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Feb 17, 2014 - Default    No Comments

唐崇榮:歸回正統信仰

StephenTong1111

       「歸正」這兩個字,它的英文是 Reformed ,為什麼在台灣的人都用「改革宗」來翻譯它,而我特別選用「歸正宗」?這一點我一定要先做一個清楚的解釋:從「歸正」這兩個字的字義來看,很清楚地是要我們回到正統,就是歸回正統。為什麼用這個翻譯詞呢?原來在中文裡,我們通常把 Reformation 翻譯成「宗教改革」,這是最適用的譯名,也廣為眾人接受。後來许多宣教士從不同的宗派到中國來,開始有了一些不同的詞匯,出現了幾個不同的中文名稱。「抗羅宗」英文叫做 Protestantism ,Protest 抗什麼呢?抗羅馬天主教的信仰,所以叫「抗羅宗」。有的把宗教改革叫做「復原宗」,就是恢復了原先使徒的信仰,才能持守所傳下來給我們的正統神學的內涵跟精神,所以叫做「復原宗」﹔又可以叫做「歸正宗」,就是歸回正統信仰的意思。

       如果再細分的話:「宗教改革」的運動裡,包括有路德宗的改革,有加爾文宗的改革,有慈運理宗的改革,還有其它一些比這三個主要改革家的改革更激烈、更極端的運動,在英文裡稱之為 Radical Reformation ,屬極端的改革。這種極端的改革,都認為無論是馬丁路德、慈運理、或加爾文的改革,都不夠徹底,結果他們以為自己的積極改革超越了路德、加爾文這些正統改革家的改革。慢慢地他們走上了以主觀、以經歷、以自己所謂的宗教經驗為誇耀的路,甚至產生一種過分的看法,以為自己內在靈性領受的光照,超過了改革家,甚至與使徒們等量齊觀,據此來定位自己是最高的領受恩典的人。這些人就輕看馬丁路德、輕看加爾文、輕看慈運理等等,好像他們才是真正屬靈的人。

       當然每一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歷史定位,宣佈自己的重要性在哪裡。但是事實卻証明,當基督教面臨大敵,面對各樣的攔阻、各樣的困難與挑戰時,真正能代表基督教講話的,真正能給全球基督徒一個最穩定的信仰基礎的,不是從那些極端的改革派來的,而是從這些非常正統、冷靜、穩重、前後一致、貫徹始終的思想,特別是從加爾文而來的。所以,在宗教改革以後所形成的歸正宗,在探索、察驗哪一個才是真正聖經要我們明自的、最正統的信仰之後,就發展了比別的宗教改革家更深入、更嚴謹、更正統、更肯定,而且更具廣泛性的聖經根基的教義架構。

       所以在加爾文派的思想裡,我們發現了有很多別的改革領袖沒有注意到的重點,比如說,恩典的先後的問題、「預定論」的問題、關於啟示的分法的問題等等。這就把改革派裡的加爾文宗,特別超越其它宗教改革家的建樹突顯出來,而這些建樹、這些突顯、這些專有的本質,就形成了一個傳統,直到廿一世紀的今天,樹立起了非常清楚、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一種精神。所以我看見在教會歷史的發展中,這個派系的獨特性,不是籠統的宗教改革運動所能代替、所能概括的。你一定要在整個宗教改革運動中,特別對加爾文宗的成就和奮鬥,以及他對聖經真正忠心的思考跟討論的紀錄,好好研討、分析,並另眼相看。

       這樣,這些不同的名詞,像宗教改革、抗羅宗、復原宗、改革宗,加上歸正宗,常常會使一些人模糊,到底是指整個運動呢?還是單單指某一方面的成就?我個人就不願意或不習慣用「改革宗」這個名稱,因為它好像要把一種改革的方法跟改革的思潮,強調到一個地步,讓人以為這種人到處要改革別人似的。我比較喜歡用「歸正宗」,因為它真正的意思是要把人帶回到原先正統的信仰裡。

