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22,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简论 Meredith Kline 的圣约神学争议

华人基督徒对 “圣约神学” (Covenant Theology) 比较陌生,即使是持守改革宗信仰的基督徒也很难分清圣约神学的不同版本。在广义上,圣约神学大致可分为三类:传统主流路线、Meredith Kline (克莱恩) 的 “重颁行为之约” 路线、改革宗浸信会的 “属灵化恩典之约” 路线。更少为华人所知的是,在圣约神学的圈子里,多数人对 Kline 的部分神学立场持有谨慎或保留的态度,往往敬而远之。
Meredith Kline 的立场
Meredith Kline (1922-2007) 是受人尊敬的牧者与神学教授,曾任教于西敏神学院 (WTS)、Gordon-Conwell 神学院、以及加州西敏神学院 (WSC),影响深远;同时也是美国 “正统长老会” (OPC) 的成员。Kline 的圣约神学体系庞大,其中较具争议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Republication” (重新颁布),意指 “摩西之约” 是 “行为之约” 的某种形式的重新颁布。所谓行为之约,是指亚当在堕落之前与神所立的约,是藉由完全顺服而蒙神悦纳。Kline 认为,当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神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他们立约、赐下律法,此约在国度层面上带有行为之约的性质:个人得救仍是本乎恩典、因着信心,但以色列国是否能承受并继续居住在应许之地,则取决于集体对律法的顺服——顺服就蒙福,悖逆则被逐出地土。
主流改革宗的立场
主流改革宗教导,摩西之约本质上是恩典之约的一个施行阶段,不是行为之约的重新设立。因为神是先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救出来,再赐下律法:
【出 19:4-6】“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
神的意思不是 “你们若顺服就可以在万民中成为我的子民”,而是 “你们已经是我救赎出来、归我的百姓;若实在顺服,就在万民中显明你们是属我的子民”;就像主对门徒说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约 13:35)。律法中虽有顺服得福、悖逆受罚的条款,但这些属于恩典之约下的赏罚,用以管教神的子民,而非靠行为得救。律法的功能一方面使人知罪归向基督,另一方面教导已得救的百姓如何在恩典中活出圣洁生活。

问:后来以色列国确实因不顺服而被咒诅,结果被赶出迦南地,不是吗?
答:这些属地奖惩虽真实发生,并非出于行为之约的功德机制,而是恩典之约施行中的国度性管教,目的是显明人的无能,并指向基督。换言之,顺服带来祝福、悖逆招致咒诅的事实,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靠行为维持的功德性关系。恰恰相反,以色列是在恩典之下仍悖逆,因而受到神按着圣约的父爱去管教,以显明罪人在行为之约下无法完美地遵行律法 (加 3:10-12),因此指向唯有基督能成全律法的要求 (太 5:17; 罗 8:3-4)。若将这些顺服要求理解为能换取奖赏的功德条件 (即便仅限国家层面),就是违反《西敏信条》所否定的 “靠行为赚得神任何奖赏” 的教义。
原则上,只有基督满足行为之约,全人类都只能靠恩典。神不会在堕落之后再赐下真正的行为之约,无论是给个人还是国家,因为堕落的人已无力满足行为之约的要求 (罗 8:7-8; 加 3:10-12)。即使为了预表基督,神所设立的制度也必须在本质上维持恩典之约的性质。因此,任何将摩西之约本质视为行为之约的观点 (无论是否限定于国度层面) 都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律法中可以有预表性和施行层面的赏罚,但不可赋予功德性的条件与回报。

OPC 委员会报告
在2016年,OPC 针对 “Republication” 特别成立委员会进行研究。该委员会提出了两种区分:
  • Substantial republication (实质再版 / 本质性的重新颁布):认为摩西之约本质上是行为之约,靠遵行律法以获得救恩、得地为业,或维持国民地位,此观点与《西敏信条》明确冲突。
  • Administrative republication (施行再版 / 管理性的重新颁布):认为摩西之约本质上仍是恩典之约,但在施行上引入了顺服得福、悖逆受罚的赏罚机制,用以治理以色列国家,只要不把行为视为换取救恩的条件,即不违背《西敏信条》。
AI 总结:该报告否定在任何层面 (包括国家层面) 以行为作为功德条件来换取神的奖赏,因为堕落之人无法靠行为赚得神的任何回报,不论是属天的救恩还是属地的产业;一旦将顺服视为功德,就已违背《西敏信条》。
OPC 报告:英文 | 中文:前言 1 3 4 5 6 7 8 9 10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圣约神学 的不同路线

