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May 21, 2020 - Default    1 Comment

不要論斷 vs. 斷定是非

和合本聖經的 “論斷” 的相對原文是 κρίνω 或英文的 judge,可以翻譯成:審判人、判斷事物 (斷定是非)、分辨好壞。如《約翰福音 7:24》主耶穌說:

“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
“Do not judge by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judge with righteous judgment.”


另一方面,當聖經勸誡 不要論斷的時候,往往和 “定罪” 或 “審判” 同時出現。如:
  • 路加福音 6:37 “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
  • 羅馬書 2: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 羅馬書 2:3 “你這人哪,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
  • 羅馬書 14:10-13 “你這個人,為什麼論斷弟兄呢?又為什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台前。… 這樣看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
  • 哥林多前書 4:5 “所以,時候未到,什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那時,各人要從神那裡得着稱讚。”

個人認為,把和合本聖經中出現 “不要論斷” 的地方改讀成 “不要審判” 則意思更加明確。所以,基督徒不要彼此作審判官;人的罪性往往喜歡 “以自己的標準” 去審判別人,其實是自以為義、踩低別人、抬高自己。聖經說只有神才是審判官。但是,神並不是要我們做沒有智慧的人。希伯來書 5:13-14 說: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唯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discern both good and evil)。”

基督徒要知道神喜悅什麼、憎惡什麼,作智慧人、珍惜光陰、防備假先知,這就需要懂得 “以聖經的標準” 去分辨好壞、斷定是非。換句話說,按着上帝已經說過的話作為標準去 “論斷好壞” 是可以的。

不要論斷 = 弟兄之間不要彼此作審判官、互相定罪
斷定是非 = 為了分辨、防備、代禱、勸勉、造就


需要傳承下去的傳統
“當你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時候,有一個原則要抓住:如果沒有為那有錯的人禱告,你就沒有權柄責備他;如果沒有愛他的心,你就沒有權柄指責他。” (唐崇榮牧師)

May 20,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選摘: 講道的7個易犯錯誤

https://www.tgcchinese.org/article/7-pitfalls-to-avoid-in-preaching
by Michael Kruger, 2018-11-30

  1. 避免:把 “釋經講道” 當成注釋
    • 釋經和注釋是兩種不同的文體。
      • 講道擁有 “勸勉” 的元素——這是注釋通常沒有的。
    • 講章不僅僅對頭腦說話,也要對人心說話。
    • 講章關心的不僅僅是純粹的真理,也要把真理傳遞到生命中去。
  2. 避免:太多例證
    • 例證大師查爾斯·司布真曾經說過: “沒有例證的講道就好像沒有窗戶的房子。” 但是他又補充道: “你不會想要一幢只有窗戶的房子。”
  3. 避免:只講因信稱義
    • 傳講因信稱義只是傳講基督的其中一種方式:高舉救贖性的獻祭,高舉基督的祭司職分 (Priest);但是,基督同時也是終極的先知 (Prophet) 和君王 (King)。當你在宣講這另外兩個職分的時候,你也在宣講基督。
    • 如果有人沒有抓住這一點,那麼每一篇講道都要回到因信稱義,和經文說什麼沒有關係。於是每一篇講道的結尾聽上去都一樣了。
  4. 避免:什麼都講
    • 避免造成了一篇臃腫、笨拙、超時的講章。
    • 當講道準備結束的時候,必定會有一堆好東西被你捨棄。這會讓一篇好的講章成為一篇傑出的講章。
  5. 避免:原文語法分析
    • 在準備講章時使用原文是必須的,在講道時使用原文不是必須的。
    • 講道者花了多少功夫來準備講道這件事,是聽眾們不需要知道的。
  6. 避免:太快跳到實踐應用
    • 完成解經再進入實踐應用
    • 有些人從來沒有應用,有些人根本不解經。
  7. 避免:逐字宣讀講稿
    • 只有當會眾全身心聆聽的時候才能。
May 20,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3 Lessons from Ravi Zacharias

轉摘: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lessons-ravi-zacharias/
by Sam Allberry for Ravi Zacharias 拉維‧撒迦利亞 (1946-2020)

  1. The person matters more than the question (人比問題重要).
    • “Answer the questioner, not the question.”
  2. Tone is as important as content (語氣和內容同樣重要).
    • “Always being prepared to make a defense to anyone who asks you for a reason for the hope that is in you; yet do it with gentleness and respect” (1 Pet. 3:15b).
    • “A true word said ungraciously will not commend the gospel. We can un-preach with our manner what we think we’re preaching with our words.”
    • “There were many times at a university forum when a student would ask something in a snarky way. But Ravi would always aim to respond with gentleness and respect. It could often be disarming. They may have just treated him with disdain, but his response was both dignified and dignifying. He didn’t belittle others, or humiliate them.”
  3. The cross is the heart of the message (十字架是核心).
    • “I decided to know nothing among you except Jesus Christ and Him crucified” (1 Cor. 2:2).
    • “Ravi didn’t preach an argument; he used argumentation to preach a person.”
    • “Evangelism undergirded by apologetics.”
May 13,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選摘:我能確定我的得救嗎?(Sproul)

天主教觀點:信心 + 行為 = 稱義
基督教觀點:信心 = 稱義 + 行為

Faith = Justification + Works
如果等式的右邊沒有行為,那就告訴我們等式的左邊也沒有信心。遺憾的是,如果等式的左邊沒有信心,等式的右邊也沒有稱義。馬丁路德曾經說過,我們得救是唯獨藉著信心 (justified by faith alone),但不是藉著一種單獨存在的信心 (not by a faith that is alone)。
這個世界上有四種人
  1. 已經得救也知道自己得救的人
    • 確信的程度每天都在晃動。
    • 真正的確據能在懷疑風暴中倖存下來。
  2. 已經得救但不知道自己得救的人
    • 不是每個人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得救。
    • 聖經沒有地方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得救的準確時間。
    • 重生里立時的,沒有人是半重生的。
    • 按照他人的經歷是否與我們自己的經歷一致來評估別人並分門別類是非常危險的。
    • 聖靈可以在一個人經歷或感覺到改變之前就早已在裡面重生了他。
    • 在經歷上我們總是有可能自欺。
    • 作為基督徒,我們所能做的最危險的事情之一就是基於我們的經歷確立我們的神學。
  3. 沒有得救也知道自己沒有得救的人
    • 人不需要聽到聖經講道也能知道自己的失喪光景。
  4. 沒有得救但不知道自己沒有得救的人
    • 最麻煩的是第四種:那些沒有得救卻以為自己得救的人。
    • 相對第一種人 (真正的確據),第四種人擁有虛假的確據。
    • 三種主要的錯謬:
      • 普救論:所有人都會通過死亡而得救。
      • 律法主義:想要倚靠自己的義得救的人。
      • 宗教形式主義

原著:史普羅 R. C. Sproul – Can I Be Sure I’m Saved?
翻譯:喬蘭山以妲

May 13,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Seriousness

Many are willing to die for God, how many are willing to die to self.
People are not serious to Christianity not because they are unbelievers, but because the Christians are not serious.
If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is both legalistic and biblical, I think it is the reading of the Bible.
Pages:«1...4849505152535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