       誰能把人帶回到真正原先的正統信仰去?是不是你有這個口號,你就變成「歸正宗」的人?是不是你喜歡這個名詞,你就可以變成這一方面的代表呢?一個把人帶回歸正路線的人,一定要自己先真正明白什麼叫歸正、什麼叫正統,然後你知道了正統在哪裡,你才能把人帶回正統。

       所以我很怕那些領路的人,自己不懂路﹔很怕那些教導人的,自己不知該怎麼教。因為自己沒有受教的耳朵、沒有受教的心,而就在時機沒有成熟、自己沒有受過嚴格訓練、也沒有達到可以為人師表的成熟點以前,就喜歡作別人的老師。這又重蹈了虛有其名而沒有其實的錯謬,建立起一個很可怕的、空洞而無教義,只掛著虛名的一種宗教教會。我盼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實實在在思考明白,實實在在以受教的心、謙卑的靈,在神的面前存飢渴慕義的態度,先裝備自己,然後才作別人的師傅。雅各說:「不要有多人作師傅,免得受更重的審判。」(雅三:1)彼得也說過:「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就自取沈淪。」(彼後三:16)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教了歸正神學二十多年,又辦了歸正學院,正當我的學生預備退休的時候,我六十歲那一年很清楚地受感動,應當要每一個禮拜安排行程,從雅加達到新加坡、到吉隆玻、到香港、再到臺北,帶領講經聚會。我們不要那種只是看看幾本書,就以為自己是歸正的了,而是要實際地有一批人,每個禮拜親自來聽講經、親自來思想聖經、親自來受造就。一晃眼,今年已是第十年了!這十年來,我們不是仍然每年舉辦一次神學講座?講的不也是歸正的內容嗎?既然在神學講座上也可以聽到歸正信仰的內容,那為什麼還要每個禮拜來查經呢?原來神學是對聖經真理產生的信仰歸納,而對聖經真理的真正認識,則是歸納成為信仰神學理論的真正的基礎根源。這樣,我們就看見歸正運動需要在神的真道上紮根。一旦紮穩根基後,你所產生的神學信仰,就不是一個憑空建造的空中樓閣,也不是憑己意所歸納出來的信仰系統。在查考聖經的當兒,我們會發現因為神本來這麼講,神所啟示的道本來隱藏這樣的意思,這就成為我們信仰的基礎,然後從道產生學、從道產生知、從道產生信的系統,就跟加爾文一生所做的工作是同出一轍。

       加爾文寫作《基督教要義》整套的神學理論,是根據他對全本聖經非常完備、貫徹始終、精細周全、融會貫通地認識之後,才歸納出來的結論,所以神學的基礎是聖經的道。若你心存謙虛的態度,對全本聖經有周全的研讀,建立起貫徹始終的思想,得到非常完美的認知之後,就能夠找到全本聖經所講的一切話的總歸納、總原則。那個總原則就產生了聖經神學,再把聖經神學系統化之後,就成了系統神學。聖經神學的系統化使我們深知我們所信的是誰,同時透過他所啟示的真理,產生對他的回應﹔從他所啟示的道,去明白他要我們思想的話,而聖靈對我們的啟發,不但在客觀上已經啟示了真理,在主觀上更引導我們進入這個真理的奧秘。然後我們透過這真理奧秘的知識系統,表達出我們的信仰,這個神學就變成非常有價值了。

       今天有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好好地研讀過聖經,還沒有很廣泛地思考上帝的話,就進入神學院了。他從老師已經作好的結論裡,領受了一套結論式的知識。這種領受結論式知識的學習模式,與自我切磋學習的經歷大不相同。若非自己咀嚼過所領受的知識,並完整全備地整理出新、舊約裡前後貫徹始終的原則,則無法產生准確的、自我信仰的表達,所以你進什麼神學院、你受哪一個老師教,你就很可能走在一條跟他差不多一樣的信仰路線上。你的老師可能很明白如何從聖經歸納出這條信仰路線,而你因為只是聽他歸納出來,可能你根本就沒有基礎,只會把你聽到的結論照樣再講一遍,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加爾文不是如此,他對聖經裡的每一卷書、每一章內容、每一節經文、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非常仔細地比較、思考,然後把這一節跟那一節、這一章跟那一章、這個字跟那一個字之間的關連,構成一個有機性的認識、統一性的認識。然後這個有機、統一的系統認識,就使得他融會貫通在全本聖經之中,所以他的解經跟他的系統神學就有了一致性。