主流的圣约神学

  • 三大圣约架构:救赎之约、行为之约、恩典之约
  • 摩西之约 属于 恩典之约 的施行阶段
  • 强调圣约的统一性和恩典的延续性
  • 婴儿洗礼是对圣约子民的标志。
  • 代表:加尔文、伯克富 (Berkhof)、巴文克 (Bavinck) 等

Meredith Kline 的圣约神学

  • 三大圣约架构:救赎之约、行为之约、恩典之约。
  • 摩西之约是行为之约的 “重新颁布” (Republication),主要针对以色列的属地国度。
  • 强调 “宗主条约” (Suzerainty Treaty) 结构,突出神是宗主,以色列是附庸,顺服则蒙福,不顺则被逐。
  • 圣约之间强调不连续,摩西之约不是恩典之约的延续。
  • 保留婴儿洗礼,但其意义不同于传统路线
  • 代表:Meredith Kline (克莱恩)、Michael Horton 等

浸信会的圣约神学

  • 接受救赎之约与行为之约的概念
  • 认为恩典之约在新约才正式设立
  • 否认摩西之约是恩典之约的施行阶段,视其为与行为之约相似的国度性约
  • 拒绝婴儿洗礼
  • 强调旧约与新约的断裂性与实现的渐进性
  • 代表:Conrad Mbewe 等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会史大纲 (转)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选摘自:《历史的轨迹》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会 (约 1 – 500 A.D.)
教会诞生、经历残酷逼迫,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奇迹历程。教会在内忧外患中确立核心教义,并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肩负起向蛮族传福音的使命,为中世纪欧洲奠定信仰基石。
  • 约 33-64: 教会诞生与初期逼迫
    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初期受犹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禄皇帝嫁祸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与保罗据传于此期间殉道。
  • 约 100-250: 地区性逼迫
    此间逼迫主要局限于特定地区。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护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国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继发起全国性大逼迫,旨在铲除基督教,此为最残酷时期。
  • 313: 米兰诏谕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325: 尼西亚会议
    为解决亚流派关于基督神性的争议而召开。会议判定亚流为异端,制订了《尼西亚信经》,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会议
    确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即基督在一个位格内拥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混乱中,教会承担起向蛮族传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纪教会 (约 500 – 1500 A.D.)
中世纪是教会权力达到顶峰,却又充满内部纷争与腐化的矛盾时期。从与法兰克王国的联盟,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从权势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声。本部分将通过关键事件和图表,展现教权与王权的拉锯、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以及改教运动前的暗流涌动。
  • 约 632-732: 回教兴起与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其后继者迅速扩张,征服了叙利亚、北非、西班牙等地,对基督教世界构成巨大威胁。732年都尔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欧的进一步扩张。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教权与王权的紧密联盟,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东西教会大分裂
    由于长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学分歧,罗马天主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正教教会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对方的教籍。
  • 1077: 卡诺撒事件
    在 “授衣礼之争” 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得教皇贵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诺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征教皇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
  • 1096-1291: 十字军东征
    为从回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西欧基督徒发动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虽军事上未达长远目标,但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权势顶峰
    教皇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他宣称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对欧洲各国君王拥有巨大影响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伦被掳
    在法王影响下,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亚威农,此间教皇均为法国人,导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国家严重受损。
  • 1378-1417: 西方教会大分裂
    “巴比伦被掳” 结束后,罗马和亚威农分别选出教皇,教会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现三位教皇并立的混乱局面,严重损害了教皇制。
改教时期的教会 (约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撼动整个欧洲的巨大浪潮。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火焰,“因信称义”等核心教义重塑了无数人的信仰。从德国到瑞士,再到整个西欧,新的教派纷纷建立,挑战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这一时期充满了激烈的神学辩论、残酷的宗教战争,并最终塑造了近代欧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将他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看法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旨在引起学术辩论,无意中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国会 (Diet of Worms)
    路德被传唤至神圣罗马帝国国会,他拒绝撤回自己的观点,发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声明,后被宣布为异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尔文出版其神学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复原派教义,成为改教运动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 1534: 英国《最高治权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教皇决裂,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元首,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 1545-1563: 天特会议
    为应对改教运动的挑战,罗马天主教召开天特会议,重申其核心教义,并推行内部改革,是 “反改教运动” 的核心。
  • 157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在法国,天主教徒对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 新教徒发动了血腥屠杀,是宗教战争中最惨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韦斯发里亚和约》
    结束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约确认了各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土内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尔文宗),基本确立了近代欧洲的宗教版图。
改教后的教会 (约 1648 – 1900 A.D.)
改教运动之后,基督教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国清教徒运动、欧洲大陆的敬虔主义和循道派带来的灵性复兴,与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神学挑战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全球宣教大发展的时代,复原教宣教士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国《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荣革命” 后通过,给予英国大多数不从国教的复原教派 (长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约 1700-1750: 敬虔主义与大觉醒
    德国敬虔主义 (施本尔)强调个人活泼的信仰。该运动影响了英国的循道派运动 (卫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觉醒”运动 (爱德华滋),为教会带来属灵复兴。
  • 约 1730: 莫拉维弟兄会宣教
    在亲岑多夫伯爵的带领下,莫拉维弟兄会成为近代复原教宣教的先驱,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约 1750-1850: 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兴起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然神论,否认神迹和启示。后发展为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以人的理性为最高权威,对基督教传统信仰构成严重挑战。
  • 1870: 梵蒂冈第一次会议
    罗马天主教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教皇无误论”为信条,即教皇在特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发表的声明是无误的。
  • 约 1793-1900: 现代宣教运动
    以英国浸信会的威廉·克理为代表,复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差会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亚非拉地区。
新大陆的教会 (约 1600 A.D. – 20世纪)
随着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各种教派在这片 “新大陆” 上生根发芽。从清教徒的 “山巅之城”,到大觉醒运动的复兴之火;从美国独立后的政教分离,到西部拓荒时期的宗派竞赛。这里既是信仰自由的试验田,也催生了各种新兴教派与异端。本部分将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会,并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 1620: “天路客” 抵达普利茅斯
    为寻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称为 “天路客” 的英国分离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号” 抵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罗杰·威廉斯与政教分离
    因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罗杰·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后建立了罗得岛,成为宗教避难所,并成立了美洲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 约 1730-1760: 第一次大觉醒
    一场深刻的属灵复兴运动席卷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滋和怀特腓德。运动促进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识,但也导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禁止联邦政府设立国教,保障宗教自由,标志着美国正式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 约 1800-1840: 第二次大觉醒与西部拓荒
    复兴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边疆地区。循道派和浸礼派凭借其灵活的组织和教义在此期间迅速发展。
  • 1830-1870: 移民潮与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涌入,改变了美国宗教版图。同时,关于奴隶制的分歧导致主要复原教宗派分裂为南北两派,为内战埋下伏笔。
  • 约 1910: 基要主义运动
    为回应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 的挑战,保守派基督徒发起了基要主义运动,强调圣经无误、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条。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福音是什么?

