意去蔑視的,就是那些優秀,有學問之人的思想相比,在方方面面都差得很遠。之前某個時候有人給我寄來一堆詩作,要求在《軍刀和鏝刀》雜誌上發表,這些詩作是由某位宣稱在聖靈直接影響下的人寫成的。他告訴我他是被動的,所寄來的是在聖靈對他的頭腦和手直接身體和思想影響下寫成的。我的書架上有很多詩詞是比這些假裝受感的作品優秀得多,就像天使和蒼蠅相對一樣;這些糟糕的打油詩臉上是帶着冒充的痕迹。所以當我聆聽某些誇口只有他們才是聖靈的工人的聰明先生不知所謂的廢話時,我是為他們的假裝和他們自己感到羞愧。我親愛的朋友,你們大可以肯定,作為一條原則,神的靈通常不會為我們去做那些我們能自己做的事,如果信仰的知識是印在一本書上,我們是能夠去看的,那麼聖靈就沒有必要向我們作新的啟示,給我們的懶惰作擋箭牌。那麼,請去閱讀我已經給你們介紹的那些令人羨慕的解經書吧。然而,你們一定要使用自己的思想,否則釋經就會缺少興趣。在這裡我想起在威尼斯多哥皇宮庭院里的兩口水井,我曾很有興趣地觀察過它們。一口是人手裝滿,從很遠地方用駁船裝來的水,很少有人想要它裡面那些陳腐的東西;另外一口是新鮮的天然水井,清冽甘甜,人們搶着要喝它的每一滴水。新鮮,自然,有生命,這些永遠是吸引人的,而僅僅是借回來的學問是沒有生機,索然無味的。西塞爾先生說他的做法是,當他抓住一段聖經,為此禱告,對它有自己的看法,在做完這些之後,他拿起在這個題目上寫作最有能力的神學家的作品,看看他們的想法是什麼。如果你們不思考,不大大思考,你們就會變成奴隸和僅僅是抄書的人。操練你們自己的思想,這對你們是最健康的,靠着堅持,還有神的幫助,你們可以盼望明白每一段可以明白的聖經的意思。就是這樣,依靠你們自己的能力,以致不願意從別人那裡學習,這很明顯是愚妄;而學些別人,不自己作判斷,這是愚蠢。

       你們在眾人面前要用什麼方式去講解聖經?一條原則就是,在哪裡有一個詞是有特別意思的,總是要非常認真地把它指出來;因為非常肯定,在聖經里同樣的字並不總是指同樣的事情。聖經是一本書,是寫給人類看的,所以它是用人的語言寫成的;在人的語言里同樣的字可能代表兩三樣事情。舉例說,“梨子從樹上落下來”,“一個人落入酗酒的習慣中”,第二句話里“落”這個字的意思很明顯和第一句的是不一樣的,因為它不是照字面的意思,而是比喻性的。再看,英文里“馬車夫坐上車”,“那孩子很喜歡他的聖誕節禮物盒”,“那位先生留在他的狩獵小屋裡”這三句話中的“車”,“盒子”和“小屋”用的是同一個詞,但有誰看不出它的意思非常不一樣呢? 神的話語也是如此。你們一定要解釋一個詞用在特定情形和用在一般情形下意思的差別,這樣你們就能防止你們的會眾落在錯誤當中。如果有人說聖經中同一個字意思永遠是一樣的,正如我聽某些人公開宣稱的那樣,那麼他們就是把神的話語變為荒謬,因着他們自己不合理的宣告落入謬誤當中。如果把用在其他著作上都顯為荒謬的解釋原則加在神寫的書上,這就是極大的愚昧了,這外表是精確,卻無可避免導致混亂。

       一處聖經明顯的字面意思並不總是真正的意思,無知的人很容易就落入最奇怪的誤解,出自講壇明智的說明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幫助。很多人自己習慣了誤解某些經文,他們年輕的時候聽過錯誤的解釋,除非我們向他們講清楚正確的意思,否則他們就永遠不會認識得更清楚。

       我們務必要在我們公開的釋經中解釋複雜隱晦的句子。跳過難點,只是解釋已經是清楚的地方,這就是把聖經解釋變成可笑的事情了。我們說隱晦的句子,是指那些大部分是在預言書中的句子,因着翻譯的原因,或者因着它們語句結構的東方特點,或它們內在極深的含義而讓人難以明白。複雜的句子在保羅的書信中有很多,他豐富的思想是不能受限於任何一句話的論證。他開始說一句話,也許在八句話以後才說完,句子開頭和結尾之間所有的空隙都塞滿了濃縮的真理,要把這些和總體的論證分開,這常常並非易事。只是兩三個字的提示就會讓你的聽眾明白一個論述在何處終止,又在何處重新開始。在舊約許多的詩歌體作品中說話的人是改變的;那大部分是對話的《雅歌》就有這樣的情形。如果人看一段,以為都是由同一個人說出來的,這就常常會發生完全的謬誤。以賽亞書中筆調常常突然變化,一句話是對猶太人說的,接着的下一句可能是對彌賽亞,或者是對外邦人說的。向會眾說明這一點,這豈不總是一件好事嗎?如果以前劃分章節和經文的人是有一點點常識,這個問題可能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但是我們的譯本是被人如此笨手笨腳切割成零碎,傳道人在大聲誦讀的時候一定要插入正確的段落和區分。說得明白一點,你們的任務就是讓話語變得明白易懂。在倫巴底這個地方我看到地里有巨石堆在一起,是勤勞人的手為了讓泥土騰出位置種莊稼而搬出來的;你們的任務就是“搬走石頭”,讓你的會眾去耕耘聖經這片沃土。聖經裡面有東方的特點,比喻,特別的說法,成語,以及其他詞語上的特別之處,因為聖經是在東方成書的,你們要是解釋清楚這些就好了。為此目的,請努力學習東方的生活風俗。讓巴勒斯坦的地理,它的自然史,它的動植物,就像那些你們自己本鄉的事物一樣,為你們熟悉掌握。這樣,你們一邊讀一邊解釋神的話語,你們的羊群就要得到餵養。

       然而你們講解的主要部分應當在於把真理應用到你們聽眾的心裡,因為那僅僅是理解字句的意思,卻不明白它對人的內心和良心的作用的人,就像一個讓管風琴的風箱吹動,然後卻沒有把手指放在琴鍵上的人一樣;除非我們敦促人實際應用,否則向人提供信息,這給他們的幫助是很少的。我的弟兄們,請直接進入人心的密室,讓神的教訓穿過它的窗戶,這樣光就被帶到人心和良心裡了。說與當時情形合宜,可以應用在那些在場之人境況中的話。向人說明,在大衛的時候人第一次聽到的真理是怎樣在這當代仍然有力,切切相關,這樣你們就會要讓你們的會眾愛上聖經,他們就要比你想象的更大大看重你的話。擦乾淨神學大師們古老的偉大畫作,用新的畫框把它們掛起來,釘在你會眾記憶的牆上,他們受到很好教訓的心就要稱謝你了。

       聰明的人需不需要警告?是的,一定要的。務必要避免如散文抒發一般的解釋。在每一個地方都要避免這個問題,但在這裡要特別避免。你的解釋不要太長。如果你是極有天賦,說話不要太長,太多的好東西人是無法領受;如果你的解釋只是第二流的,嗨,那麼更要簡短了,因為人很快就會厭倦次等的言談。聚會很少有時間給你們去讀功課,不要為了釋經的緣故而搶奪了禱告和佈道的時間。這種借債還債的做法是沒有意義的。不要重複連主日學的孩子都明白的普通事情,不要提醒你們的會眾不可能忘記的事。如果不能給他們講一點新的,講一點重要的也好,這樣,一個聰明的聽眾在聚會結束的時候,能覺得他至少學到了一點東西。

       還有,要避免有任何的賣弄學問。作為一條普遍原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些希臘文懂得最少的先生們是最肯定會在講壇上曬他們學問的破布的;他們不放過任何機會去說,“希臘文是這樣這樣講的。”如果他不斷散發出一些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零碎,甚至告訴大家動詞的時態,名詞的格,這使他按着愚蠢標尺衡量高了一寸半,我認識的一些人就是這樣的。那些沒有學問的人通常故意表現那學問本應掛在上面的釘子。弟兄們,翻譯的全過程應當在你們的書房裡完成;你們不應當向你們的會眾顯示這個過程,而要告訴他們結果;就像一位好的廚師,他是從來不會想把碟子,鍋,擀麵棍和調味瓶擺進餐廳里的,而是不加張揚就奉上盛宴。