       如果一個人讀經而沒有神學的引導,常常會變得很主觀,以自己受過的教育、領受過的思想觀念為前提,以自己對語言學主觀而狹隘的解釋,去定自己的信仰。所以那些沒有受過正統權威神學影響,單靠自己讀經產生對神的知識的人,是很危險的。相反的,只有從某一些人的權威,領受了已經被歸納出來的信仰系統的知識,就以為明白聖經的人,自己沒有好好再去考察,沒有好好再去研究、去推敲、去比較上帝話語中的奧秘,他們就照抄別人的信仰,而自己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地明白聖經,那這種人也根本解釋不出為什麼聖經上這樣寫。

       為這個緣故,我們看見剛信主一兩年的人,到神學院讀了四年出來,就變得好像什麼都懂。但我們也看到,有的人一生鑽研神學,然而跟一些從研究聖經去明白真理、領悟啟示、並奠定起融會貫通的知識的人相比的時候,那些學朮精明的人好像很多事情都還不懂似的。這種矛盾的現象就是我們一方面要聽神學講座,一方面要有系統解經,兩者相輔並存的原因。

       我們在臺北舉辦的神學講座,在全球華人圈子裡,已經成為最久的紀錄。在中國教會這幾百年歷史中,沒有過一個牧師,幾十年照著不同的題目講神學、信仰,一個系統、一個系統地講﹔一個題目、一個題目地交代,然後每個禮拜在五個城市用解經講道的方式,把一字、一節、一章、一卷來分析清楚。在傳統的解經書裡,總是對字義、文法、對歷史背景多有敘述,但是對資訊、對有機性的關連,對所有原則性的真理,以及在我們實用的價值中,應當有怎麼樣的動能,是沒有太大的注意的。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的信徒讀解經書是很容易打瞌睡的,讀神學的書也很難幫助他們建立起系統性的瞭解。而他們比較喜歡培靈會、特會、佈道會,但是去參加這些聚會,又發現刺激感官能、興起我們激情的回應是很容易的,但對系統、真理的知識,對全本聖經總體的瞭解是很膚淺的。如此一來,在教會裡就形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會友,產生某些會友非常注重學朮,但是只有空洞的知識,而沒有什麼實際的效用。另外一些聚會則產生一些看似火熱的基督徒,但當他們辯論信仰的原則時,卻完全沒有邏輯、完全沒有受過正規教導似的。

       所以我盼望我們要照著聖經的原則在三方面都要進步:教會有傳福音的責任,教會有牧養的責任,教會也有教導的責任。因為上帝在基督從死裡復活以後,賜給教會的恩賜分為五大職分: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傳福音的,第四是牧師,第五是教師。

       今天靈恩派和聚會所都說這五大職分現在都還有,所以有一些靈恩派的人稱自己為使徒、為先知。倪柝聲在《工作的再思》那本書說:「現在還有使徒、還有先知。」這種解經完全不理會教會歷史的傳統,不照著神從初期教父時代起,經過改教時代到現在的引導,只是憑他們自己以為是特別從上帝領受就這樣解,所以倪柝聲認為使徒是到處建立教會的,因為當時的使徒就是到處建立教會的。原先使徒到處建立教會,因為這原是使徒的事奉跟使徒的用,他怎麼可以說有這種用的人就變成使徒了呢?他怎麼可以把每一個世紀、每一個時代到處建立教會的人,跟原先耶穌基督親自呼召、然後把真理交托給他們、揀選他們中一些人寫下聖經的這種使徒等量齊觀、相提並論呢?