简单来说,福音就是关于救恩的好消息。
  1. 为什么需要福音:神是圣洁公义的创造主。人因悖逆犯罪与神隔绝;“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以神的标准:“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罪的工价乃是死”;“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2. 福音的内容:神差遣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活出完全顺服的生命,从未犯罪;在十字架上担当罪人的刑罚,义的代替不义的;第三日从死里复活,满足了神惩罚罪人的公义,使那些信祂的人 “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 3:16);如今升天,坐在神的右边,为信徒代求,坚固他们到底;以后必再来,迎接信徒,审判罪人。
  3. 如何得救:神在圣经中的应许就是任何人只要认罪悔改、归向神,信靠耶稣基督为主,罪就必得赦免,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与神的爱永不分离。

【约 3: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林前 15:1-4】弟兄们,我如今把先前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告诉你们知道;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又靠着站立得住,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
【罗 8:38-39】“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提摩太凯勒 – 什么是福音?

什么是福音?

当我们提到「福音」,究竟是指什么?福音是一份信息,谈及我们如何已经被拯救,脱离险境。 「福音」这个字眼,原本的意思就是一则消息),报导某件生命改变的大事发生了。
1. 福音是好消息,不是好主意
福音最主要的并不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我们做的工作,而是已经为我们成就的工作,我们必须加以回应。
2. 福音是好消息,宣布我们已经获救
我们从何处获救?我们脱离了什么危险?浏览新约中描述福音的字眼,显示我们获救脱离了未世「将来的愤怒」(帖前 1:10)。但这愤怒并不是一股没有位格的力量—那是神的愤怒。我们跟神之间断绝了关系,不再相契相通。世界已经分崩离析,我们需要拯救。但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来自那些「水平关系」,虽然这些往往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根源,是我们与神之间的「垂直关系」。追根究柢,所有人类的问题,只是表面症状,我们与神隔绝,才是病灶症结。因此,任何救援人类的行动,其真正的焦点一一真正能够拯救我们的要来—就是重新修复我们与神的关系。
3. 福音是关于耶稣基督做了什么,以及修复我们跟神的关系
成为基督徒,关系到身分的改变。约翰一书 3:14说我们「是已经出死入生了」(已经强调字为笔者所加),而非正在从死亡迈向生命。你如果不是「已经在基督里」,就是「不在基督里」;不是已蒙赦免和接纳,就是未蒙赦免、未蒙收纳;不是已得永生,就是没有永生。

