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2,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牧者心得录

作者:王怡 (2017年1月1日)
选摘自:宗教改革沉思录 (十一):不由自主的自由

1546年2月18日,凌晨三点,路德离世。临终前,他说,“我们的确是一群一无所有的乞丐”。约翰·派博牧师说,这意味着,承认自己是乞丐,是我们活着的方式,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唯有这种方式,使上帝得着荣耀,我们得着恩典。
1937年元旦,梅钦 (J. Gresham Machen) 离世。临终前,借用现代技术,他拍了一份电报,给西敏神学院的同事慕理 (John Murray)。上面说,“除了基督主动的顺服,我们没有盼望”。这意味着,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只能由上帝造成。创造,拯救,审判,都是如此。[他]引用 约翰·加尔文 关于《以弗所书》的一篇讲章说,“你们必须轻看这个世界的能力、荣耀和好处”,才能 “在上帝的话语上大大张口” (这意味着像一个乞丐),才能明白和遵循上帝至高的话语 (这意味着上帝的主动)。
马丁·路德 说得更直接,他引用《诗篇》119篇,“我未受苦以先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 (67节),诗人的结论是,“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 (71节)。因此,一个承认自己不义的人,必须在公义的道路上受苦。这是我们明白上帝话语、领受福音的唯一方式。
Jul 25,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问:如何让神走在前面?

问:“让神走在前面,不要走在神的前面” ?

解释:要顺服神的引导,不凭自己的意思抢先行动。就像羊跟随牧人,不自己乱跑一样。人若走在神前面,就是自作主张,不等神带路,结果容易失败或偏离正路。

WALK 原则
•  Wait 等候 在做决定前不急躁、不凭冲动,而是耐心等候神的时间与安排。
•  Ask 祈求 藉由祷告、读经、请教属灵同伴,谦卑寻求神的引导与旨意。
•  Listen 聆听 专心聆听神的话语与圣灵的感动,顺着祂的话前行。
•  Keep Back 克制 不自作主张、不操控结果,不抢神的荣耀,只甘心在祂背后跟随。

【诗 27:14】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
【诗 147:10-11】他不喜悦马的力大,不喜爱人的腿快。耶和华喜爱敬畏他和盼望他慈爱的人。
【箴 3:5-6】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罗 9:16】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
【约 10:27】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Jul 22,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简论 Meredith Kline 的圣约神学争议

华人基督徒对 “圣约神学” (Covenant Theology) 比较陌生,即使是持守改革宗信仰的基督徒也很难分清圣约神学的不同版本。在广义上,圣约神学大致可分为三类:传统主流路线、Meredith Kline (克莱恩) 的 “重颁行为之约” 路线、改革宗浸信会的 “属灵化恩典之约” 路线。更少为华人所知的是,在圣约神学的圈子里,多数人对 Kline 的部分神学立场持有谨慎或保留的态度,往往敬而远之。
Meredith Kline 的立场
Meredith Kline (1922-2007) 是受人尊敬的牧者与神学教授,曾任教于西敏神学院 (WTS)、Gordon-Conwell 神学院、以及加州西敏神学院 (WSC),影响深远;同时也是美国 “正统长老会” (OPC) 的成员。Kline 的圣约神学体系庞大,其中较具争议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Republication” (重新颁布),意指 “摩西之约” 是 “行为之约” 的某种形式的重新颁布。所谓行为之约,是指亚当在堕落之前与神所立的约,是藉由完全顺服而蒙神悦纳。Kline 认为,当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神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他们立约、赐下律法,此约在国度层面上带有行为之约的性质:个人得救仍是本乎恩典、因着信心,但以色列国是否能承受并继续居住在应许之地,则取决于集体对律法的顺服——顺服就蒙福,悖逆则被逐出地土。
主流改革宗的立场
主流改革宗教导,摩西之约本质上是恩典之约的一个施行阶段,不是行为之约的重新设立。因为神是先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救出来,再赐下律法:
【出 19:4-6】“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
神的意思不是 “你们若顺服就可以在万民中成为我的子民”,而是 “你们已经是我救赎出来、归我的百姓;若实在顺服,就在万民中显明你们是属我的子民”;就像主对门徒说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约 13:35)。律法中虽有顺服得福、悖逆受罚的条款,但这些属于恩典之约下的赏罚,用以管教神的子民,而非靠行为得救。律法的功能一方面使人知罪归向基督,另一方面教导已得救的百姓如何在恩典中活出圣洁生活。

