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會史大綱 (轉)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選摘自:《歷史的軌跡》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會 (約 1 – 500 A.D.)
教會誕生、經歷殘酷逼迫,到最終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奇蹟歷程。教會在內憂外患中確立核心教義,並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肩負起向蠻族傳福音的使命,為中世紀歐洲奠定信仰基石。
  • 約 33-64: 教會誕生與初期逼迫
    教會誕生於五旬節,初期受猶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祿皇帝嫁禍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與保羅據傳於此期間殉道。
  • 約 100-250: 地區性逼迫
    此間逼迫主要局限於特定地區。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護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國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繼發起全國性大逼迫,旨在剷除基督教,此為最殘酷時期。
  • 313: 米蘭詔諭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諭,宣布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會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 325: 尼西亞會議
    為解決亞流派關於基督神性的爭議而召開。會議判定亞流為異端,制訂了《尼西亞信經》,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會議
    確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義,即基督在一個位格內擁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換,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羅馬帝國滅亡
    蠻族入侵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在混亂中,教會承擔起向蠻族傳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紀教會 (約 500 – 1500 A.D.)
中世紀是教會權力達到頂峰,卻又充滿內部紛爭與腐化的矛盾時期。從與法蘭克王國的聯盟,到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從權勢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聲。本部分將通過關鍵事件和圖表,展現教權與王權的拉鋸、十字軍東征的影響,以及改教運動前的暗流涌動。
  • 約 632-732: 回教興起與擴張
    穆罕默德創立回教,其後繼者迅速擴張,征服了敘利亞、北非、西班牙等地,對基督教世界構成巨大威脅。732年都爾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歐的進一步擴張。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奧三世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標誌着教權與王權的緊密聯盟,奠定了中世紀歐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東西教會大分裂
    由於長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學分歧,羅馬天主教會與君士坦丁堡的東方正教教會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對方的教籍。
  • 1077: 卡諾撒事件
    在 “授衣禮之爭” 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為求得教皇貴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諾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徵教皇權勢一度凌駕於皇權之上。
  • 1096-1291: 十字軍東征
    為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西歐基督徒發動了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雖軍事上未達長遠目標,但深刻影響了東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權勢頂峰
    教皇依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達到頂峰。他宣稱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對歐洲各國君王擁有巨大影響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倫被擄
    在法王影響下,教廷從羅馬遷至法國亞威農,此間教皇均為法國人,導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國家嚴重受損。
  • 1378-1417: 西方教會大分裂
    “巴比倫被擄” 結束後,羅馬和亞威農分別選出教皇,教會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現三位教皇並立的混亂局面,嚴重損害了教皇制。
改教時期的教會 (約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是撼動整個歐洲的巨大浪潮。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點燃了火焰,“因信稱義”等核心教義重塑了無數人的信仰。從德國到瑞士,再到整個西歐,新的教派紛紛建立,挑戰着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這一時期充滿了激烈的神學辯論、殘酷的宗教戰爭,並最終塑造了近代歐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條論綱
    馬丁路德將他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看法釘在威登堡教堂門上,旨在引起學術辯論,無意中點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國會 (Diet of Worms)
    路德被傳喚至神聖羅馬帝國國會,他拒絕撤回自己的觀點,發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聲明,後被宣布為異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爾文出版其神學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統地闡述了復原派教義,成為改教運動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 1534: 英國《最高治權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與教皇決裂,通過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
  • 1545-1563: 天特會議
    為應對改教運動的挑戰,羅馬天主教召開天特會議,重申其核心教義,並推行內部改革,是 “反改教運動” 的核心。
  • 1572: 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殺
    在法國,天主教徒對預格諾派 (加爾文派) 新教徒發動了血腥屠殺,是宗教戰爭中最慘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韋斯發里亞和約》
    結束了席捲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和約確認了各諸侯有權決定其領土內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爾文宗),基本確立了近代歐洲的宗教版圖。
改教後的教會 (約 1648 – 1900 A.D.)
改教運動之後,基督教世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國清教徒運動、歐洲大陸的敬虔主義和循道派帶來的靈性復興,與啟蒙運動後理性主義、現代主義的神學挑戰交織在一起。同時,這也是全球宣教大發展的時代,復原教宣教士的足跡開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國《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榮革命” 後通過,給予英國大多數不從國教的復原教派 (長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約 1700-1750: 敬虔主義與大覺醒
    德國敬虔主義 (施本爾)強調個人活潑的信仰。該運動影響了英國的循道派運動 (衛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覺醒”運動 (愛德華滋),為教會帶來屬靈復興。
  • 約 1730: 莫拉維弟兄會宣教
    在親岑多夫伯爵的帶領下,莫拉維弟兄會成為近代復原教宣教的先驅,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約 1750-1850: 理性主義與現代主義興起
    啟蒙運動催生了自然神論,否認神跡和啟示。後發展為現代主義 (自由神學),以人的理性為最高權威,對基督教傳統信仰構成嚴重挑戰。
  • 1870: 梵蒂岡第一次會議
    羅馬天主教會在此次會議上正式宣布“教皇無誤論”為信條,即教皇在特定條件下就信仰或道德問題發表的聲明是無誤的。
  • 約 1793-1900: 現代宣教運動
    以英國浸信會的威廉·克理為代表,復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進入大發展時期,眾多差會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亞非拉地區。
新大陸的教會 (約 1600 A.D. – 20世紀)
隨着歐洲移民湧入北美,各種教派在這片 “新大陸” 上生根發芽。從清教徒的 “山巔之城”,到大覺醒運動的復興之火;從美國獨立後的政教分離,到西部拓荒時期的宗派競賽。這裡既是信仰自由的試驗田,也催生了各種新興教派與異端。本部分將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會,並應對現代社會帶來的新問題。
  • 1620: “天路客” 抵達普利茅斯
    為尋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稱為 “天路客” 的英國分離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號” 抵達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羅傑·威廉斯與政教分離
    因主張徹底的政教分離和宗教自由,羅傑·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後建立了羅得島,成為宗教避難所,並成立了美洲第一間浸禮派教會。
  • 約 1730-1760: 第一次大覺醒
    一場深刻的屬靈復興運動席捲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愛德華滋和懷特腓德。運動促進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識,但也導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確立政教分離原則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通過,禁止聯邦政府設立國教,保障宗教自由,標誌着美國正式確立政教分離原則。
  • 約 1800-1840: 第二次大覺醒與西部拓荒
    復興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邊疆地區。循道派和浸禮派憑藉其靈活的組織和教義在此期間迅速發展。
  • 1830-1870: 移民潮與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湧入,改變了美國宗教版圖。同時,關於奴隸制的分歧導致主要復原教宗派分裂為南北兩派,為內戰埋下伏筆。
  • 約 1910: 基要主義運動
    為回應現代主義 (自由神學) 的挑戰,保守派基督徒發起了基要主義運動,強調聖經無誤、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條。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