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会史大纲 (转)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选摘自:《历史的轨迹》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会 (约 1 – 500 A.D.)
教会诞生、经历残酷逼迫,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奇迹历程。教会在内忧外患中确立核心教义,并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肩负起向蛮族传福音的使命,为中世纪欧洲奠定信仰基石。
  • 约 33-64: 教会诞生与初期逼迫
    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初期受犹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禄皇帝嫁祸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与保罗据传于此期间殉道。
  • 约 100-250: 地区性逼迫
    此间逼迫主要局限于特定地区。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护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国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继发起全国性大逼迫,旨在铲除基督教,此为最残酷时期。
  • 313: 米兰诏谕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325: 尼西亚会议
    为解决亚流派关于基督神性的争议而召开。会议判定亚流为异端,制订了《尼西亚信经》,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会议
    确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即基督在一个位格内拥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混乱中,教会承担起向蛮族传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纪教会 (约 500 – 1500 A.D.)
中世纪是教会权力达到顶峰,却又充满内部纷争与腐化的矛盾时期。从与法兰克王国的联盟,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从权势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声。本部分将通过关键事件和图表,展现教权与王权的拉锯、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以及改教运动前的暗流涌动。
  • 约 632-732: 回教兴起与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其后继者迅速扩张,征服了叙利亚、北非、西班牙等地,对基督教世界构成巨大威胁。732年都尔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欧的进一步扩张。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教权与王权的紧密联盟,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东西教会大分裂
    由于长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学分歧,罗马天主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正教教会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对方的教籍。
  • 1077: 卡诺撒事件
    在 “授衣礼之争” 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得教皇贵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诺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征教皇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
  • 1096-1291: 十字军东征
    为从回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西欧基督徒发动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虽军事上未达长远目标,但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权势顶峰
    教皇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他宣称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对欧洲各国君王拥有巨大影响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伦被掳
    在法王影响下,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亚威农,此间教皇均为法国人,导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国家严重受损。
  • 1378-1417: 西方教会大分裂
    “巴比伦被掳” 结束后,罗马和亚威农分别选出教皇,教会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现三位教皇并立的混乱局面,严重损害了教皇制。
改教时期的教会 (约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撼动整个欧洲的巨大浪潮。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火焰,“因信称义”等核心教义重塑了无数人的信仰。从德国到瑞士,再到整个西欧,新的教派纷纷建立,挑战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这一时期充满了激烈的神学辩论、残酷的宗教战争,并最终塑造了近代欧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将他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看法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旨在引起学术辩论,无意中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国会 (Diet of Worms)
    路德被传唤至神圣罗马帝国国会,他拒绝撤回自己的观点,发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声明,后被宣布为异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尔文出版其神学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复原派教义,成为改教运动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 1534: 英国《最高治权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教皇决裂,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元首,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 1545-1563: 天特会议
    为应对改教运动的挑战,罗马天主教召开天特会议,重申其核心教义,并推行内部改革,是 “反改教运动” 的核心。
  • 157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在法国,天主教徒对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 新教徒发动了血腥屠杀,是宗教战争中最惨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韦斯发里亚和约》
    结束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约确认了各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土内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尔文宗),基本确立了近代欧洲的宗教版图。
改教后的教会 (约 1648 – 1900 A.D.)
改教运动之后,基督教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国清教徒运动、欧洲大陆的敬虔主义和循道派带来的灵性复兴,与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神学挑战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全球宣教大发展的时代,复原教宣教士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国《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荣革命” 后通过,给予英国大多数不从国教的复原教派 (长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约 1700-1750: 敬虔主义与大觉醒
    德国敬虔主义 (施本尔)强调个人活泼的信仰。该运动影响了英国的循道派运动 (卫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觉醒”运动 (爱德华滋),为教会带来属灵复兴。
  • 约 1730: 莫拉维弟兄会宣教
    在亲岑多夫伯爵的带领下,莫拉维弟兄会成为近代复原教宣教的先驱,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约 1750-1850: 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兴起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然神论,否认神迹和启示。后发展为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以人的理性为最高权威,对基督教传统信仰构成严重挑战。
  • 1870: 梵蒂冈第一次会议
    罗马天主教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教皇无误论”为信条,即教皇在特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发表的声明是无误的。
  • 约 1793-1900: 现代宣教运动
    以英国浸信会的威廉·克理为代表,复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差会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亚非拉地区。
新大陆的教会 (约 1600 A.D. – 20世纪)
随着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各种教派在这片 “新大陆” 上生根发芽。从清教徒的 “山巅之城”,到大觉醒运动的复兴之火;从美国独立后的政教分离,到西部拓荒时期的宗派竞赛。这里既是信仰自由的试验田,也催生了各种新兴教派与异端。本部分将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会,并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 1620: “天路客” 抵达普利茅斯
    为寻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称为 “天路客” 的英国分离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号” 抵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罗杰·威廉斯与政教分离
    因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罗杰·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后建立了罗得岛,成为宗教避难所,并成立了美洲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 约 1730-1760: 第一次大觉醒
    一场深刻的属灵复兴运动席卷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滋和怀特腓德。运动促进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识,但也导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禁止联邦政府设立国教,保障宗教自由,标志着美国正式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 约 1800-1840: 第二次大觉醒与西部拓荒
    复兴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边疆地区。循道派和浸礼派凭借其灵活的组织和教义在此期间迅速发展。
  • 1830-1870: 移民潮与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涌入,改变了美国宗教版图。同时,关于奴隶制的分歧导致主要复原教宗派分裂为南北两派,为内战埋下伏笔。
  • 约 1910: 基要主义运动
    为回应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 的挑战,保守派基督徒发起了基要主义运动,强调圣经无误、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条。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福音是什么?

