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聖約神學 的不同路線

主流的聖約神學

  • 三大聖約架構:救贖之約、行為之約、恩典之約
  • 摩西之約 屬於 恩典之約 的施行階段
  • 強調聖約的統一性和恩典的延續性
  • 嬰兒洗禮是對聖約子民的標誌。
  • 代表:加爾文、伯克富 (Berkhof)、巴文克 (Bavinck) 等

Meredith Kline 的聖約神學

  • 三大聖約架構:救贖之約、行為之約、恩典之約。
  • 摩西之約是行為之約的 “重新頒布” (Republication),主要針對以色列的屬地國度。
  • 強調 “宗主條約” (Suzerainty Treaty) 結構,突出神是宗主,以色列是附庸,順服則蒙福,不順則被逐。
  • 聖約之間強調不連續,摩西之約不是恩典之約的延續。
  • 保留嬰兒洗禮,但其意義不同於傳統路線
  • 代表:Meredith Kline (克萊恩)、Michael Horton 等

浸信會的聖約神學

  • 接受救贖之約與行為之約的概念
  • 認為恩典之約在新約才正式設立
  • 否認摩西之約是恩典之約的施行階段,視其為與行為之約相似的國度性約
  • 拒絕嬰兒洗禮
  • 強調舊約與新約的斷裂性與實現的漸進性
  • 代表:Conrad Mbewe 等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會史大綱 (轉)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選摘自:《歷史的軌跡》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會 (約 1 – 500 A.D.)
教會誕生、經歷殘酷逼迫,到最終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奇蹟歷程。教會在內憂外患中確立核心教義,並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肩負起向蠻族傳福音的使命,為中世紀歐洲奠定信仰基石。
  • 約 33-64: 教會誕生與初期逼迫
    教會誕生於五旬節,初期受猶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祿皇帝嫁禍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與保羅據傳於此期間殉道。
  • 約 100-250: 地區性逼迫
    此間逼迫主要局限於特定地區。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護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國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繼發起全國性大逼迫,旨在剷除基督教,此為最殘酷時期。
  • 313: 米蘭詔諭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諭,宣布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會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 325: 尼西亞會議
    為解決亞流派關於基督神性的爭議而召開。會議判定亞流為異端,制訂了《尼西亞信經》,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會議
    確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義,即基督在一個位格內擁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換,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羅馬帝國滅亡
    蠻族入侵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混亂中,教會承擔起向蠻族傳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紀教會 (約 500 – 1500 A.D.)
中世紀是教會權力達到頂峰,卻又充滿內部紛爭與腐化的矛盾時期。從與法蘭克王國的聯盟,到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從權勢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聲。本部分將通過關鍵事件和圖表,展現教權與王權的拉鋸、十字軍東征的影響,以及改教運動前的暗流涌動。
  • 約 632-732: 回教興起與擴張
    穆罕默德創立回教,其後繼者迅速擴張,征服了敘利亞、北非、西班牙等地,對基督教世界構成巨大威脅。732年都爾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歐的進一步擴張。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奧三世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標誌着教權與王權的緊密聯盟,奠定了中世紀歐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東西教會大分裂
    由於長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學分歧,羅馬天主教會與君士坦丁堡的東方正教教會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 1077: 卡諾撒事件
    在 “授衣禮之爭” 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為求得教皇貴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諾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徵教皇權勢一度凌駕於皇權之上。
  • 1096-1291: 十字軍東征
    為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西歐基督徒發動了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雖軍事上未達長遠目標,但深刻影響了東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權勢頂峰
    教皇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達到頂峰。他宣稱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對歐洲各國君王擁有巨大影響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倫被擄
    在法王影響下,教廷從羅馬遷至法國亞威農,此間教皇均為法國人,導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國家嚴重受損。
  • 1378-1417: 西方教會大分裂
    “巴比倫被擄” 結束後,羅馬和亞威農分別選出教皇,教會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現三位教皇並立的混亂局面,嚴重損害了教皇制。
