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21,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嬰兒洗禮:改革宗 vs. 天主教

編輯自 AI 及其他資料

早期教會有沒有實行嬰兒洗禮?

  • 有明確證據支持嬰兒洗禮的古老實踐 (如:俄利根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殉道者游斯丁等提到嬰兒受洗習俗),說明早期教會確實施行嬰兒洗禮 (參:徒 2:39; 西 2:11-12)。
  • 教父中有一致傳統:俄利根指出嬰兒受洗是從使徒傳下來的傳統 (Homilies on Leviticus 8.3),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屈梭多模亦認可此做法,表明這一傳統並非後起。
更多參考:

天主教對洗禮的錯誤理解

  • 視洗禮為自動賜恩途徑:天主教認為只要施洗儀式完成,不論對象是否有信心,洗禮本身就能賜下重生和赦罪 (自動生效,ex opere operato),導致恩典被物化為儀式。
  • 脫離信心與悔改:聖經將洗禮與悔改和信心緊密聯繫 (徒 2:38; 可 16:16),但天主教嬰兒洗禮忽略這一前提,把救恩建立在儀式之上。
  • 混淆屬靈與形式:將屬靈重生與外在水禮直接等同,使人誤以為受洗即得救恩,從而產生依賴儀式的虛假確據,削弱對真信心的強調。
結論:問題不在於嬰兒洗禮的行為本身,而是在於屬靈意義。聖經沒有禁止嬰兒施洗,早期教會也普遍實行,問題出在對洗禮的錯誤理解。洗禮是屬靈應許的記號與印證,若將洗禮看作自動帶來重生的途徑,就違背了 “因信稱義” 的真理

改革宗 (長老會) 的嬰兒洗禮

改革宗的嬰兒洗禮和天主教的嬰兒洗禮的神學意義完全不同。簡單來說,天主教的嬰兒洗禮觀認為洗禮本身有救贖功效,而改革宗的嬰兒洗禮觀是聖約性的,強調神的應許,沒有救贖功效。
  • 1. 神學基礎:恩典觀與聖約觀
    • 天主教:認為洗禮本身賦予恩典,使嬰兒脫離原罪,成為神恩典的受益者。他們認為洗禮是 “必要的” 得救途徑。
    • 改革宗:認為嬰兒因父母是神的百姓,因此也屬於聖約群體 (創 17:7; 徒 2:39)。洗禮不是使嬰兒得救,而是聖約的記號 (羅 4:11),指向神的應許,並需要日後信心的回應。
  • 2. 洗禮的意義
    • 天主教:洗禮本身有重生的功效,嬰兒受洗後就 “成為信徒”,並被賦予 “預先恩典” (使人能自由回應福音的恩典)。若不受洗,嬰兒可能無法得救(雖然後來天主教允許 “救贖的可能性”)。
    • 改革宗:洗禮不是得救的途徑,而是表明嬰兒屬於聖約群體。它預示着神的應許,但不自動帶來重生 (約翰福音 3:5 與 “聖靈洗禮” 相關,不等同於 “水禮”)。洗禮的效力要在信心中彰顯。
  • 3. 洗禮與信仰的關係
    • 天主教:洗禮本身賦予 “預先恩典”,即使嬰兒不明白,洗禮仍有效。
    • 改革宗:洗禮不是 “自動生效” 的恩典,而是呼召孩子將來要在信仰中回應,真正的得救仍要靠恩典藉著信心 (弗 2:8)。
  • 4. 與舊約割禮的關係
    • 天主教:天主教通常不強調洗禮與割禮的關係。
    • 改革宗:嬰兒洗禮是割禮的延續 (創 17:12; 西 2:11-12),因為聖約的模式沒有改變,神依然應許要做聖約子民的神 (徒 2:39)。
    • 參:洗禮和割禮指向同一個應許
  • 5. 嬰兒洗禮的後果
    • 天主教:嬰兒受洗後,進入教會,但仍可能因後來的大罪失去恩典,需要補贖 (如:告解、堅振聖事等)。
    • 改革宗:嬰兒受洗後,歸入世上的教會,受教於神的話語,將來仍需憑信接受基督,否則他們仍是未重生的毀約者 (來 6:4-6)。

更多閱讀: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