简单来说,福音就是关于救恩的好消息。
  1. 为什么需要福音:神是圣洁公义的创造主。人因悖逆犯罪与神隔绝;“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以神的标准:“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罪的工价乃是死”;“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2. 福音的内容:神差遣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活出完全顺服的生命,从未犯罪;在十字架上担当罪人的刑罚,义的代替不义的;第三日从死里复活,满足了神惩罚罪人的公义,使那些信祂的人 “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 3:16);如今升天,坐在神的右边,为信徒代求,坚固他们到底;以后必再来,迎接信徒,审判罪人。
  3. 如何得救:神在圣经中的应许就是任何人只要认罪悔改、归向神,信靠耶稣基督为主,罪就必得赦免,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与神的爱永不分离。

【约 3: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林前 15:1-4】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
【罗 8:38-39】“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提摩太凯勒 – 什么是福音?

什么是福音?

当我们提到「福音」,究竟是指什么?福音是一份信息,谈及我们如何已经被拯救,脱离险境。 「福音」这个字眼,原本的意思就是一则消息),报导某件生命改变的大事发生了。
1. 福音是好消息,不是好主意
福音最主要的并不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我们做的工作,而是已经为我们成就的工作,我们必须加以回应。
2. 福音是好消息,宣布我们已经获救
我们从何处获救?我们脱离了什么危险?浏览新约中描述福音的字眼,显示我们获救脱离了未世「将来的愤怒」(帖前 1:10)。但这愤怒并不是一股没有位格的力量—那是神的愤怒。我们跟神之间断绝了关系,不再相契相通。世界已经分崩离析,我们需要拯救。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来自那些「水平关系」,虽然这些往往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根源,是我们与神之间的「垂直关系」。追根究柢,所有人类的问题,只是表面症状,我们与神隔绝,才是病灶症结。因此,任何救援人类的行动,其真正的焦点一一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要来—就是重新修复我们与神的关系。
3. 福音是关于耶稣基督做了什么,以及修复我们跟神的关系
成为基督徒,关系到身分的改变。约翰一书 3:14说我们「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已经强调字为笔者所加),而非正在从死亡迈向生命。你如果不是「已经在基督里」,就是「不在基督里」;不是已蒙赦免和接纳,就是未蒙赦免、未蒙收纳;不是已得永生,就是没有永生。

福音有两个「同样强大」却「恰好相反」的敌人

据说早期教会的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曾这么说:「耶稣被钉在两个强盗中间,同样,福音也被钉在这两种错误之间。」他所指的究竟是哪两种错误?我通常称之为「宗教」与「无宗教」。神学的用语是「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另一种描述的方式,可以称为「道德主义」和「相对主义」(或「实用主义」)。这两种错误一直锲而不舍,企图破坏福音信息,或者偷偷从我们身上夺走福音的大能。
  1. 律法主义 Legalism
    • 道德主义 Moralism
  2. 反律法主义 Antinomianism
    • 相对主义 Relativism
    •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律法主义说,我们必须活出圣洁、良善的生活才能得救。反律法主义说,因为我们已经得救,我们根本不需要过圣洁良善的生活。这就是福音所处的「立锥」之地。圣灵那改变生命的能力要能自由运行,清晰分辨律法主义反律法主义福音这三者,往往是其中的关键。然而,只要我们所传的道稍微偏颇,不论是有点貌似「你必须相信而且行为正确才能得救」,或者略带「神爱每个人、接纳每个人原本的样子」的气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所传的,无法带来生命的改变。如果我们只传空泛的教义和圣经里头的伦理,那并不是在传福音。(福音是好消息,告诉人:神已经借着基督为我们完成了救恩,使我们跟祂复正确的关系,最终从这世上除灭一切罪的后果。)

我们如何用这种方式向人传讲福音?