改教時期的教會 (約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是撼動整個歐洲的巨大浪潮。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點燃了火焰,“因信稱義”等核心教義重塑了無數人的信仰。從德國到瑞士,再到整個西歐,新的教派紛紛建立,挑戰着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這一時期充滿了激烈的神學辯論、殘酷的宗教戰爭,並最終塑造了近代歐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條論綱
    馬丁路德將他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看法釘在威登堡教堂門上,旨在引起學術辯論,無意中點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國會 (Diet of Worms)
    路德被傳喚至神聖羅馬帝國國會,他拒絕撤回自己的觀點,發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聲明,後被宣布為異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爾文出版其神學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統地闡述了復原派教義,成為改教運動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 1534: 英國《最高治權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與教皇決裂,通過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
  • 1545-1563: 天特會議
    為應對改教運動的挑戰,羅馬天主教召開天特會議,重申其核心教義,並推行內部改革,是 “反改教運動” 的核心。
  • 1572: 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殺
    在法國,天主教徒對預格諾派 (加爾文派) 新教徒發動了血腥屠殺,是宗教戰爭中最慘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韋斯發里亞和約》
    結束了席捲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和約確認了各諸侯有權決定其領土內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爾文宗),基本確立了近代歐洲的宗教版圖。
改教後的教會 (約 1648 – 1900 A.D.)
改教運動之後,基督教世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國清教徒運動、歐洲大陸的敬虔主義和循道派帶來的靈性復興,與啟蒙運動後理性主義、現代主義的神學挑戰交織在一起。同時,這也是全球宣教大發展的時代,復原教宣教士的足跡開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國《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榮革命” 後通過,給予英國大多數不從國教的復原教派 (長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約 1700-1750: 敬虔主義與大覺醒
    德國敬虔主義 (施本爾)強調個人活潑的信仰。該運動影響了英國的循道派運動 (衛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覺醒”運動 (愛德華滋),為教會帶來屬靈復興。
  • 約 1730: 莫拉維弟兄會宣教
    在親岑多夫伯爵的帶領下,莫拉維弟兄會成為近代復原教宣教的先驅,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約 1750-1850: 理性主義與現代主義興起
    啟蒙運動催生了自然神論,否認神跡和啟示。後發展為現代主義 (自由神學),以人的理性為最高權威,對基督教傳統信仰構成嚴重挑戰。
  • 1870: 梵蒂岡第一次會議
    羅馬天主教會在此次會議上正式宣布“教皇無誤論”為信條,即教皇在特定條件下就信仰或道德問題發表的聲明是無誤的。
  • 約 1793-1900: 現代宣教運動
    以英國浸信會的威廉·克理為代表,復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進入大發展時期,眾多差會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亞非拉地區。
新大陸的教會 (約 1600 A.D. – 20世紀)
隨着歐洲移民湧入北美,各種教派在這片 “新大陸” 上生根發芽。從清教徒的 “山巔之城”,到大覺醒運動的復興之火;從美國獨立後的政教分離,到西部拓荒時期的宗派競賽。這裡既是信仰自由的試驗田,也催生了各種新興教派與異端。本部分將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會,並應對現代社會帶來的新問題。
  • 1620: “天路客” 抵達普利茅斯
    為尋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稱為 “天路客” 的英國分離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號” 抵達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羅傑·威廉斯與政教分離
    因主張徹底的政教分離和宗教自由,羅傑·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後建立了羅得島,成為宗教避難所,並成立了美洲第一間浸禮派教會。
  • 約 1730-1760: 第一次大覺醒
    一場深刻的屬靈復興運動席捲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愛德華滋和懷特腓德。運動促進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識,但也導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確立政教分離原則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通過,禁止聯邦政府設立國教,保障宗教自由,標誌着美國正式確立政教分離原則。
  • 約 1800-1840: 第二次大覺醒與西部拓荒
    復興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邊疆地區。循道派和浸禮派憑藉其靈活的組織和教義在此期間迅速發展。
  • 1830-1870: 移民潮與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湧入,改變了美國宗教版圖。同時,關於奴隸制的分歧導致主要復原教宗派分裂為南北兩派,為內戰埋下伏筆。
  • 約 1910: 基要主義運動
    為回應現代主義 (自由神學) 的挑戰,保守派基督徒發起了基要主義運動,強調聖經無誤、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條。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福音是什麼?