问:后来以色列国确实因不顺服而被咒诅,结果被赶出迦南地,不是吗?
答:这些属地奖惩虽真实发生,并非出于行为之约的功德机制,而是恩典之约施行中的国度性管教,目的是显明人的无能,并指向基督。换言之,顺服带来祝福、悖逆招致咒诅的事实,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靠行为维持的功德性关系。恰恰相反,以色列是在恩典之下仍悖逆,因而受到神按着圣约的父爱去管教,以显明罪人在行为之约下无法完美地遵行律法 (加 3:10-12),因此指向唯有基督能成全律法的要求 (太 5:17; 罗 8:3-4)。若将这些顺服要求理解为能换取奖赏的功德条件 (即便仅限国家层面),就是违反《西敏信条》所否定的 “靠行为赚得神任何奖赏” 的教义。
原则上,只有基督满足行为之约,全人类都只能靠恩典。神不会在堕落之后再赐下真正的行为之约,无论是给个人还是国家,因为堕落的人已无力满足行为之约的要求 (罗 8:7-8; 加 3:10-12)。即使为了预表基督,神所设立的制度也必须在本质上维持恩典之约的性质。因此,任何将摩西之约本质视为行为之约的观点 (无论是否限定于国度层面) 都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律法中可以有预表性和施行层面的赏罚,但不可赋予功德性的条件与回报。

OPC 委员会报告
在2016年,OPC 针对 “Republication” 特别成立委员会进行研究。该委员会提出了两种区分:
  • Substantial republication (实质再版 / 本质性的重新颁布):认为摩西之约本质上是行为之约,靠遵行律法以获得救恩、得地为业,或维持国民地位,此观点与《西敏信条》明确冲突。
  • Administrative republication (施行再版 / 管理性的重新颁布):认为摩西之约本质上仍是恩典之约,但在施行上引入了顺服得福、悖逆受罚的赏罚机制,用以治理以色列国家,只要不把行为视为换取救恩的条件,即不违背《西敏信条》。
AI 总结:该报告否定在任何层面 (包括国家层面) 以行为作为功德条件来换取神的奖赏,因为堕落之人无法靠行为赚得神的任何回报,不论是属天的救恩还是属地的产业;一旦将顺服视为功德,就已违背《西敏信条》。
OPC 报告:英文 | 中文:前言 1 3 4 5 6 7 8 9 10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圣约神学 的不同路线

主流的圣约神学

  • 三大圣约架构:救赎之约、行为之约、恩典之约
  • 摩西之约 属于 恩典之约 的施行阶段
  • 强调圣约的统一性和恩典的延续性
  • 婴儿洗礼是对圣约子民的标志。
  • 代表:加尔文、伯克富 (Berkhof)、巴文克 (Bavinck) 等

Meredith Kline 的圣约神学

  • 三大圣约架构:救赎之约、行为之约、恩典之约。
  • 摩西之约是行为之约的 “重新颁布” (Republication),主要针对以色列的属地国度。
  • 强调 “宗主条约” (Suzerainty Treaty) 结构,突出神是宗主,以色列是附庸,顺服则蒙福,不顺则被逐。
  • 圣约之间强调不连续,摩西之约不是恩典之约的延续。
  • 保留婴儿洗礼,但其意义不同于传统路线
  • 代表:Meredith Kline (克莱恩)、Michael Horton 等