       你們在解釋聖經的時候決不要牽強對待經文。對神的話語要完全誠實:就算聖經只是人的作品,良心也要求你們對它加以公平對待;但當它是主自己的話,你們當小心,對它不要有一點點的扭曲。讓人這樣評價你們,就像我曾聽過一位受人尊重的聽眾評論西緬先生那樣,“先生,當經文是加爾文主義的時候,他是非常加爾文主義,當經文是阿民念主義的時候,人們以為他是一個阿民念主義者,因為他總是牢牢堅持它明顯的意思。”我們的一位非常純正的鄰居有一次貶低那偉大的古代改教家,他是這樣說,“約翰加爾文還不算得上半個加爾文主義者”,就加爾文的解經而言,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在他的解經里,他總是表明主的心意,而不是他自己的心意。在維羅納的聖賽諾教堂,我曾看見古代的浮雕,是被其他覆蓋過的,然後被其他的圖案遮蓋;我擔心很多人是這樣對待聖經,用他們的油漆對經文塗塗抹抹,在上面加上他們自己的欺騙。外面這樣的泥水匠多的是,讓我們把這邪惡的行當留給他們,自己去跟從一切誠實的呼召。要記得寇佩爾(Cowper)的詩句 —

“一位聖經批判家應當
坦誠有學問,冷靜,脫離惡事;
脫離頑固者背道的偏見,
脫離幻想的影響,不受約束的狂熱;
因為一切血氣騙子發明的伎倆,
是為了自我欺騙,賺取世界的認同,
最糟糕的是 – 扭曲聖經脫離它的本意。”

       使用你們的判斷力,多於使用你們的想象力。鮮花是很好的,但是飢餓的靈魂寧願要麵包。和奧利金一道寓意解經,這可能讓人對你另眼相看,但是你們的工作是用真理填滿人的嘴巴,而不是用驚奇令他們張嘴。

       不要被新的意思沖昏了頭腦。普利茅斯弟兄會的人很喜歡像釣魚一樣釣出一些解經中未被人發現的蝌蚪,在全村裡大喊,彷彿這是一種稀罕的美物;讓我們滿足於更普通,更健康的魚獲吧。我們不應當把任何一節經文高舉超出明顯的信仰類比;沒有單獨一個詞能為我們塑造出我們的神學。其他的人,更有智慧的人已經在我們之前解釋過聖經,任何他們不曾發現的東西,我們在太過大聲誇耀找到寶貝之前都應當加以試驗,考驗。

       不要隨便修改我們的欽定本聖經。在很多地方它有毛病,但總體來看它還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想要讓每一位老婦人不相信她能得到的唯一一本聖經,或者更可能的是,讓她不相信你,因為你想搶走她珍愛的寶貝,這是不明智的做法。為真理的緣故一定要修正的地方就要修正,但決不要為了愛好虛榮表現你的批判能力而去修正。當誦讀短的詩篇,或者其他書卷里互相相關的經文時,不要把作者的話分割開,插進你的註解。把一段話完整讀一遍,然後加上你的解釋讀一遍;第二次讀的時候,可以按着你認為恰當的把它分成幾部分。沒有人會夢想用解釋的話分割一段詩文,這樣做就是背叛常識了; 正確的判斷要禁止你這樣混亂神的話語。決不去解經,這要比切割神默示的話語,冒失不合時宜地插入你自己的話要好得多。對許多段落來說,講解是全然的愚昧,決不要去想做什麼錦上添花,或者給純金再去鍍金的事情;由得那莊嚴的句子自己留在它們的榮耀里就好了。我是對智慧人說這番話的,你們也要在這件事情上證明你們的智慧。

       如果我一定要就手頭這個題目做一篇講道,我就想不到有比尼希米記 8:8更好的經文了:“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這是給讀的人關於他讀經的提示。讓這一點總是清清楚楚的。要追求成為好讀者,要為此更積極,因為很少的人是這樣,所有的傳道人都應當是這樣。聽我們最好的人讀聖經,這跟聽講道一樣美,他們用正確的強調和語氣帶出意思。決不要以為只是把你面前的話語說出口,這就是對你讀經的一切要求;好的朗讀應當是一種崇高,但很難達到的成就。就算你不去解經,也要事先把這一段聖經讀一次,熟悉它;一個人暴露出他閱讀時的漫不經心,就像走在沒人走過的地面上,磕磕碰碰穿行在鄉間,像一個失去目標的獵手,這是不可原諒的事情。決不要在講壇上打開聖經讀一章聖經,是你第一次去讀的,而是要在許多次的演習後翻到這熟悉的一頁。如果除此之外你還“講明意思”,你就是加倍有用了。那麼你就要靠着神的祝福成為一群有智慧,愛聖經的人的牧師。你就要在你聚會的地方聽到令人歡喜的翻動聖經的聲音,這聲音對愛慕神話語的人來說是如此寶貴;你的會眾要打開他們的聖經,期待享受一場盛宴。神的話語對你自己越發變得寶貴,你的知識要得到擴充,你教導的能力每天會變得越來越明顯。我的弟兄,試一試這點,就算你看出有理由不繼續這樣做,至少這樣嘗試也不會有害。

       在我已經說過的全部話里,我已經給了你們另外一個理由去尋求聖靈的幫助。如果你不明白一位已故作家的書,你是不能問他他講的是什麼意思,但是默示聖經的聖靈是永遠活着,他很高興向那些尋求他指教的人打開神的話語。他總是可以接近:“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你們自己到他那裡呼求,“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當這被賜與你,懇求他在你解釋他的話語時,伴隨他的話語發出他的光和能力,讓你的聽眾也能被帶領進入一切的真理。釋經書,解經作品,解釋,所有這些只是腳手架而已,聖靈他自己必然要造就你們,幫助你們建立起永生神的教會。

May 14, 2016 - Default    No Comments

The Exact Year and Dates of Jesu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by Daniel Rastatter (http://dr15.altervista.org/dating.html)

       The Bible indicates that Jesus was crucified at the instigation of Caiaphas the high priest (Matt 26:3-4, John 11:49-53). Other sources indicate that Caiaphas served as high priest from A.D. 18 to 36. Thus Jesus must have died between A.D. 18 and A.D. 36.

       The four gospels indicate that Jesus was crucified on the orders of Pontius Pilate (Matt 27:24-26, Mark 15:15, Luke 23:24, John 19:15-16). Other sources indicate that Pilate served as governor of Judea from A.D. 26 to A.D. 36. Thus Jesus must have died after A.D. 25.

       The Bible indicates that the ministry of John the Baptist began:

       In the fifteenth year of the reign of Tiberius Caesar . . . the word of God came to John the son of Zechariah in the wilderness [Luke 3:1-2]. This picks out a specific year: A.D. 29.

       All four gospels indicate the ministry of Christ began after that of John the Baptist had begun (Matthew 3, Mark 1, Luke 3, John 1). Thus Jesus must have died between A.D. 29 and A.D. 36.

       All four gospels agree that Jesus was crucified on a Friday (Matt. 27:62, Mark 15:42; Luke23:54; John 19:42), just before a Sabbath, which was just before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Matthew 28:1, Mark 16:2, Luke 24:1, John 20:1).

       We know that it was a Friday because it is referred to as “the day of preparation” —that is, the day on which Jews made the preparations they needed for the Sabbath, since they could not do any work on that day. Thus they cooked food in advance and made other necessary preparations.

       The gospels also agree that Jesus was crucifi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nnual feast of Passover (Matthew 26:2, Mark 14:1, Luke 22:1, John 18:39).

       However there exists a complication because Matthew, Mark, and Luke describe the Last Supper on Holy Thursday as a Passover meal (Matthew 26:19, Mark 14:14, Luke 22:15). That would suggest that Good Friday was the day after Passover.

       When describing the morning of Good Friday, John indicates that the Jewish authorities had not yet eaten the Passover meal:

       Then they led Jesus from the house of Caiaphas to the Praetorium [i.e., Pilate’s palace]. It was early. They themselves did not enter the Praetorium, so that they might not be defiled, but might eat the Passover. So Pilate went out to them [John 18:28-29a].

       That suggests that the Passover would have begun on sundown Friday.