簡單來說,福音就是關於救恩的好消息。
  1. 為什麼需要福音:神是聖潔公義的創造主。人因悖逆犯罪與神隔絕;“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以神的標準:“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罪的工價乃是死”;“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2. 福音的內容:神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活出完全順服的生命,從未犯罪;在十字架上擔當罪人的刑罰,義的代替不義的;第三日從死里復活,滿足了神懲罰罪人的公義,使那些信祂的人 “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 3:16);如今升天,坐在神的右邊,為信徒代求,堅固他們到底;以後必再來,迎接信徒,審判罪人。
  3. 如何得救:神在聖經中的應許就是任何人只要認罪悔改、歸向神,信靠耶穌基督為主,罪就必得赦免,與神和好,成為神的兒女,與神的愛永不分離。

【約 3: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林前 15:1-4】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羅 8:38-39】“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的。”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提摩太凱勒 – 什麼是福音?

什麼是福音?

當我們提到「福音」,究竟是指什麼?福音是一份信息,談及我們如何已經被拯救,脫離險境。 「福音」這個字眼,原本的意思就是一則消息),報導某件生命改變的大事發生了。
1. 福音是好消息,不是好主意
福音最主要的並不是指一種生活方式。它不是我們做的工作,而是已經為我們成就的工作,我們必須加以回應。
2. 福音是好消息,宣布我們已經獲救
我們從何處獲救?我們脫離了什麼危險?瀏覽新約中描述福音的字眼,顯示我們獲救脫離了未世「將來的憤怒」(帖前 1:10)。但這憤怒並不是一股沒有位格的力量—那是神的憤怒。我們跟神之間斷絕了關係,不再相契相通。世界已經分崩離析,我們需要拯救。但這些問題的根源,並非來自那些「水平關係」,雖然這些往往是最顯而易見的;問題的根源,是我們與神之間的「垂直關係」。追根究柢,所有人類的問題,只是表面癥狀,我們與神隔絕,才是病灶癥結。因此,任何救援人類的行動,其真正的焦點一一真正能夠拯救我們的要來—就是重新修復我們與神的關係。
3. 福音是關於耶穌基督做了什麼,以及修復我們跟神的關係
成為基督徒,關係到身分的改變。約翰一書 3:14說我們「是已經出死入生了」(已經強調字為筆者所加),而非正在從死亡邁向生命。你如果不是「已經在基督里」,就是「不在基督里」;不是已蒙赦免和接納,就是未蒙赦免、未蒙收納;不是已得永生,就是沒有永生。

福音有兩個「同樣強大」卻「恰好相反」的敵人

據說早期教會的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曾這麼說:「耶穌被釘在兩個強盜中間,同樣,福音也被釘在這兩種錯誤之間。」他所指的究竟是哪兩種錯誤?我通常稱之為「宗教」與「無宗教」。神學的用語是「律法主義」與「反律法主義」。另一種描述的方式,可以稱為「道德主義」和「相對主義」(或「實用主義」)。這兩種錯誤一直鍥而不捨,企圖破壞福音信息,或者偷偷從我們身上奪走福音的大能。
  1. 律法主義 Legalism
    • 道德主義 Moralism
  2. 反律法主義 Antinomianism
    • 相對主義 Relativism
    • 實用主義 Pragmatism
律法主義說,我們必須活出聖潔、良善的生活才能得救。反律法主義說,因為我們已經得救,我們根本不需要過聖潔良善的生活。這就是福音所處的「立錐」之地。聖靈那改變生命的能力要能自由運行,清晰分辨律法主義反律法主義福音這三者,往往是其中的關鍵。然而,只要我們所傳的道稍微偏頗,不論是有點貌似「你必須相信而且行為正確才能得救」,或者略帶「神愛每個人、接納每個人原本的樣子」的氣息,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所傳的,無法帶來生命的改變。如果我們只傳空泛的教義和聖經裡頭的倫理,那並不是在傳福音。(福音是好消息,告訴人:神已經藉著基督為我們完成了救恩,使我們跟祂復正確的關係,最終從這世上除滅一切罪的後果。)

我們如何用這種方式向人傳講福音?

以下用一種「對話方式」來向人呈現福音,好像一個故事含有若干篇章。在聖經中,「福音」這個詞,指的是宣告耶穌基督為救我們做了哪些事。
1. 我們從何而來?
答案:神。有一位神。祂有無限的能力、良善、聖潔,同時又親切、慈愛,是一位透過聖經對我們說話的神。世界不是偶然,而是獨一神的創造 (創 1)。儘管神只有一位,在獨一神自身裡面,卻包含着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我們從約翰福音 17:20-24可知,三一神的三個位格彼此相愛,互相服事—祂們「以他人為導向」。神也造我們,要用同樣的方式生活。神為了把這種祂自身原本就了解的喜樂和愛分享出來,於是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親自關顧,布滿人類——他們蒙召要來敬拜、認識、服事的對象是神,而不是他們自己。
2. 事情為何演變到這麼糟糕?
答案:罪。神創造我們來愛戴、侍奉祂,要彼此相愛。這樣生活,我們原本可以完全幸福快樂,享受一個完美的世界。然而人類卻背離神,違逆祂的權柄。我們不為神和鄰舍而活,卻過着自我中心的生活。由於我們與神的關係破裂,其他所有的關係—與其他人類、與自己、與受造的世界—也都破裂。
3. 什麼能夠撥亂反正?
答案:基督。首先,耶穌基督藉著「道成肉身」把事情導正。耶穌的第二種導正方式,是透過代替。因為我們有罪、已被定罪,公義的神不可能姑息縱容、輕輕放過。光是後悔難過並不夠。
4. 我要如何才能回到正路?
答案:信心。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並且從墳墓里復活。藉著相信祂,我們的罪可以被赦免;我們可以確信,將會與神永遠同活同在,有一天將像耶穌一樣從死里復活。相信基督,並不代表我們過去的罪被赦免、人生有了新的開始之後,接着就必須靠自己更努力,活得比以前更好。如果這是你的心態,你還是把信心放在自己身上。你是你自己的救主。你在仰賴自己的道德修為與諸般本領,讓自己站在神面前。但這絕對行不通。沒有人活得出完美的一生。即使是你最好的行為,都受到自私、不純的動機所玷污。福音首先是「宣告好消息」。這消息能創造充滿愛的生命,但充滿愛的生命,本身並不等於福音。不是我們相信、從事、講說的所有東西,都是福音。我們必須了解,福音主要是好消息,這消息主要不在於我們必須做什麼,而在於神已經為我們做了什麼。福音最重要是告訴我們,基督為我們做了什麼工作——救恩已經完成。所以它才稱為恩典的福音。
Jul 11,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Joseph Alleine 約瑟·艾嵐