以下用一种「对话方式」来向人呈现福音,好像一个故事含有若干篇章。在圣经中,「福音」这个词,指的是宣告耶稣基督为救我们做了哪些事。
1. 我们从何而来?
答案:神。有一位神。祂有无限的能力、良善、圣洁,同时又亲切、慈爱,是一位透过圣经对我们说话的神。世界不是偶然,而是独一神的创造 (创 1)。尽管神只有一位,在独一神自身里面,却包含着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我们从约翰福音 17:20-24可知,三一神的三个位格彼此相爱,互相服事—祂们「以他人为导向」。神也造我们,要用同样的方式生活。神为了把这种祂自身原本就了解的喜乐和爱分享出来,于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亲自关顾,布满人类——他们蒙召要来敬拜、认识、服事的对象是神,而不是他们自己。
2. 事情为何演变到这么糟糕?
答案:罪。神创造我们来爱戴、侍奉祂,要彼此相爱。这样生活,我们原本可以完全幸福快乐,享受一个完美的世界。然而人类却背离神,违逆祂的权柄。我们不为神和邻舍而活,却过着自我中心的生活。由于我们与神的关系破裂,其他所有的关系—与其他人类、与自己、与受造的世界—也都破裂。
3. 什么能够拨乱反正?
答案:基督。首先,耶稣基督借着「道成肉身」把事情导正。耶稣的第二种导正方式,是透过代替。因为我们有罪、已被定罪,公义的神不可能姑息纵容、轻轻放过。光是后悔难过并不够。
4. 我要如何才能回到正路?
答案:信心。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并且从坟墓里复活。借着相信祂,我们的罪可以被赦免;我们可以确信,将会与神永远同活同在,有一天将像耶稣一样从死里复活。相信基督,并不代表我们过去的罪被赦免、人生有了新的开始之后,接着就必须靠自己更努力,活得比以前更好。如果这是你的心态,你还是把信心放在自己身上。你是你自己的救主。你在仰赖自己的道德修为与诸般本领,让自己站在神面前。但这绝对行不通。没有人活得出完美的一生。即使是你最好的行为,都受到自私、不纯的动机所玷污。福音首先是「宣告好消息」。这消息能创造充满爱的生命,但充满爱的生命,本身并不等于福音。不是我们相信、从事、讲说的所有东西,都是福音。我们必须了解,福音主要是好消息,这消息主要不在于我们必须做什么,而在于神已经为我们做了什么。福音最重要是告诉我们,基督为我们做了什么工作——救恩已经完成。所以它才称为恩典的福音。
Jul 11,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Joseph Alleine 约瑟·艾岚

约瑟·艾岚 (Joseph Alleine, 清教徒) 的一生可以他自己的话为例证:“赐给我一位把光阴视为较精金为贵的人。” 在一个礼拜开始之时,他会说:“另一个礼拜已在我们眼前了,让我们为了上帝而运用这个礼拜”;每一个清晨他会说:“让我们好好的把今天活出来!” 他的妻子记载有关他一生的健康状况时说:他常常在清晨 4 a.m. 或更早的时候起床,在安息日的清晨若他已醒来的话,他会起的更早;如果他在灵修之前听到任何铁匠,鞋匠或小贩的交易声时,他会感觉很忧虑;之后他会说:“噢!这样的喧嚷声使我感觉惭愧!我的主难道不配比他们所得的更多吗?从清晨 4 a.m. 到 8 a.m. 他把时间花在祷告,圣洁的沉思,唱诗歌。他非常喜欢唱诗歌,每天独自练习,也与家人一同练习。
因1662年的 “教会统一法令” (Act of Uniformity),有二千位曾出现在英国的最好的牧师从他们的讲台被赶走。有八十五位左右的牧师遭受到如此的痛苦…虽然 Joseph Alleine 被禁止站立讲台,他却拒绝静默无声;事实上,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是如何不沉默的:“他将其他的研读工作搁置一边,因为他认为他的时间所剩不多了。” 他增加了证道的次数:“我知道他已在八天内讲了十四次道,通常是十次,而在这几个月内,六、七次是平常的。
终于在经过许多次的威胁之后,Joseph Alleine 在1663年的5月26日接到了传票;接下来的一个晚上,他依约定与他的会众聚会到 “凌晨一点或两点,一直到他们显示出已经预备好了;这些会众从老到少皆有,人数超过好几百;他向他们讲道,并与他们一起祷告约三个小时.” 第二天,他被监禁于 Ilchester 的监狱。一年之后,他被释放,不过,却面临严厉的 “五英哩法令” (The Five Mile Act) 和 “非国教徒秘密聚会法令” (The Conventicle Act)。纵然他的健康衰退,他仍旧恢复于秘密聚会中证道,一直到1666年7月10日止。那天晚上当他在一间私人居所的聚会中传讲 诗篇 147:20 的时候,房门因为被持续的敲击而破,于是他又再次被拘提入狱。又一次,他被释放出狱,带着丝毫不减的属灵力量,思量着如何再传讲基督的福音。清晨起床的时候,他会告诉他的妻子:“我们现在又多有了一天;多为上帝活一天,让我们好好地为上帝活这一天,为我们的灵魂竭力奋斗,使今天的努力把财宝积在天上,因为我们生活在世的时间不多了。
司布真 (C. H. Spurgeon) 写道,“过去我在清晨起床的时候,第一件拿起来的东西就是 Joseph Alleine《给未曾归正者的警告》(An Alarm to the Unconverted),或者是 Richard Baxter 的《对未曾归正者的呼唤》 (A Call to the Unconverted) 这本书。噢!那些书籍,那些书籍啊!我研读他们并且吞咽他们……。”

