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会史大纲 (转)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选摘自:《历史的轨迹》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会 (约 1 – 500 A.D.)
教会诞生、经历残酷逼迫,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奇迹历程。教会在内忧外患中确立核心教义,并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肩负起向蛮族传福音的使命,为中世纪欧洲奠定信仰基石。
  • 约 33-64: 教会诞生与初期逼迫
    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初期受犹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禄皇帝嫁祸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与保罗据传于此期间殉道。
  • 约 100-250: 地区性逼迫
    此间逼迫主要局限于特定地区。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护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国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继发起全国性大逼迫,旨在铲除基督教,此为最残酷时期。
  • 313: 米兰诏谕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325: 尼西亚会议
    为解决亚流派关于基督神性的争议而召开。会议判定亚流为异端,制订了《尼西亚信经》,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会议
    确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即基督在一个位格内拥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混乱中,教会承担起向蛮族传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纪教会 (约 500 – 1500 A.D.)
中世纪是教会权力达到顶峰,却又充满内部纷争与腐化的矛盾时期。从与法兰克王国的联盟,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从权势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声。本部分将通过关键事件和图表,展现教权与王权的拉锯、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以及改教运动前的暗流涌动。
  • 约 632-732: 回教兴起与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其后继者迅速扩张,征服了叙利亚、北非、西班牙等地,对基督教世界构成巨大威胁。732年都尔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欧的进一步扩张。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教权与王权的紧密联盟,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东西教会大分裂
    由于长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学分歧,罗马天主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正教教会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对方的教籍。
  • 1077: 卡诺撒事件
    在 “授衣礼之争” 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得教皇贵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诺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征教皇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
  • 1096-1291: 十字军东征
    为从回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西欧基督徒发动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虽军事上未达长远目标,但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权势顶峰
    教皇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他宣称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对欧洲各国君王拥有巨大影响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伦被掳
    在法王影响下,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亚威农,此间教皇均为法国人,导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国家严重受损。
  • 1378-1417: 西方教会大分裂
    “巴比伦被掳” 结束后,罗马和亚威农分别选出教皇,教会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现三位教皇并立的混乱局面,严重损害了教皇制。
改教时期的教会 (约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撼动整个欧洲的巨大浪潮。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火焰,“因信称义”等核心教义重塑了无数人的信仰。从德国到瑞士,再到整个西欧,新的教派纷纷建立,挑战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这一时期充满了激烈的神学辩论、残酷的宗教战争,并最终塑造了近代欧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将他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看法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旨在引起学术辩论,无意中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国会 (Diet of Worms)
    路德被传唤至神圣罗马帝国国会,他拒绝撤回自己的观点,发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声明,后被宣布为异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尔文出版其神学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复原派教义,成为改教运动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 1534: 英国《最高治权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教皇决裂,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元首,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 1545-1563: 天特会议
    为应对改教运动的挑战,罗马天主教召开天特会议,重申其核心教义,并推行内部改革,是 “反改教运动” 的核心。
  • 157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在法国,天主教徒对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 新教徒发动了血腥屠杀,是宗教战争中最惨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韦斯发里亚和约》
    结束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约确认了各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土内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尔文宗),基本确立了近代欧洲的宗教版图。
改教后的教会 (约 1648 – 1900 A.D.)
改教运动之后,基督教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国清教徒运动、欧洲大陆的敬虔主义和循道派带来的灵性复兴,与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神学挑战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全球宣教大发展的时代,复原教宣教士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国《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荣革命” 后通过,给予英国大多数不从国教的复原教派 (长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约 1700-1750: 敬虔主义与大觉醒
    德国敬虔主义 (施本尔)强调个人活泼的信仰。该运动影响了英国的循道派运动 (卫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觉醒”运动 (爱德华滋),为教会带来属灵复兴。
  • 约 1730: 莫拉维弟兄会宣教
    在亲岑多夫伯爵的带领下,莫拉维弟兄会成为近代复原教宣教的先驱,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约 1750-1850: 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兴起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然神论,否认神迹和启示。后发展为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以人的理性为最高权威,对基督教传统信仰构成严重挑战。
  • 1870: 梵蒂冈第一次会议
    罗马天主教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教皇无误论”为信条,即教皇在特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发表的声明是无误的。
  • 约 1793-1900: 现代宣教运动
    以英国浸信会的威廉·克理为代表,复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差会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亚非拉地区。
新大陆的教会 (约 1600 A.D. – 20世纪)
随着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各种教派在这片 “新大陆” 上生根发芽。从清教徒的 “山巅之城”,到大觉醒运动的复兴之火;从美国独立后的政教分离,到西部拓荒时期的宗派竞赛。这里既是信仰自由的试验田,也催生了各种新兴教派与异端。本部分将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会,并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 1620: “天路客” 抵达普利茅斯
    为寻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称为 “天路客” 的英国分离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号” 抵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罗杰·威廉斯与政教分离
    因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罗杰·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后建立了罗得岛,成为宗教避难所,并成立了美洲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 约 1730-1760: 第一次大觉醒
    一场深刻的属灵复兴运动席卷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滋和怀特腓德。运动促进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识,但也导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禁止联邦政府设立国教,保障宗教自由,标志着美国正式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 约 1800-1840: 第二次大觉醒与西部拓荒
    复兴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边疆地区。循道派和浸礼派凭借其灵活的组织和教义在此期间迅速发展。
  • 1830-1870: 移民潮与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涌入,改变了美国宗教版图。同时,关于奴隶制的分歧导致主要复原教宗派分裂为南北两派,为内战埋下伏笔。
  • 约 1910: 基要主义运动
    为回应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 的挑战,保守派基督徒发起了基要主义运动,强调圣经无误、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条。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