約瑟·艾嵐 (Joseph Alleine, 清教徒) 的一生可以他自己的話為例證:“賜給我一位把光陰視為較精金為貴的人。” 在一個禮拜開始之時,他會說:“另一個禮拜已在我們眼前了,讓我們為了上帝而運用這個禮拜”;每一個清晨他會說:“讓我們好好的把今天活出來!” 他的妻子記載有關他一生的健康狀況時說:他常常在清晨 4 a.m. 或更早的時候起床,在安息日的清晨若他已醒來的話,他會起的更早;如果他在靈修之前聽到任何鐵匠,鞋匠或小販的交易聲時,他會感覺很憂慮;之後他會說:“噢!這樣的喧嚷聲使我感覺慚愧!我的主難道不配比他們所得的更多嗎?從清晨 4 a.m. 到 8 a.m. 他把時間花在禱告,聖潔的沉思,唱詩歌。他非常喜歡唱詩歌,每天獨自練習,也與家人一同練習。
因1662年的 “教會統一法令” (Act of Uniformity),有二千位曾出現在英國的最好的牧師從他們的講台被趕走。有八十五位左右的牧師遭受到如此的痛苦…雖然 Joseph Alleine 被禁止站立講台,他卻拒絕靜默無聲;事實上,他的妻子告訴我們他是如何不沉默的:“他將其他的研讀工作擱置一邊,因為他認為他的時間所剩不多了。” 他增加了證道的次數:“我知道他已在八天內講了十四次道,通常是十次,而在這幾個月內,六、七次是平常的。
終於在經過許多次的威脅之後,Joseph Alleine 在1663年的5月26日接到了傳票;接下來的一個晚上,他依約定與他的會眾聚會到 “凌晨一點或兩點,一直到他們顯示出已經預備好了;這些會眾從老到少皆有,人數超過好幾百;他向他們講道,並與他們一起禱告約三個小時.” 第二天,他被監禁於 Ilchester 的監獄。一年之後,他被釋放,不過,卻面臨嚴厲的 “五英哩法令” (The Five Mile Act) 和 “非國教徒秘密聚會法令” (The Conventicle Act)。縱然他的健康衰退,他仍舊恢復於秘密聚會中證道,一直到1666年7月10日止。那天晚上當他在一間私人居所的聚會中傳講 詩篇 147:20 的時候,房門因為被持續的敲擊而破,於是他又再次被拘提入獄。又一次,他被釋放出獄,帶着絲毫不減的屬靈力量,思量着如何再傳講基督的福音。清晨起床的時候,他會告訴他的妻子:“我們現在又多有了一天;多為上帝活一天,讓我們好好地為上帝活這一天,為我們的靈魂竭力奮鬥,使今天的努力把財寶積在天上,因為我們生活在世的時間不多了。
司布真 (C. H. Spurgeon) 寫道,“過去我在清晨起床的時候,第一件拿起來的東西就是 Joseph Alleine《給未曾歸正者的警告》(An Alarm to the Unconverted),或者是 Richard Baxter 的《對未曾歸正者的呼喚》 (A Call to the Unconverted) 這本書。噢!那些書籍,那些書籍啊!我研讀他們並且吞咽他們……。”

語錄收集:
“It is one thing to have sin alarmed only by convictions, and another to have it crucified by converting grace. Many, because they have been troubled in conscience for their sins, think well of their case, miserably mistaking conviction for conversion.”——Joseph Alleine
AI 翻譯:“只是因罪被責備而感到不安,和因悔改的恩典而治死罪,是兩回事。許多人因為良心因罪受責備而感到痛苦,就自以為屬靈狀況不錯,這是極大的錯誤,把罪的責備 (知罪) 誤當作悔改歸正。”
Pages:«123456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