福音有两个「同样强大」却「恰好相反」的敌人

据说早期教会的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曾这么说:「耶稣被钉在两个强盗中间,同样,福音也被钉在这两种错误之间。」他所指的究竟是哪两种错误?我通常称之为「宗教」与「无宗教」。神学的用语是「律法主义」与「反律法主义」。另一种描述的方式,可以称为「道德主义」和「相对主义」(或「实用主义」)。这两种错误一直锲而不舍,企图破坏福音信息,或者偷偷从我们身上夺走福音的大能。
  1. 律法主义 Legalism
    • 道德主义 Moralism
  2. 反律法主义 Antinomianism
    • 相对主义 Relativism
    •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律法主义说,我们必须活出圣洁、良善的生活才能得救。反律法主义说,因为我们已经得救,我们根本不需要过圣洁良善的生活。这就是福音所处的「立锥」之地。圣灵那改变生命的能力要能自由运行,清晰分辨律法主义反律法主义福音这三者,往往是其中的关键。然而,只要我们所传的道稍微偏颇,不论是有点貌似「你必须相信而且行为正确才能得救」,或者略带「神爱每个人、接纳每个人原本的样子」的气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所传的,无法带来生命的改变。如果我们只传空泛的教义和圣经里头的伦理,那并不是在传福音。(福音是好消息,告诉人:神已经借着基督为我们完成了救恩,使我们跟祂复正确的关系,最终从这世上除灭一切罪的后果。)

我们如何用这种方式向人传讲福音?

以下用一种「对话方式」来向人呈现福音,好像一个故事含有若干篇章。在圣经中,「福音」这个词,指的是宣告耶稣基督为救我们做了哪些事。
1. 我们从何而来?
答案:神。有一位神。祂有无限的能力、良善、圣洁,同时又亲切、慈爱,是一位透过圣经对我们说话的神。世界不是偶然,而是独一神的创造 (创 1)。尽管神只有一位,在独一神自身里面,却包含着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我们从约翰福音 17:20-24可知,三一神的三个位格彼此相爱,互相服事—祂们「以他人为导向」。神也造我们,要用同样的方式生活。神为了把这种祂自身原本就了解的喜乐和爱分享出来,于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亲自关顾,布满人类——他们蒙召要来敬拜、认识、服事的对象是神,而不是他们自己。
2. 事情为何演变到这么糟糕?
答案:罪。神创造我们来爱戴、侍奉祂,要彼此相爱。这样生活,我们原本可以完全幸福快乐,享受一个完美的世界。然而人类却背离神,违逆祂的权柄。我们不为神和邻舍而活,却过着自我中心的生活。由于我们与神的关系破裂,其他所有的关系—与其他人类、与自己、与受造的世界—也都破裂。
3. 什么能够拨乱反正?
答案:基督。首先,耶稣基督借着「道成肉身」把事情导正。耶稣的第二种导正方式,是透过代替。因为我们有罪、已被定罪,公义的神不可能姑息纵容、轻轻放过。光是后悔难过并不够。
4. 我要如何才能回到正路?
答案:信心。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并且从坟墓里复活。借着相信祂,我们的罪可以被赦免;我们可以确信,将会与神永远同活同在,有一天将像耶稣一样从死里复活。相信基督,并不代表我们过去的罪被赦免、人生有了新的开始之后,接着就必须靠自己更努力,活得比以前更好。如果这是你的心态,你还是把信心放在自己身上。你是你自己的救主。你在仰赖自己的道德修为与诸般本领,让自己站在神面前。但这绝对行不通。没有人活得出完美的一生。即使是你最好的行为,都受到自私、不纯的动机所玷污。福音首先是「宣告好消息」。这消息能创造充满爱的生命,但充满爱的生命,本身并不等于福音。不是我们相信、从事、讲说的所有东西,都是福音。我们必须了解,福音主要是好消息,这消息主要不在于我们必须做什么,而在于神已经为我们做了什么。福音最重要是告诉我们,基督为我们做了什么工作——救恩已经完成。所以它才称为恩典的福音。
Pages:«123456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