       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of resolving the complication. For example, Jesus and his disciples may have used a different calendar than the Jewish authorities,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calendars in use in first century Judaism. It’s also possible that Jesus just advanced the date of the Passover celebration for him and his disciples.

       However, regardless of what Jesus and his disciples did, John’s statement about Jesus’ captors is an indication of what the Jewish authorities practiced or what the mainstream Jewish practice was: They were celebrating a Passover beginning on Friday evening.

       That lets us narrow down the range of possible dates to just a few. Here is a complete list of the days between A.D. 29 and 36 on whose evenings Passover began:

      Monday, April 18, A.D. 29
       Friday, April 7, A.D. 30
       Tuesday, March 27, A.D. 31
       Monday, April 14, A.D. 32
       Friday, April 3, A.D. 33
       Wednesday, March 24, A.D. 34
       Tuesday, April 12, A.D. 35
       Saturday, March 31, A.D. 36

       As one can see, none of these days were Thursdays and just two were Fridays. From these one can conclude that Jesus died on April 7, 30 A.D. or April 3, 33 A.D.

       The Gospel of John records three different Passovers during the ministry of Jesus:

       Passover #1: This is recorded in John 2:13, near the beginning of Jesus’ ministry.

       Passover #2: This is recorded in John 6:4, in the middle of Jesus’ ministry.

       Passover #3: This is recorded in John 11:55 (and frequently mentioned afterwards), at the end of Jesus’ ministry. That means that the ministry of Jesus had to span something over two years, and if all Passovers are included, and it could have spanned something short of four years.

       Since Jesus’ ministry began in or after 29 A.D. and lasted at least two years, he could not have died in 30 A.D. Thus he must have died on April 3, 33 A.D.[1]

       Other dates follow from the date of Christ’s death. The Resurrection must have occurred on Sunday, April 5, 33 A.D. Christ’s Ascension must have occurred on Thursday, May 14, 33 A.D. And the start of the Church Age with the descent of the Holy Spirit on the Jewish feast of Pentecost must have occurred on May 24, 33 A.D.

———-———-———-

[1] Corroborating the 33 A.D. date is the prophecy of the seventy weeks by the prophet Daniel, part of which is given as follows:

“Know and understand this: From the time the word goes out to restore and rebuild Jerusalem until the Anointed One, the ruler, comes, there will be seven [weeks,] and sixty-two [weeks.] It will be rebuilt with streets and a trench, but in times of trouble. After the sixty-two [weeks,] the Anointed One will be put to death and will have nothing.” (Dan 9:25-26)

The prophecy cites the decree which was given by King Artaxerxes I of Persia to Nehemiah for permission and authority to go to Jerusalem and rebuild it (Neh 2:1-8). The decree has been dated as given on April 2, 444 B.C. Each of the weeks cited is not a week of days but a week of years, that is, a period of seven years.[2] Furthermore, each of the years cited must be years of 360 days, as the seventieth week has been identified with the future seven-year Tribulation period of Revelation which is specified using 360-day years.

The prophecy indicates that the Anointed One [Christ] will be put to death after sixty-nine weeks (seven and sixty-two weeks) of 360 day years. 69 x 7 x 360 days equals 173,880 days. These 173,880 days equals 476 solar years plus 25 days. Chronologist Sam A. Smith argues that only the integer 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years is significant and that the 25-day remainder should be discarded, leaving 173,855 days until completion of the 69 weeks.

If one advances 173,855 days beyond the date of the decree, one comes to March 29, 33 A.D. which is Palm Sunday, the date of Christ’s triumphal entry into Jerusalem. He presented himself to the nation of Israel on this date and was rejected by the nation as a whole. Because of this rejection, a prophesied seventieth week did not immediately follow the sixty-ninth but will wait until after the intervening Church Age is completed. As Daniel’s prophecy indicates, Christ was put to death after the sixty-ninth week.

The reasoning behind chronologist Sam A. Smith’s 25-day adjustment is not evident, but in any event the seventy weeks prophecy indicates 33 A.D. as the year of Christ’s death.

[2] At the time that Daniel received his prophecy, he was aware that the nation of Judah had spent 70 years in captivity in Babylon. This captivity was punishment for failure to allow their land to lay idle every seventh or sabbath year for a period of 70 weeks of years. Instead of letting their land rest as commanded by God, the inhabitants of Judah grew crops continuously year after year. By deporting his people to Babylon for 70 years, the land remained fallow for the same time and God forced the observance of all the missed sabbath years.

May 12, 2016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簡史(修訂中…)

第一章 使徒時代

使徒時代的教會是 公元 30-100 A.D.anno domini 是拉丁文, 意思是 “in the year of our Lord”,主後)。可惜在第6世紀(公元 501-600 A.D.),Dionysius Exiguus 推算耶穌降生錯算了幾年:耶穌降生時是大希律 Herod the Great 還在位的(太 2:1)。大希律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或前幾天逝世,就是公元前4年4月4日或前幾天。所以耶穌降生可能是在公元前4年1月,有人說是 4-6 B.C.(“Before Christ” 主前)。

A. 福音在本地

  • 公元 30-45 A.D. – 在本地見證時期(徒 1-12章)。

B. 傳道範圍擴大時期(公元 30-45 A.D.)(徒 13-28章)

  • 公元 45-58 A.D. – 保羅3次旅行佈道:在3次旅行佈道期間,他寫了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羅馬書。
  • 公元 61 A.D. – 保羅被囚於羅馬:他在監房寫了腓利門書、歌羅西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被釋放 4-5 年後,寫了提摩太前書、提多書。
  • 公元 67 A.D. – 保羅再次被囚,在尼羅皇迫害之前,又寫了提摩太後書。

C. 向西擴展時期(公元 68-100 A.D.)

  • 公元 66 A.D. – 猶太人反抗羅馬。
  • 公元 70 A.D. – 羅馬將軍提多毀滅了耶路撒冷。約翰在以弗所時期,福音在不列顛流傳:這是由於保羅坐監時向禁卒傳福音。禁卒悔改後,過了不久就到不列顛傳福音立教會。
  • 公元 70-110 A.D. – 教會史最模糊的時期,但新約(除了彼得書信外)差不多都是在這時期寫完的。

第二章 古世紀史

A. 公元 100-476 A.D. – 是古世紀時期。

B. 公元 98-590 A.D. – 是教父時期:當聖經寫完,使徒們離世之後,教會由教父帶領一直到有第一位教皇為止。

C. 公元 54-305 A.D. – 是羅馬10次大逼迫時期:基督徒被列為非法分子:抄家、被捕、處死、又有各種酷刑和燒毀聖經等。教會又有異端侵入,至令教會有腐化與分爭。

D. 公元 306 A.D. – 君士坦丁 Emperor Constantine 上台,局面有了好轉。

E. 公元 325 A.D. – 尼西亞大會 Council of Nicea 結束了這個時代。
 

第三章 政教合一時期

羅馬十大逼迫告終。君士坦丁皇登位,宣布信仰自由。不久,國家大權轉移到教會主要人員手中。忠於神的人不同意君士坦丁和西維斯特 Syvester 任羅馬大主教,他們不願同流合污。後來逼迫復起,來自掌權的教會組織。北非多納徒教派人多,上訴於羅馬皇。皇召開雙方會議,說多納派不合理,於是他們就被定罪了。

A. 君士坦丁 Emperor Constantine(公元 274-337 A.D.)

  • 他的母親是個熱心的信道者。
  • 公元 311 A.D. – Emperor Constantine 與迦列流頒布 “寬容敕令”,停止對教會的迫害。

1. 爭王位戰

  • 公元 312 A.D. – Emperor Constantine 和 馬克西緬 之子 馬克森 Maxentius 爭奪王位,在米里維安橋 Milvian Bridge 決戰。Emperor Constantine 看見西沉的日頭上有一道光,那光變成一個發光的十字架,上面用希臘文寫着 Hoc Singno Vinces,就是 “靠這記號就必得勝”。他請問一位主教說,這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這就是你們羅馬所逼迫的耶穌。你當靠這記號就可以得勝”。第二天(10月28日),他果然戰勝了對方,成為羅馬西部的統治者。主後,在西部的教會迫害已經停止了。他又將十字架旗號作為軍旗。

2. “米蘭敕令” Edict of Milan

  • 公元 313 A.D. – Emperor Constantine 與東部的統治者李錫尼 Licinius 頒布了 “米蘭敕令”,宣布信仰自由,不準再逼迫基督徒,而且定基督教為國教,由他領導(但還保持以前所擁有異教大祭司的權威,要百姓拜他)。於是教會也就開始腐敗了!