       從初期教父時代起,經過改教家一直到現在,正統的思想都說使徒和先知這兩個職分不再有了。因為所謂使徒就是主親自呼召揀選的那些人。他賜下啟示給他們,並由當中的某幾位記載下來、傳給我們,成為新約聖經。你不能說每一個世代都還有耶穌親自呼召、面對面與他講話的「使徒」﹔不能說每一個世代神再次賜下給他特別的啟示,讓他寫出來的文章就自動變成聖經的一部分。沒有這樣的事!所以我們不可以把「每一個時代都有使徒」這樣的說法,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注:本文轉自唐崇榮國際佈道團台灣辦事處官網,內容節錄自唐崇榮牧師《歸正福音運動的回顧與前瞻》一書)

Feb 3, 2014 - Default    No Comments

摘錄:讀神學

       聖經非常注重“次序”,規規矩矩按次序行。如果沒有紀律,沒有次序,所有的次序完全可以不遵守,那麼你再讀多少的“神學”,仍然是失敗的,甚至毫無意義。沒有連靈修也沒有時間這個說法,沒有靈修,親近神,一切的服侍都是在依靠自己,讀神學也就沒有意義。不僅僅要看重知識,更要看重生命!

       接下來要進入最現實的問題,我想神學院的教育其實在訓練二件事情:第一是閱讀,第二是表達。表達又分寫作與講演(講道)。閱讀與表達的訓練完全沒有捷徑,是一點一點累積下來,換句話說,閱讀與寫作的能力完全在於「量」的累積。

       學生必須獨立深入而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就是閱讀一本經典的高質量的好書勝過閱讀一般泛泛而談的書籍。而這個閱讀決不是,“我知道內容了” 的閱讀,也不是我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的閱讀。而是閱讀到,成為你自己的知識。這也就是為什麼閱讀的分數會佔差不多一半的道理。

       有三條路我可以告訴你:第一條路是下苦工,第二條路是下苦工,第三條路還是下苦工。

       不過我們不要忘記,我們這個世代閱讀與寫作能力都大幅下降,所以不要以為你口才不錯,口才和能不能寫作其實沒有太多關連,所以只有一句話,多練習。我不客氣的講,就是因為傳道人表達能力的下降,所以教會才會把禮拜的焦點從講台移轉到舞台上面,反正聽不懂,又沒內容,所以唱唱跳跳要好的多。 要講得好,在於你寫得好的基礎上。

       如果我們都同意閱讀與表達的重要性,接下來我要談談研究報告寫作的常見的問題。

       下一個要談的寫作技巧,或者說是現在大多數人的問題就是,「連結性不夠」。常常有些人的講道篇,內容豐富,表達力強,但是聽起來就是覺得怪怪的,常常問題就是出在沒有連結性。我的經驗發現,除非你對議題本身已經有十分的掌握,不然前言放最後寫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以免停滯在前言,影響後面的進度。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寫作的效率問題。我的建議是,當你在閱讀的時候,就一定要開始做讀書筆記。而且這讀書筆記最好是一開始就打進電腦。我的作法是一個科目(一篇報告)開一個檔,然後所有的讀書筆記都全部打進同一個檔中,(不過建議你要做記號,標明主題,書名、頁數,以免到頭來找不到)。等到要真正開始動筆時,真正的工作只是在視窗上面移動你的讀書筆記(剪貼、複製),然後再加上自己的觀點。 讀書筆記,不是抄書,有在校的學生,寫讀書筆記只是抄一下書中的內容,教授批改的時候,看都不要看,而讀書筆記的成功,其實也就是你報告寫作的成功 。

       有的人會埋怨說,常常讀書筆記打進了二十頁,最後整理出來的報告只有五頁,但那有什麼關係,反正電腦檔案還在,以後不論是寫相關的報告或者是做專題演講,你就有很多資料可以參考使用。

       最後在結尾的地方要做一個提醒,好的研究報告應該在本文的地方做論述,結尾千萬不要出現新論點。如果你參加過奧瑞崗辯論比賽,你應該知道在比賽計分規則中以一條,如果結辯的時候出現新論點,是完全不計分的,裁判應該忽略新論點的存在。所以不要想說我有秘密武器要留在最後使用,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糟糕了。