浸信会的圣约神学

  • 接受救赎之约与行为之约的概念
  • 认为恩典之约在新约才正式设立
  • 否认摩西之约是恩典之约的施行阶段,视其为与行为之约相似的国度性约
  • 拒绝婴儿洗礼
  • 强调旧约与新约的断裂性与实现的渐进性
  • 代表:Conrad Mbewe 等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会史大纲 (转)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选摘自:《历史的轨迹》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会 (约 1 – 500 A.D.)
教会诞生、经历残酷逼迫,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奇迹历程。教会在内忧外患中确立核心教义,并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肩负起向蛮族传福音的使命,为中世纪欧洲奠定信仰基石。
  • 约 33-64: 教会诞生与初期逼迫
    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初期受犹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禄皇帝嫁祸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与保罗据传于此期间殉道。
  • 约 100-250: 地区性逼迫
    此间逼迫主要局限于特定地区。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护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国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继发起全国性大逼迫,旨在铲除基督教,此为最残酷时期。
  • 313: 米兰诏谕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325: 尼西亚会议
    为解决亚流派关于基督神性的争议而召开。会议判定亚流为异端,制订了《尼西亚信经》,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会议
    确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即基督在一个位格内拥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混乱中,教会承担起向蛮族传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纪教会 (约 500 – 1500 A.D.)
中世纪是教会权力达到顶峰,却又充满内部纷争与腐化的矛盾时期。从与法兰克王国的联盟,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从权势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声。本部分将通过关键事件和图表,展现教权与王权的拉锯、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以及改教运动前的暗流涌动。
  • 约 632-732: 回教兴起与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其后继者迅速扩张,征服了叙利亚、北非、西班牙等地,对基督教世界构成巨大威胁。732年都尔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欧的进一步扩张。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教权与王权的紧密联盟,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东西教会大分裂
    由于长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学分歧,罗马天主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正教教会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对方的教籍。
  • 1077: 卡诺撒事件
    在 “授衣礼之争” 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得教皇贵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诺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征教皇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
  • 1096-1291: 十字军东征
    为从回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西欧基督徒发动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虽军事上未达长远目标,但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权势顶峰
    教皇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他宣称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对欧洲各国君王拥有巨大影响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伦被掳
    在法王影响下,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亚威农,此间教皇均为法国人,导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国家严重受损。
  • 1378-1417: 西方教会大分裂
    “巴比伦被掳” 结束后,罗马和亚威农分别选出教皇,教会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现三位教皇并立的混乱局面,严重损害了教皇制。
改教时期的教会 (约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撼动整个欧洲的巨大浪潮。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火焰,“因信称义”等核心教义重塑了无数人的信仰。从德国到瑞士,再到整个西欧,新的教派纷纷建立,挑战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这一时期充满了激烈的神学辩论、残酷的宗教战争,并最终塑造了近代欧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将他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看法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旨在引起学术辩论,无意中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国会 (Diet of Worms)
    路德被传唤至神圣罗马帝国国会,他拒绝撤回自己的观点,发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声明,后被宣布为异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尔文出版其神学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复原派教义,成为改教运动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 1534: 英国《最高治权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教皇决裂,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元首,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 1545-1563: 天特会议
    为应对改教运动的挑战,罗马天主教召开天特会议,重申其核心教义,并推行内部改革,是 “反改教运动” 的核心。
  • 157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在法国,天主教徒对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 新教徒发动了血腥屠杀,是宗教战争中最惨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韦斯发里亚和约》
    结束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约确认了各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土内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尔文宗),基本确立了近代欧洲的宗教版图。
改教后的教会 (约 1648 – 1900 A.D.)
改教运动之后,基督教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国清教徒运动、欧洲大陆的敬虔主义和循道派带来的灵性复兴,与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神学挑战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全球宣教大发展的时代,复原教宣教士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国《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荣革命” 后通过,给予英国大多数不从国教的复原教派 (长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约 1700-1750: 敬虔主义与大觉醒
    德国敬虔主义 (施本尔)强调个人活泼的信仰。该运动影响了英国的循道派运动 (卫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觉醒”运动 (爱德华滋),为教会带来属灵复兴。
  • 约 1730: 莫拉维弟兄会宣教
    在亲岑多夫伯爵的带领下,莫拉维弟兄会成为近代复原教宣教的先驱,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约 1750-1850: 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兴起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然神论,否认神迹和启示。后发展为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以人的理性为最高权威,对基督教传统信仰构成严重挑战。
  • 1870: 梵蒂冈第一次会议
    罗马天主教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教皇无误论”为信条,即教皇在特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发表的声明是无误的。
  • 约 1793-1900: 现代宣教运动
    以英国浸信会的威廉·克理为代表,复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差会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亚非拉地区。
新大陆的教会 (约 1600 A.D. – 20世纪)
随着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各种教派在这片 “新大陆” 上生根发芽。从清教徒的 “山巅之城”,到大觉醒运动的复兴之火;从美国独立后的政教分离,到西部拓荒时期的宗派竞赛。这里既是信仰自由的试验田,也催生了各种新兴教派与异端。本部分将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会,并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 1620: “天路客” 抵达普利茅斯
    为寻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称为 “天路客” 的英国分离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号” 抵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罗杰·威廉斯与政教分离
    因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罗杰·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后建立了罗得岛,成为宗教避难所,并成立了美洲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 约 1730-1760: 第一次大觉醒
    一场深刻的属灵复兴运动席卷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滋和怀特腓德。运动促进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识,但也导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禁止联邦政府设立国教,保障宗教自由,标志着美国正式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 约 1800-1840: 第二次大觉醒与西部拓荒
    复兴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边疆地区。循道派和浸礼派凭借其灵活的组织和教义在此期间迅速发展。
  • 1830-1870: 移民潮与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涌入,改变了美国宗教版图。同时,关于奴隶制的分歧导致主要复原教宗派分裂为南北两派,为内战埋下伏笔。
  • 约 1910: 基要主义运动
    为回应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 的挑战,保守派基督徒发起了基要主义运动,强调圣经无误、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条。
Pages:«123456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