3. 李錫尼 Licinius 

  • 公元 314 A.D. – 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失和,戰火重燃。東部重新迫害教會。
  • 公元 323 A.D. – 他打敗李錫尼,統一了羅馬帝國,作全羅馬的皇帝,給予教會特權。
  • 公元 324 A.D. – 政教合一。

4. “尼西亞會議” Council of Nicaea

  • 公元 325 A.D. 這是第一次大公會議,來自各地區的 300 多位主教出席,由君士坦丁主持。君士坦丁在畢斯尼亞 Bithynia 的尼西亞召開,主要討論亞力山大一長老亞流 Arius 的亞流主義 Arianism。
  • Arius 說:“耶穌是被造的”。Arianism 推行了300多年,而且成為幾個國家的國教,特別是北方。
  • 除了兩人之外,其他人都定了亞流的錯誤,確定耶穌是神,子與父平等。並制定《尼西亞信經 The Nicene Creed》。
  • 兩年之後,王又迎回了Arius 。

5. 遷都

      • 公元 330 A.D. – 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 Byzantium,建城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

6. 君士坦丁死

      • 公元 337 A.D. – 他受洗之後就死了。他死了以後,他的3個兒子瓜分了羅馬帝國。但因為他們爭權奪利,所以禍及了教會。

B. 君士坦丟 Constantius II

      • 君士坦丁 Emperor Constantine 的父親是 君士坦丟 Constantius I,他的兒子又取名 君士坦丟 Constantius II。
      • 公元 353 A.D. – Constantius II 為皇,他傾向亞流派 Arianism,開始反對《尼西亞信經》,並且干涉教會。

C. 猶利安 Julian(公元 361-362 A.D. 在位)

      • 公元 361 A.D. – 君士坦丁的侄子猶利安登位,開始恢復異教敬拜,他被人稱為“背教者猶利安”。

D. 狄奧多西 Theodosius(公元 379-395 A.D. 在位)

      • 他是羅馬最後一位皇帝,大力剷除異教,恢復教會的權利。

1. 第二次大公會議(公元 380 A.D.)

      • 狄奧多西召開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確定了尼西亞信經。皇帝重新三一神論,禁止多神教,譴責亞流派,再次放逐亞流。他只許信基督。

2. 皇帝認罪悔改

      • 公元 390 A.D. – 帖撒羅尼迦城暴亂,皇帝殺了當地居民7000人。
      • 米蘭 Milan 主教安布羅修 Ambrose 警告皇帝:“若不悔改,就開除你皇帝的教籍。” 皇帝認罪悔改了。

3. 皇帝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公元 392 A.D.)

      • 教會成了世俗化!

4. 耶柔米 Jerome(公元 340-420 A.D.)

      • 他生於意大利東北部一個小鎮的基督教家庭中。他在羅馬就學,熱愛希臘文、拉丁文和哲學等。
      • 公元 360 A.D. – 他受洗後就離開羅馬,到高盧作修道士。
      • 公元 374 A.D. – 他到 安提阿 Antioch,得了大病,病中夢見自己站在神的審判台前,聽有聲音說:“你是誰?” 他回答說 “我是個基督徒”。他受到審判者的斥責:“你說謊!你是西塞羅(古文學家)的門徒。” 之後,他決心不鑽研異教古籍了。
      • 他回到 敘利亞 Syria 東部 的沙漠進行苦修,學習希伯來文,鑽研聖經。
      • 公元 379 A.D. – 他在 Antioch 接受了長老的職分。
      • 公元 382 A.D. – 他接受 羅馬主教 達馬蘇 Damasus 的委託,將聖經譯成拉丁文。這譯本就是天主教的《武加大譯本 The Vulgate》,又叫 “拉丁通俗譯本”。
      • Damasus 死了以後(公元 384 A.D.),他心裡不安。
      • 公元 385 A.D. – 他在 Antioch 退位了,成為修道院的領袖。
      • 約於 公元 388 A.D. – 他譯完了新約。然後,他在 Bethlehem 譯舊約。
      • 公元 405 A.D. – 他譯完了舊約。
      • 他又寫下全本聖經的注釋。他有很多神學的著作。
      • 後來他在 Bethlehem 修道院當院長,直到離世為止。

5. 奧古斯丁 Aurelius Augastine of Hippo(公元 354-430 A.D.)

      • 他生於非洲的塔迦斯特Tagaste(現在的阿爾及利亞)。
      • 他是北非拉丁基督教3大領袖(特土良、居普良、奧古斯丁)最著名的一位。
      • 他的父親是個有地位的異教徒:財產不多,是個懶散偷安的人,直到臨終的時候才信了主。
      • 他的母親莫尼加Monica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受到父母兩種性情的影響。他母親為他的縱慾流淚禱告,後來得到米蘭主教對她的安慰。
      • 他17歲在迦太基求學,就與一姘婦同居了14年,在公元372年得了一個私生子,極為他所愛。他後來休了這女人,這是他的黑暗時期。
      • 他當初信摩尼教,共有9年。公元383年,他遷到羅馬;次年,他被委任在當時帝國都會米蘭教修辭學。
      • 在米蘭時,他又與一女子結上了非法之緣,比前更不正當。
      • 後來,他讀到新柏拉圖派的威克多林傳記,大受感動。
      • 一天,他獨自到一棵無花果樹底下禱告,似乎聽到有聲音說:“拿起來讀吧”!他面色大變,順手翻到羅馬書 13:13-14。從那天起,他悔改了!正是公元386年。夏天將盡時,他離開情婦,辭去教職。他母親聽了大大歡喜,說:“我平生的目的達到了”。不久,她因患熱病而死。
      • 公元387年復活節時,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為他施洗,那時他才33歲。
      • 公元391年,他往希坡Hippo為神甫,公元395年,他又繼承了主教的職分。
      • 他生平著作超逾113本及500多篇講章,極力辯斥異端。他的名著有在公元400年寫的《懺悔錄》Confession與公元412-426年寫的《神的城》The city of God. 《懺悔錄》述說他自己生平與他母親的離世。《神的城》可說是第一部教會歷史哲學,因羅馬的滅亡而寫的。但可惜他引出其它錯誤:靠聖禮得救,以武力使人歸主。
      • 公元430年,他死在希坡,年76歲。馬丁路德說:“除了聖經之外,教會中再沒有一位牧師能與他相比。”
      • 五、羅馬分東西(公元395年)
      • 狄奧多西皇死了以後,由他的兩個兒子分佔了羅馬帝國。
      • 東羅馬:東羅馬由長子任皇帝。
      • 東羅馬亦稱拜占庭Byzantine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
      • 西羅馬:西羅馬由次子任皇帝,仍以羅馬為首都。
      • 公元410年,西羅馬被阿拉利克Alaric所領的哥德人攻陷,於公元476年滅亡了。
      • 在西羅馬亡後(公元476年),東羅馬殘喘了千年,後來君士坦丁堡落入回教土耳其人手中。

第四章 中世紀史(公元500-1564年)

西羅馬於公元476年滅亡之後,也就是古世紀史的終結。在這以後,因蠻族的統治,所以稱為“黑暗時代”。這時代又稱為“政教合一時期”或“天主教時期”。
355年雖然已有羅馬教會,也稱天主教會,但到公元590年才正式是西歐教皇時代的開始。
中世紀史應從公元500-1564年間,亦有說是公元400-1400年間。
一、黑暗時代
最黑暗的是意大利。當時有兩個教皇極力破壞教會(約翰第十二和本尼狄克第九)。
二、天主教時代(公元590-1517年)
公元3世紀末,教會組織受到羅馬政治法律的影響,形成了羅馬大公教,後來稱為羅馬教。1054年天主教又稱“羅馬天主教”。
“教皇理論”是由利奧大主教(公元440-461年當大主教)倡立的。
天主教時代,把異教多神主義儀式搬入教會裡。這時殺死成千上萬的基督徒,西班牙殺了600萬,法國南部和德國南部殺了110萬。