       這個部分最後要來談談其他參考資料的選擇。首先容我強調,參考資料之所以你能夠拿來參考,把它放在註釋及書目上,其前提是:「它有被參考的價值」,而不是「我看的懂」。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在以前,因為知識不普及,所以知識份子很少,大概只有知識份子有能力且有機會出書。但今天不一樣了,大家都可以寫書,即使是聖經註釋,或是聖經神學類的著作,也有越來越多「跨行」的作者在寫作。事實上,一本真正的好書勝過許多“也許是現代的名著”,認定一本可以終身收藏的書籍後,反复閱讀。過幾年又去讀。肯定有收穫。

       當然,做一位神學初學者,怎麼可能會認識那麼多的書籍、學者,其實這也是苦功夫,為你要常常來逛圖書館,常常注意新書的狀況,甚至你要常常翻翻出版社的目錄,這些資訊是訓練你有對參考資料的「品味」,而不是用「搜刮」的方式把垃圾當作寶。

       最後要和大家談二個我認為寫研究報告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開放的心胸。華神一位老師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反省到,過去華人(應該是說國語)教會三十年的神學教育基本上是失敗的,因為神學院一直在扮演神學警總的角色。神學院不太花精神在教導學生要認識真理,倒是花很多時間在判定誰是異端,誰是不合福音派的立場。 這是華人神學院教會的悲哀,昨天有同學和我談到改革宗人士說,不是改革宗就不是基督徒,令人驚奇。居然有人敢這樣的論斷。求神憐憫我們,如果讀了神學院,卻是在成為別人的錯誤專家,處處擺出唯我獨尊的權威,實在要思考,你讀神學院的收穫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會覺得說,這樣開放的心胸才能夠真正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傳道人。沒有開放的心胸,不願嘗試思考的多元性,而只讓經驗主宰一切,這樣培養的不是傳道人,是廟公。不過有開放的心胸,卻沒有敬虔的信仰,那也不行,那會製造出一堆教會康樂部長。

       神學教育帶給我多少東西,我被神學教育改變了多少?

       神學院不會讓你玩三年,但你在神學院絕對有辦法混三年,沒有人會管你幾點睡覺,也沒有人會管你有沒有每天讀聖經靈修禱告。但是不要忘記你當初和上帝的約定,不要忘記當初你決定排除萬難來到這裡,在這裡不是只有你一人孤單奮鬥,不要忘記,耶穌基督和我們在一起奮鬥,上帝的靈所賜的能力與我們同在。 

       要成才,學校固然是一個方面,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你自己,我中國讀三年神學,在美國讀三家神學院,在同班同學中,據我看到的,一無是成的,流蕩在美國的有,被遣送回國,完全不能被教會所用的有。最終,你順服崇高的呼召和聆聽聖靈的教導才是真正讓你成才。

Oct 21, 2013 - Default    No Comments

消氣妙法(鮑力生)

作者:鮑力生(David Powlison)
刊登於《中信》2005年12月

       甚麼是怒氣?當怎樣處理?我們活在一個有缺陷的世界裡,四周充滿著痛苦、失望和罪惡,當然有很多叫人見了生氣的事。聖經上多次談到生氣的問題,可見上帝的意思是讓我們學習當怎樣處理怒氣。

       我們從聖經看到,上帝見了邪惡的事也要生氣,可見發怒也可以是義怒,甚至是對邪惡唯一合理的反應和對受害人的感同身受。但是人類自墮落以後,淪為魔鬼的奴隸,憤怒也就變了質,成了亂發脾氣,甚而憤怒傷人。

       回到剛才問的第一個問題,甚麼是怒氣?怒氣不是氣體。不是說,你心裡有「氣」,所以非要「鑽一個洞」洩憤不可,例如打枕頭,將枕頭看成仇人,毒打一頓,你就可以洩憤。憤怒歸根究底,是與一個人的靈性品格有關,是與信心有關。

       譬如說有很多人生上帝的氣。聖經中有一個人,名叫約伯。他的兒女在一日之間全因意外死亡,他自己的全身長滿毒瘡。他的妻子就對他說:「你棄掉(或咒詛)上帝,死了吧!」(約伯記 2:9)很多人感到上帝叫他們大失所望。也許你希望成家立室,你自忖條件不錯,是個虔誠基督徒,你求上帝賜你一個妻子(或丈夫),但是事與願違,於是你生氣。

       當你生上帝氣的時候,不妨捫心自問一下:究竟我想要甚麼?我信甚麼?