语录收集:
“It is one thing to have sin alarmed only by convictions, and another to have it crucified by converting grace. Many, because they have been troubled in conscience for their sins, think well of their case, miserably mistaking conviction for conversion.”——Joseph Alleine
AI 翻译:“只是因罪被责备而感到不安,和因悔改的恩典而治死罪,是两回事。许多人因为良心因罪受责备而感到痛苦,就自以为属灵状况不错,这是极大的错误,把罪的责备 (知罪) 误当作悔改归正。”
Jul 1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徒、瑜伽、八段锦、拉筋

问:基督徒可以练瑜伽吗?

从保守的立场来看,基督徒不应练瑜伽,理由如下:
  1. 瑜伽本质是异教宗教实践:
    起源于印度教和佛教,其体位法、冥想、调息等设计本是为了与 “梵” 合一 (即 “泛神论” 的终极存在),与圣经启示的独一真神相违。
  2. 动作与咒语常带属灵含义:
    很多姿势是向印度神祇敬拜的形式,即便不念咒语,身体参与本身也可能涉及属灵危机 (林前 10:20)。
  3. 属灵混合的危险:
    即便称为 “纯粹健身瑜伽”,其背景、用语、冥想方式常潜藏非基督教世界观,容易引人离开对基督的单一忠诚 (林后 11:3)。
  4. 有更合宜的替代方式:
    基督徒可选择八段锦、慢跑、拉伸、游泳等健康运动,不需借用异教形式来强身健体 (罗 12:1-2)。
总结:基督徒当谨守身心,远避一切与偶像有关的东西 (约一 5:21),即便表面无害,也应以敬畏神的心远离。

问:八段锦是不是达摩传下来的?

不是,八段锦不是达摩传下来的。简要说明如下:
  1. 八段锦最早见于北宋,成书于公元 12 世纪左右 (如《太平御览》、《养生类纂》等),比达摩所传的 “易筋经” 成文还早。
  2. 达摩是南北朝时期人 (约公元 5~6 世纪),传说中他创立少林武学并传 “易筋经”,但 “八段锦” 在正史和佛教文献中并无明确与达摩关联。
  3. “八段锦” 属民间养生功法,重在健身养生,动作简单、呼吸自然,后经武术家和医家不断整理,与佛教或达摩并无直接渊源。
  4. 现代有些说法混淆 “八段锦”、“易筋经”、“洗髓经” 来源,把它们都归于达摩,属后人附会之说,不可信于史实。
结论:八段锦是古代养生功,不是达摩传下的佛教功法。

问:八段锦是不是拉筋?

八段锦不完全等同于拉筋,但包含拉筋成分。区别与联系如下:
  1. 八段锦是传统气功功法,注重 “动中有静、形神兼修”,通过缓慢、有节奏的动作配合呼吸调节气血,强化脏腑。
  2. 其中部分动作具有拉筋效果,如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等,会牵拉肩、背、腿部肌肉和筋膜。
  3. 整体而言,八段锦是温和的身心调养功法,拉筋只是其一部分目的,不是全部。
简言之:八段锦有拉筋,但不只是拉筋。

问:圣经不是说凡事都可行吗

“凡事都可行” 出自 哥林多前书 6:12 和 10:23,但必须连上下文一同理解。这两节经文说明:
  1. “凡事都可行” 不是无限制的许可,而是保罗引用哥林多人的口头语,用来反驳他们 “自由主义” 的错误理解。
  2. 保罗立即加上限定条件:
    • 是否有益处 (如:益于灵命、身体、他人等)
    • 是否造就人 (如:不使弟兄跌倒)
    • 是否受其辖制 (如:是否变为捆绑)
  3. 与偶像有关的事当远避 (林前 10:20-21):瑜伽本质含异教崇拜成分,不能用 “凡事都可行” 来为它辩护。
结论:基督徒的自由是在基督里为圣洁而活的自由,不是为自己放纵肉体的借口 (加 5:13)。
Pages:«123456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