1.大格理高里Gregory the Great
他是羅馬主教,於公元590年宣布自己為第一任教皇(教皇之父)。他是第一位修士出身的教皇,是拉丁4大教父之一。他以教干政、政教聯合。這是西歐教皇時代的開始,以前的不算為正式教皇。
公元596年,他差遣奧古士丁和40位本尼狄克僧侶往根德Kent向英國人傳道,成績優良。
2.查理曼Charlemagne(公元768-814年為皇)
公元732年,法國王查理Charles在都爾Tours戰敗回教人,世人稱他為馬特兒Martel,就是“戰槌”的意思,又稱他為“西歐基督教文化的救主”。
他的孫子查理曼於公元768-814年作王,征服了德、法、意、西等國。他的“曼”字是“偉大”的意思。
他死於公元814年,帝國分給他的3個孫子,國土分為德、法、意。
1540年,因羅馬早已遷都,才分出“東正教”。
3.十字軍東征(1096年)
1073年,土耳其人攻取聖地。
1095年,烏爾班第二UrbanⅡ在法國大公會中發表演說,要西歐聯攻土耳其,奪回聖地。
1096年,歐洲各國派30萬人東征。3年後,小亞細亞人脫離了土耳其,十字軍收復耶路撒冷,把猶太立為基督教國家。那時,十字軍只剩下兩萬多人。不久,回教人又攻打猶太人。十字軍雖然7次作戰也無效,巴勒斯坦復歸回教人管轄了。
十字軍東征失敗了,但對文化有大影響。
三、改教運動初期
本來不應稱“宗教改革”。基督教會本來不用“改革”。但可惜的是,直到第4-5世紀的時候,那些混進教會裡的人把持教會,使教會慢慢變了質,特別是在天主教掌權時期,成為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長達約有1000年之久。後來有人起而反抗天主教(羅馬天主教),要把教會恢復到使徒時代的真面貌。我們應該說是“更正”,我們沒有改變;而是天主教改變了。我們只不過“更正”就是了。之後,人們稱基督教為“抗羅教”Protestants、“更正教”或“新教”。
1.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29-1384年)
宗教革命,最早是由威克里夫(英)喊出來的。
他和他的門生胡司約翰John Huss同被稱為改教的“晨星”。馬丁路德也很尊敬他們二人。

四、更正時期
經過更正初期的威克里夫和胡司約翰,百年後來到改革(更正)的高峰。

1.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
他是更正教者的主將,一個偉大的更正教領袖。他最重要的發現是“因信稱義”。馬丁改革成立“信義會”。
2.慈運理(1484-1531年)
瑞士的更正教者慈運理,緊接馬丁路德等的更正教,以區利赫為中心。
他生於1484年,他比路德年輕兩個月。他得過碩士學位,22歲做神甫。
1519年,他受瘟疫所侵,他祈求神,決心奉獻自己,一生侍主。他就在這年開始更正,在區利赫反對“贖罪票”成功了。1520年,他反對“煉獄”。1522年7月,他與安娜蓮哈特秘密結婚,結婚兩年後才公開宣布。
1523年,他宣布了羅馬教的罪狀67條,包括禁止神甫結婚。之後,許多神甫與修女開始結婚了。
他的更正是從區利赫傳到瑞士各地,羅馬教區以武力攻打區利赫。1531年慈運理戰敗,死於戰場。
他與路德在聖禮上、在原罪與本罪上的解釋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教會稱為“改革宗”,與“路德宗”(信義宗)是有差別的。他成立“長老會”。
3.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1509-1564年)
1536年,他到日內瓦與法惹勒Farel合作,後來被逐離日內瓦,逃到施塔斯堡。他曾著有《基督教要義》,又完成了《羅馬書注釋》。《基督教要義》為新教中的傑作,曾用9國語言再版70餘次。
1541年9月,他由施塔斯堡經意大利回巴黎。後來他要返回施塔斯堡。當他途經日內瓦時,法惹勒留他協助更正。日內瓦遂變成基督化的城市,他在日內瓦23年,十分成功(1541-1564年)。他極力反對羅馬教,比信義宗更激烈。
馬丁路德發現“因信稱義”,加爾文發現“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真理。

第五章 近世紀史(1564年)

一般人認為中世紀史是到1500年,這是個大約數。應該說,中世紀史到更正教時期加爾文(1564年)為止。之後,就進入近世紀史了。
更正教是把天主教的錯誤恢復過來,回到聖經真理里。可惜初期恢復未夠徹底(啟3:2)。有些國家用武力來支持,藉以脫離羅馬教。之後,歐洲出現了許多“國教”。
現在我們着重談近世復興史,至於更正不徹底的地方,留在談論“宗派與合一”時詳論。
一、更正後的初期
馬丁路德從天主教出來,主要是發現了“因信稱義”的真理,但還有很多天主教的錯誤沒有更正,例如點水禮等。加爾文的更正,主要是發現“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也還有許多真理沒有發現,也沒有把天主教的錯誤全部更正過來。但總的來說,更正教是回復到初期使徒時代的樣式了。

本仁·約翰John Bunyan(1628-1688年)
許多人都喜歡讀《天路歷程》(聖遊記),這本名著是英國小鎮的一位銅匠本仁·約翰寫的。他因信仰純正而被囚。他在監房裡花了12年才寫成這本名著,於1678年出版。
(1)他生於英國貝德福Bedford鎮一位貧苦銅匠家庭里:
他少年時,在一銅店當學徒,16歲從軍參加內戰。戰爭完畢,他回鄉重操舊業。不久,他娶了一位美麗女子馬利為妻,她的善德改變了他的惡習。他得蒙紀福德牧師的幫助,他得救了。當紀牧師死後,他接任做傳道。
他的妻子生了4個孩子就死了,頭一個女兒生來是瞎眼的。1659年,他續娶了一位女子,在《天路歷程》名著里稱她為“心慈”。
(2)“國教”與“清教徒”:
英王查理二世強迫人參加國教,禁止其他教派聚會,又不准他們的傳道人講道。
英王是教會最高首長。
那些堅持純正信仰的人被稱為“清教徒”,他們多有被捕、處死或放逐的。
(3)講道、寫書與受迫:
本仁·約翰寧願受逼迫也不逃跑、也不放棄講道。1660年,他被捕了,在獄中12年。他的妻子探望他時,用紙卷當作牛奶瓶的塞子,來供他寫稿用,就這樣他在獄中寫了12本書,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是《天路歷程》。這書他在生時已銷售了10萬冊。
1672年,他在離家鄉不遠的地方講道和佈道。1676年,他再次被捕入獄,但他仍是不斷地寫作,至死忠心!
1688年夏天,他遠行歸家時遇大風雨,因生熱病而逝世,享年60歲。
二、復興時期
歐洲文藝復興開始,才有宗教改革,到18-19世紀是教會大復興時期,特別是歐美等國;中國在20世紀前半也有大復興。但按全世界來說,20世紀是老底嘉不冷也不熱時期。
1.衛司理·約翰John Wesley(1703-1791年)
他是英國循道會的創辦人,領導英國教會大復興。
衛司理與他的同工懷特斐Whitefield:衛司理力傳“因信稱義”,但不同意加爾文的“預定論”。懷特斐佈道比衛司理更有能力,他不只相信“因信稱義”,更注重講“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之道。他後來成立了“循道會的加爾文派”。