       我想你會發現,你要的不是上帝,而是從心所欲。你希望你的欲望得到滿足。我輔導的時候,常會遇到不少人生上帝的氣,他們千篇一律都因為事與願違而怨恨上帝。所以,消恨的方法不是洩憤,而是認識上帝

       聖經裡所啟示的上帝從來不出賣我們。不錯,我們在世上有苦難,有太多叫我們失望的人事物,但是上帝沒有叫我們失望。我們失望是因為不認識上帝。

       上帝從來沒有應許我們人生沒痛苦、沒眼淚。祂只應許介入我們的痛苦。主耶穌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因罪帶來的刑罰。上帝應許我們將來有一天生命要吞滅死亡,喜樂要勝過痛苦。關鍵是我們必須相信耶穌,誠心的投靠祂。只要我們真信耶穌,信祂的應許,我們在極度痛苦中就仍有盼望。上帝是我們唯一的盼望。祂不但不叫我們失望,反叫我們有希望。

       解決憤怒的第二個方法是悔過認罪。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敬畏上帝的人,他受了很多痛苦。他在痛苦中沒有褻瀆上帝,可是難免滿口怨嘆,在某程度上有自義及怪責上帝的成份。到了最後,他對上帝有進一步的認識,就謙卑悔過。這時所有怒氣便都化為烏有。

       現在,我們且用一個實例剖析生氣的原因。舉例說,你趕赴一個非常重要的約會,路上塞車,寸步難移,足有二十分鐘,車子一點沒有移動。可是還有五分鐘約會就到時了,這一回鐵定非遲到不可了。你怎樣反應?心急如焚?生氣咒罵?若生氣,你不妨自問一下:

       一、究竟甚麼事觸動了我的怒氣?發生了甚麼事?本來我並沒生氣的,後來知道要遲到了,就氣交通部為甚麼挑這個時間修路?(或其他交通阻塞之原因。)我想到要約好的人在那裡乾等,不知道他作何感想?又不知後果如何,因此又急又氣。

       二、我有何反應?是否心裡在咒罵交通部?是否滿腦子不停打轉,等會兒怎樣向對方解釋?是否自怨自艾:「咦,我怎麼不早點出門?怎麼不走另一條路?怎不早聽交通部的報告?」是否怨天尤人?看來這事表面與上帝無關,可是總有人會因一點點的小事怨天怨命。你越來越不耐煩了。你也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焦灼不安,也越想越氣。胃開始痛了。

       也許,為了爭取時間,你貼緊前面的車子開,以防有人從旁邊插進來。假如真有人膽敢這樣,你就罵。你有沒有用拳頭打車子洩憤?有沒有不斷開關收音機?到目的地後,有沒有氣急敗壞地解釋一番?

       這一切都是肉體的反應。你要繼續自問:

       三、我為甚麼這樣?我信甚麼?想要甚麼?假如你是個動不動就自怨自艾和怨天尤人的人,我告訴你,你一定有一套錯誤的觀念。也許你在想:

       「我非準時到達目的地不可。」請問,人真能掌控他的每一步路嗎?