2.牛頓·約翰John Newton(1725-1807年)
他母親常為他的得救禱告,希望他能作牧師。他幼年跟父親航海,犯罪作惡,後來做販賣奴隸生意,因鬧事反在非洲淪為奴隸,被父親救回。他在途中遇上大風浪,船幾乎沉沒了。於是他認罪悔改,生命有奇異的改變。經16年努力,由聖公會按立為牧師,被派往奧尼爾作工,又到倫敦作工,出版《彌賽亞》講道集。
當時英國國會議員韋爾伯弗思與他交通之後,成為好友。
他80歲時,雙目失明,但他還照樣傳道。
他在83歲離世前,自己寫了墓志銘:“牛頓·約翰,生長英倫,離經叛道,罪惡沉淪,放逐非洲,身經大劫,蒙主恩佑,履險若夷,且膺聖職,年八十三,辭世安息”。
他不只是一位偉大的佈道家,又是聖樂詩人。他總共寫了280首聖詩,“奇異恩典”可以說是他的自傳,也是一首代表作。
弟兄會
18世紀在德國南部的波希米亞,神興起了新生鋒夫Zinzendorf弟兄。他接待了許多逃亡的清教徒、不同宗教的弟兄們,開始摩爾維亞弟兄聚會。
約在1828年,一位愛爾蘭都柏林城Dublin三一書院的學生剛林Edward Cronin因接受聖餐時被拒,便毅然離開教會,和幾位信徒在家裡開始擘餅聚會。不久,一些信徒在其它地方也組織了類似的聚會。
初期弟兄運動的領袖,主要是葛夫斯A. N. Groves、比勒J.G. Bellet、達秘J. N. Darby、慕勒G. Muller、加益H. Craik、牛頓B. W. Newton及希基力S. P. Tregelles等。
由都柏林開始,這新興運動漸漸蔓延起來,特別是在普里穆特Plymouth與彼斯托Bristol兩地的發展工作。
1831年,在普里穆特成立第一個弟兄團契,歷史上的弟兄運動也在此取名。這團契主要領袖是牛頓和達秘。達秘是弟兄運動最著名的首領。弟兄運動伸展至歐洲、北美、西印群島、澳洲、新西蘭等地。
1845年,普里穆特弟兄團契分裂:公開的弟兄Open Brethren跟隨慕勒和加益;關閉的弟兄Exclusive Brethren以達秘為首領。
達秘和牛頓就因着在基督再來這個真理上看法不同(災前被提,災後被提)而分開了。弟兄會從此公裂,直到今天,分成一千多派。到20世紀初,弟兄會就荒涼了。
5.李文斯東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年)
他是一位最著名的非洲佈道家。
6.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
他是英國的一位名牧師,亦是世界復興史大佈道家之一。
7.莫勒·喬治George müller(1805-1898年)
他是英國孤兒院的創辦偉人。

8.慕迪D. L. Moody(1837-1899年)
英國的司布真、美國的慕迪,是近世著名的大佈道家。
慕迪的先祖是清教徒,住在麻省。慕迪4歲時,父親死了。他母親帶着9個孩子,過着貧苦的生活。
他少年時在鄉間務農;他做學徒時就想做一個賺10萬元的大商人。
17歲時,他到波士頓求助他的舅父打理鞋店。他在波士頓上主日學後信了主。
19歲,他到芝加哥做售鞋員,後來,成了鞋店老闆,但神叫他捨棄生意,叫他“得人如鞋”。
他在鞋店作工5-6年後,請求去教主日學,但校長說他們只有16個學生,竟有12個教員,因而叫他自己找學生。於是他四齣找了18個“孩子”,交給別的教員後,自己再騎着小馬到處去尋找。有人叫他“傻瓜”。
他是教主日學出身的,後來,他當了主日學會長。有一個主日學學生長大後做了芝加哥郵政局長,最後成為一名美國陸軍總司令。他的學生增加到1500人。林肯總統也去參觀他的主日學。
他和一位主日學女教員愛梅結婚,她勸慕迪走窄路。她是慕迪的賢內助。慕迪在離世前說“你是我的好妻子”。
他每早晨4時,就起床禱告和讀經。
他每天最少要對一個人講耶穌。
美國南北戰爭時,他到軍隊里去向士兵傳福音。他協助青年會開佈道會,他用大帳幕開了1500次大會。
他30歲時,他的妻子患了病,醫生叫他們作一次海上旅行。於是,他們去訪問英國,會見了佈道家司布真,和靠信心度日的莫勒先生,他得到很大的幫助。他又從一位兒童佈道家一連7日講約翰福音3:16得到啟發。
他在英國得了新靈力回國後,發現音樂配合很重要。神給他預備了一位音樂家孫蓋Sankey和他合作,成為美國基督教史中最光榮的一頁。馬丁路德也說:“除了神學以外,我對於音樂也表示十分的敬意。”
有一次,慕迪講“好牧人”,請孫蓋唱詩,他把在火車裡拾起的一首聖詩,立時配上曲譜唱出,成為著名的《主尋亡羊》歌,使許多人受感動悔改歸主。
慕迪和孫蓋出版自己的詩集,數小時後就售完了,所賺的數百萬美元,用來建芝加哥禮拜堂。
慕迪和孫蓋有6年的大佈道,在倫敦佈道2年,聽眾達233萬多人;在美國佈道4年,美國教會大大復興,其影響力直到如今。
慕迪文化不高,常常錯用語法,但他講道大有能力,有3位姊妹不斷為他禱告,提醒他需要聖靈的能力。
他知道單開奮興會不能持久,要多做文字的工作。他設有售書會,共印發了書籍177種,計1100萬本,聖詩達100萬本,小冊3500萬本。
他於1886年創立“慕迪聖經學院”,大廈共有38所。現有財產500萬美元。他希望每年能有1000學生在此畢業。
他身高5尺7寸,體重280磅。他說:“我每一磅都是屬神的”。他不願人稱他為“牧師”。
他於1899年離世,享年62歲。在離世之前說:“當你們看到報紙上慕迪死亡的消息,不要相信,因為,那時我是跨進永遠不死的住所,帶有一個不被罪玷污、並象主耶穌一樣的榮耀身體。”
美國還有一大佈道家斐尼Charles Phiney. 他曾到一礦山,礦工們一見他,便笑他,說:“講耶穌的來了!”他當時用雙眼瞪着他們,他們就一個個低下頭來。當他向他們講耶穌時,他們都流淚悔改相信基督。
他沒有創辦聖經學院,而慕迪有“慕迪聖經學院”,所以,更多的人認識慕迪。

三、末世教會
末世教會,一般人都認為是從20世紀直到基督再來止,也有人認為是從以色列復國(1948年)開始到基督再來為止。
20世紀的教會,總的來說是“不冷也不熱”的老底嘉時期。末了,又產生了“一統教”的組織,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等大聯合,這是啟示錄17章大淫婦的前影。
老底嘉教會多半是“不冷也不熱”,但神也在老底嘉教會中興起一些個別的得勝者,給與最大的獎賞:“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的寶座上與我同坐……。”(啟3:21)歷代和得勝者都有自己的寶座,唯獨老底嘉教會的得勝者能坐在耶穌的寶座上。
下面我們舉出個別神所重用的人,他們成為20世紀教會中的典型人物。
1.孫大信Sundar Singh(1889-1929年)
孫大信是印度錫克教教徒,生於一個富有的家族。他母親希望他長大後作個沙陀(即佛教的和尚)。但他母親在他14歲時死去。
孫大信喜歡看所有宗教書籍,惟有聖經使他憎厭。他常用石頭或牛糞擲向傳道人。他還撕毀和燒掉聖經。此後,他心裡不安,甚至有自殺的念頭,於是他試試禱告:“神啊,如果有神,求你把正路指示我,就作個沙陀;否則我就自殺了。”約1小時後,他忽然看見屋內有大光,不久見滿室雲彩,雲彩中出現一個光亮的人,手上有釘痕,問他:“你為什麼逼迫我?……”他恍然大悟,悔改信了主。
當他信了主後,就受到許多逼迫。別人勸他歸回錫克教,但他堅決不回。他父親只好逐他出家,他逃到一所教會學校。
後來,他的叔叔用金銀珠寶來引誘他回錫克教,但他也不答應。
當孫大信16歲時,走遍了十多個國家傳福音。有一次,他被人趕到山洞裡。第二天醒來時,見洞中有一隻未睡醒的豹!當日,他回去講道說:“人不接待我,豹反接待我,實在人不如獸之有愛心。”
他在19歲時,決心要到西藏傳福音,他的足跡遍及錫蘭、緬甸、馬來西亞、日本和中國。
一次,他在西藏的拉薩傳道,被人擲入井內鎖着。忽然有人把井鎖開了,把他從井裡拉上來,那人就不見了,他的傷也完全好了。另一次,他預備過河時,忽然有人背他游水渡河。之後,那人突然不見了。
他最後入西藏是在1929年。以後就失蹤了。他的一生,從得救到失蹤都很奇妙,有如當日的使徒似的。
2.巴德Karl Barth(1886-1968年)
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
1886年,他生於瑞士的巴色,他父親是歸正教的牧師。他初入神學院,深受自由派(不信派)的哈納克Harnack及赫爾曼Herrmann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常讀路德和加爾文的著作,於1918年寫了一本《羅馬書注釋》,震驚當時的神學界。1920-1930年,他作幾個系統神學教授,後來寫了《教會教義》14卷。
他反對現在自由新派神學、羅馬天主教神學和那些靈恩派佈道家們的理論,因那只是“現代伯拉糾派”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因見希特勒的殘酷,於是起草“巴冕宣言”譴責納粹主義,因此,在1935年被逐出德國,返回瑞士。
他曾到美國幾次,在1962年,應芝加哥大學神學院之聘,前往講學。
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神學家,連批評他的人也承認“他是一座大山”。
1968年12月9日,在瑞士巴色城返天家,享年82歲。