       「對方會怎樣看我?我曾經遲到一次。」這是懼怕。

       「我希望這生意賺大錢」、「希望醫生治好這病」、「希望某人愛我」等等,這些慾望都與金錢、健康與愛情有關。總括來說,不外乎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我們常被這些慾望轄制綑綁,因此很容易失望生氣。你須再問:

       四、結果怎樣?生氣有甚麼結果?也許,你因為不肯讓人而擦撞到旁邊的車子,然後與人爭執,最後要賠款。也許你事後心中有愧,胃痛、頭痛。也許你到達目的地後,忍不住向約會的人大吐苦水,予人印象不佳,致失去一宗生意,或失去一個女(男)朋友。更倒楣的是,如碰到一個窮兇極惡的人,沒說上幾句就拿出手槍來殺人,那就連命都丟了!

       五、究竟這事與上帝有何關係?上帝怎麼說?祂是怎樣的神?有關怒氣,聖經有以下三方面的真理教導:

       上帝與我們同在,祂掌管每一件事。雖然交通阻塞看起來與上帝無關,但是由於所有的事都逃不出上帝的手心,所以說不定上帝就利用這個機會,改造祂的兒女,模造我們成主耶穌基督的樣式。若非碰到這種寸步難移的情況,我們就不知何為忍耐。當我們學會了忍耐,就不會像從前那麼輕易發怒。學會在困境中信靠上帝,信心便漸漸增長。

       上帝的律法是鏡子,是明燈,能照出人的本來面目。例如,上帝給我們的鏡子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人如己(申命記 6:5;馬太福音 22:37, 39)。這是兩條最大的誡命。我們拿著一照,就照出心裡的動機,照出我們究竟愛甚麼。我們生氣的原因,無非因事與願違。我們愛的是「從心所欲」,愛的是自己,愛的是金錢、健康、愛情。我們盼望別人瞧得起我。我們並不愛上帝,也不關心他人。假如關心,就不會不禮讓了。

       上帝的誡命是一面鏡子。它照出我們貪戀世俗的心,照出我們的不信。假如我們無論在貧富、健康患病、結婚或獨身,無論甚麼景況,都信靠上帝,都愛上帝,那麼當然就不會因為沒有這些而生上帝的氣。

       上帝的律法顯出我們的實況,我們不愛上帝也不愛人,我們違反了上帝的誡命,這就是罪。罪使人與上帝隔絕,好消息是主耶穌基督是兩者中間的橋樑,祂是中保,救我們脫離罪,讓我們回到上帝面前。祂要改變我們的生命,賜我們恩典和平安,讓我們在困境之中以上帝為樂,因患難而生忍耐,體驗到上帝的幫助。

       六、我當怎樣做?我們當禱告上帝,求祂幫助。僅分析問題並不能改變人。上帝要我們禱告與祂相交。我們必放下心中的慾望,轉向永生上帝。我們需要認罪,懇求上帝赦免。我們需要相信福音,求祂賜下智慧、力量,好讓我們反應合宜。

       七、我怎樣才能榮耀上帝?誠心悔改認罪,信靠耶穌基督,這樣,你的思想感情與行為都必煥然一新。

       回到交通阻塞的例子上,你可以深呼吸,放鬆,相信上帝掌管一切。但是你還可以禮讓。塞車不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競。上帝釋放我們從怒氣中出來,我們可向上帝感恩。這樣我們就心平氣和,在基督耶穌裡有「出人意外」的平安。到了目的地也可心平氣和的向對方解釋,不至於一臉怒容。

       八、信靠順服有益處?益處很多,上文已提過幾點。雖然信上帝不一定能改變處境;但是,我們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們可以見證上帝,榮耀上帝,讓人看到上帝的大能和救恩的果效。上帝所賜的福往往是多方面,除了我們獲得拯救,罪得赦免,我們心裡也快樂一點,覺得人生有意義一點。我們看到福音的果效,看到許多事情的因果,眼光寬廣了,靈命長進了。也許到了晚上,我們和一個心煩意亂的朋友通電話,就「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 1:4)我們受的苦實在不那麼大,不過是塞塞車而已。別人受的苦更大,我們從挫折中學習了解別人,同時學習幫助別人,使人因我們蒙福。

       如此看來,叫我們生氣的事,雖然看起來與上帝無關,但是只要我們連於耶穌基督,連於上帝所啟示的真理,我們就能體會,上帝的真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