第六章 中國教會簡史

福音最先傳到中國是在公元635年,唐朝的景教就從波斯傳入。這是中國教會歷史的第一個時期。
一、景 教Nestorianism
1.景教
公元第四世紀的涅斯多留原是安提阿教會的長老,後為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大主教。以後,被羅馬皇帝放逐到埃及,不久就去世了。
涅斯多留的信徒們也被放逐到波斯。他們在波斯建立教會,把福音傳到亞洲,成了“景教”。
2.景教傳入中國(公元635-842年)
公元635年,第一位波斯傳教士阿羅本Alopen到達中國長安,把經典譯成中文,幾年後,在長安建立景教寺(景教的教士自稱為“僧”,禮拜堂稱為“寺”,效法佛教和道教的用語)。同時吸收道家“道”的恩想和儒家的“道論”。
到唐高宗時,景教傳遍全國,有3萬信徒,有華麗的教堂,是景教最興盛時期,直到武則天女皇時期,景教才受到挫折。到公元845年武宗時,下令消滅景教。景教徒大量被殺,四散逃亡。景教只存留了210年。
3.“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這碑建於德宗時期(公元781年),直到1623或1625年,在陝西西安郊區才被掘出。人們才了解景教的真相。
4.景教的錯誤
他們忽略了救恩的重點,又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涅斯多留的教義與東正教和天主教略有差別。
二、馬禮遜(1782-1834年)
景教之後,馬禮遜是第一個將福音傳入中國的先鋒。
1.羅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中國
他是在英國新堡長大的,在家中排行第8,20歲時決志傳道。他25歲(1807年)接受倫敦佈道會差派到中國。由於當時東印度公司拒絕傳教士乘其船隻去遠東,馬氏只好假道美國來廣州。他在廣州暫居美國友人處。他身穿中國服裝,留長指甲,長辮子,吃中國餐。由於清政府嚴禁傳教,自1809年2月20日,他供職於澳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當譯員,同時又傳道與著書。
他妻子瑪麗·莫頓因霍亂去世,在1824年,他回英國度假時與艾女士結婚。

2.翻譯聖經
(1)新約:
1810年9月譯完使徒行傳,1811年9月又譯完路加福音。1813年完成新約譯本,在廣州發行2000本。
(2)舊約:
英國倫敦佈道會派傳教士米憐Wm Milne(1785-1822年)來華,協助馬禮遜,於1819年11月完成舊約全書,1823年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出版。馬禮遜是第一個把《新舊約全書》完整地介紹到中國的傳教士。梁發參與聖經的刻版、印刷和出版。
3.最先受洗的兩位信徒
(1)蔡高(1814年受洗):
他是一位有名的刻字工人。馬禮遜來華傳道7年,直到1814年,蔡高終於歸主,他是第一個受洗歸主,在澳門海濱小丘旁流下的泉水中受洗。後來蔡高的兄弟蔡興和蔡三也受洗歸主。
(2)梁發(1816年受洗):
他也是一位刻字工人,1816年,在馬六甲由米憐施洗,成為第二位中國信徒。
1824年,馬禮遜按立梁發為第一位中國牧師,繼承馬禮遜在廣州傳道與著書。馬禮遜回英度假,在1826年,他重返中國。
4.接班人
馬禮遜最後幾年,因積勞成疾,就寫信到歐美派人來中國。
美國公理會派裨治文Elijah Bridgman傳教士前來;倫敦會亦派了衛三畏牧師。他們成了中國教會的先驅名牧。
1834年8月馬禮遜逝世,享年52歲,葬於澳門。
三、太平天國
1.革命之前
1843年,洪秀全試革命,但未成功。於是他重讀梁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自施洗禮,並和馮雲山創“拜上帝會”。1847年春,洪秀全與洪仁玕到廣州學基督教教義。
1847年7月,洪秀全回到廣西,與馮雲山制定宗教儀式和《十款天條》,創立了中西合壁的宗教。

四、中國教會創建之後(1860-1899年)
自從馬禮遜來華以來,信徒從6人增至2000人。
1.何進善
1846年,何進善被按立為牧師,是繼梁發之後的第二位中國籍牧師,1864年,他在廣東佛山成立自立教會。

2.席勝魔(1835-1896年)
原名席子直,是山西省平陽府臨汾縣人。
他染上煙癮,後病重。氣斷後,忽聞命令他回去,他又回到棺內屍身,醒起病去,但仍有煙癮。
適遇華北五省大旱,求菩薩無用。當時有外國傳教士李修善和德治安被派去賑災,勸人敬拜真神,求神賜大雨。幾個月後,大降甘霖。席子直受李修善的感召而信主,改名“勝魔”,意思是靠基督的能力勝過魔鬼。果然靠聖靈戒除煙癮。他受了水禮後,聲明不休妻,不納妾。多人因他的好行為信了主,公眾推舉他為村長。
他是山西內地會的長老,在鄧村創立福音堂,是內地會最早的自立教會。他寫了許多優美的詩歌。
後來他一面開藥房,一面佈道。他特別設戒煙局,由山西擴展到陝西、河南和河北,共45個戒煙分局。
他在救人身體與靈魂上至死不變,實是後世信徒的好榜樣。

3.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年)
他是中國內地會(現稱“海外基督使團”)的創立人。
1832年,他生於英國的約克郡Yorkshire. 他尚在母腹時,父母已將他獻給主了。
他13歲協助父親在藥房作工。他自修拉丁文、希臘文、幾何代數等。
他17歲得救,並在循道會成長。
1854年(只有21歲),他到達上海。以後3年在長江一帶地方努力傳道和行醫,一共作了10次旅行佈道,後來在寧波固定工作。他學習穿中國服裝、吃中國餐、染髮留辮子,有時夜宿街頭廟前。
1858年(25歲),他在中國與瑪麗亞Maria結婚。
1860年,他回英國治病,5年後,他預備重來中國。
1865年,他創立跨宗派的內地會,以自立自傳自養為目標。他們不借錢,也不求饋贈,只求神。他們所持守的嚴格的屬靈原則至今仍是中國教會的祝福。
在9年時間內,內地會已在中國設立了50個教會。
1870年,愛妻瑪麗亞病逝。1871年,他與另一宣教士福珍尼Jennie Faulding結婚。
1882年,他草擬徵求70位宣教士文稿。感動了許多英國大學生來華,其中包括著名的“劍橋七傑”。
1900年,他為在義和團運動中死難的內地會傳教士及其家屬萬分難過,但他堅持內地會不要清政府的賠款。
到他離世的前一年(1905年),內地會已擁有205個佈道站,宣教士已增到849名,分布中國19個省分,北至蒙古,西至西藏,西南至雲南。信而受浸者達2500人。
1905年6月3日,戴德生於長沙安息,享年73歲。
他一生的名言:“假如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如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4.劍橋七傑
上面我們談過戴德生,他在1882年草擬徵求70位宣教士來華文稿。多人響應,包括“劍橋七傑”。
(1)查理·司達德C. T. Studd:
他是英國劍橋板球隊隊長,後來放下了板球,從英國到中國傳道。他先在太原、上海、平陽、隆安府等地工作。1888年在天津與絲麗· 施德活結婚。1908年,他到非洲開荒,且成立了“環球福音差會”。
(2)司米德Stanley Smith:
他雖然13歲信主,但一直靈性軟弱,是個失敗的基督徒。
後來,他改變了,投入侍奉,但僅是一個平凡的牧師。他本來可以留在劍橋,但最後確定了中國是他一生侍奉的地方。直到1931年1月31日,他在蘇州逝世,死前一天晚上,他還講道。
(3)西瑟端納Cecil Polhill-Turner:
他父親是上校。他是騎兵軍官,又得了足球獎章。
自從他獨自參加“中國宣教士聚會”之後,他就決定到中國傳福音。雖然多有阻礙,但他卻遠征山西,後來深入西藏禁地。
(4)亞瑟端納Arthur Polhill-Turner:
他是西瑟端納的弟弟。他愛賭、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佈道會中才決志信主。
在七傑中,他是第一個蒙召到中國的,而且一直在四川傳福音。
(5)狄克遜·何斯德P. E. Hoste:
他是一個炮兵少尉軍官。
他受戴德生的影響很深,中國佈道成了他的負擔。後來他還接續戴德生,作中國內地會的負責人。
他在中國60多年,直到逝世前一年才返倫敦。
(6)威廉凱巴W. W. Cassels:
他在劍橋畢業不久,就成了英國國教的牧師,在貧民中工作,但他決心到中國傳福音。
他母親寫信給戴德生攔阻他,但他終於衝破難關。他先到上海,再往中國西部,直至1925年逝世。
(7)章必成:
他是英國一大家庭中的第三子,父親是男爵。
他參加慕迪佈道會悔改信主,之後,曾有軟弱;不久,他邁向前路,更愛主!決心來中國傳道。
當他在中國傳道時,他的大哥沒有兒子繼承產業,叫章必成放棄中國、放棄傳道,回英國打理房地產,他拒絕了。
一次,在炎熱天氣中和戴德生走了1600公里路,感動了他的兒子。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加入了中國內地會,而章必成死於寶寧,寶寧是他兒子的宣教站。

5.孫中山
1883年,他在香港由喜嘉理牧師Dr. Charles R. Hager給他施洗,成為基督徒。
1884年,他協助喜嘉理牧師到澳門、香山各地佈道。
6.1887年,英國、美國在上海設立“廣學會”,出版福音書刊,對康有為,梁啟超及光緒皇帝有大影響
7.印刷聖經
1890年,上海傳教士大會決議出版聖經。
1904年,《淺文理譯文》新約部分出版。
1906年,《文理譯本》出版。
1919年,《國語和合譯本》出版,被譽為最佳白話文聖經譯本。
8.1895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成立
五、二十世紀的中國教會
1.20世紀初期一些基督教教會的創立
(1)中國基督徒會:1903年,上海謝洪齎、俞國楨首先發起。
(2)耶穌教自立會:1907年在上海成立。
(3)自立會福音堂:1908年,在天津成立。
(4)中國基督教會:1911年,在天津成立。
(5)中華基督教會:1912年,在北京成立。
2.東北大復興
1908年,東北興起了中國教會屬靈運動。加拿大傳教士顧約拿單Jonathan Goforth為中心人物。這次復興,東北受洗人數增到3500人。
3.宋尚節(1901-1942年)
1901年9月27日,出生於福建興化縣,他是宋學連牧師的第6兒子,起名叫“主恩”。
他9歲參加鄉間盛大的奮興會;13歲隨父到鄉間佈道。他的學習成績超人,得多人的幫助到美國留學,直到得了化學博士。他進入了“協和神學院”(自由派神學院),後來,在一次參加奮興會後,他悔改了,得到了“靈浸”。他經常流淚、歡笑和感謝,後被人送入瘋人院193天。他在瘋人院里把全部聖經讀了40遍。他多次得到異像與異夢,神呼召他完全獻身。直到1927年11月,當他坐的船隻駛近中國時,他把文憑、金鑰匙、榮譽獎章等全拋入海中,後被神大用。
主給他改名為“約瑟”,他可以說是基督再來前的開路先鋒。
他每天數小時的讀經禱告,深夜常雙膝跪在桌旁,把所得的亮光速記。他在禱告中還為數千人祈禱,他把名單放在兩個大手提箱中,常隨身攜帶。
他在講台上講道時,是手舞足蹈,大聲疾呼,有時跳上鋼琴上,有時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小棺材,以示人生的絕望,叫人必須信靠真神。有時在講道中突然唱詩,司琴的人要十分留意,要及時配上他的音調。當他下講台後就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許多人在聚會前2-3小時到會,聚會完畢仍留下交通。在聖靈充滿的3年中,就有10萬人悔改歸主。
他短短的15年佈道,震憾了中國和南洋教會,真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佈道家。
他有恩賜禱告醫病,許多人在會後因他的禱告得到醫治。他自己卻有痔漏出血。從1939年開始,他因病被關在醫院裡。他不願意開刀,但王明道勸他開刀,後來他做手術了。
他在離世歸主前一天,他對宋師母說:“神已指示我,我就要回去了。”1942年8月18日早晨安息主懷,年僅42歲。
4.王載Leland Wong(1898-1975年)
他生於福州,家裡無一人信主,9歲時用聖經為集郵本,14歲去上海讀書時,跌斷左腿。後來他在軍艦上工作,擔任大副。
他的妻子領他信耶穌。他初聽道時不明白,只覺得詩歌受感。散會後,在路上想起馬禮遜來中國傳福音,創立許多慈善事業,又想起許多偉人,他們沒有用自己的生日作紀元,只有耶穌降生為紀元。
一次,一位教師領他查經,他看見“清心的人有福了……”,想起自己內心的不潔,就悔改信主。
1921年蒙召,身穿寫着“信耶穌得救”、“耶穌快再來”的衣服,搖鈴、唱詩,在街市上傳道,多人被吸引信主,其中有他的弟弟王峙、倪柝聲、新加坡的陸中信、呂宋的繆紹訓,香港的魏光禧等被神重用的人。他們對此後數十年教會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王載在1928年應加拿大翟輔民牧師邀請,到南洋一帶傳道,到過香港、廣州主領培靈會,也到過蒙古、滿州、西藏等地傳福音,經常來往美國、澳州和香港等地傳道。
1975年,在美國安息主懷,年78歲。
5.神繼續興起更多的佈道家和奮興家
20世紀總的說來是不冷也不熱的老底嘉教會,但老底嘉時代,神亦興起一些被神大大使用的人,使教會成為老底嘉時代的非拉鐵非。
(1)賈玉銘(1880-1964年):
他是一位顯著的神學家。他年輕時,因病蒙神醫治。之後,他獻身侍主,任教於華北神學院,為副院長;以後任教於金陵女子神學院,且為院長。
1936年,他創辦“中國基督教靈修學院”,任教22年。他曾寫了許多解經名著及神道學,聖徒心聲等著作。
他一生忠心侍主,留下佳美腳蹤。但後期遭險阻,走着孤單凄冷的道路,直到安息主懷,年84歲。
(2)趙世光:
他是上海靈糧堂的創立人,又是一位大佈道家。上海有人說:“看戲就看梅蘭芳,聽道就聽趙世光。”他後來在香港也創辦了靈糧堂。他曾領培靈會,又到處領奮興會、佈道會。
(3)楊紹唐:
他也是在上海主領堂會,又到處領奮興、佈道會和培靈會。
(4)王明道:
他沒有讀過神學,但在1921年,他聽瑞典信徒畢勝道Eric Pilquist介紹因信稱義的道理,從此他對救恩有了把握,他的信仰“又有了一個大的轉變”。後來成為優秀的解經家、新生命的先知和嚴格順服神話語最高要求的信徒。
王明道於1900年出生,宋尚節於1901年出生,倪柝聲1902年出生。
他在北京甘雨衚衕創辦了“基督徒會堂”,後增至千人聚會。日佔時期,他拒絕加入日軍成立的宗教組織。他的教會獨立,不加入任何外國組織,避免與外國差會連結。他不參加政治組織,會堂里不掛耶穌像。
他到處領會,著書數十冊。他雖然一度像彼得一樣,但未曾如猶大一般。總的說來,他至死忠心,為中外福音派人士所敬愛。
(5)倪柝聲(1902-1972年):
他生於福建,他17歲得救,20歲就出書。他開始時80% 都是採取英國弟兄會方式。解放後入監20多年,直到1972年去世。
他是聚會處的創始人。他的著作對信徒生命很有幫助,對基本教義也有亮光。
但他主張得勝的信徒被提、能進入千禧年國、不是所有基督徒能作基督的新婦等教義。我們不贊同他的看法(參看靈音小叢書《基督的新婦》、《一同被提》、《天國》等)。
(6)黃元素:
他曾作廣西梧州建道聖經學院院長,到處領奮興、佈道、培靈會。歷來人稱謂:“北方有王明道,南方有黃元素。”
(7)20世紀40年代:
福音的火在學生中燃起。在西部如雲南、四川、山西等地,青年領袖趙君影及於力工等首先起來。他們都是佈道奮興家。
(8)20世紀50年代以來:
從馬禮遜來華傳福音(1807年)直到1950年,在150年期間,共有100萬信徒,但從1951年到2000年,在50年間,信徒增至約7000萬人。其中80%以上都是家庭教會,他們堅持純正信仰,等候基督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