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12,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救恩论

救恩 (Salvation) 是一场从神的预定到最终得荣耀的全备之旅,涵盖称义、成圣和得荣耀,完全由神的恩典和基督的工作成就,信徒仅凭信心领受。

1. 救恩的起源:神的拣选和恩典

  • 救恩完全是出于神的恩典,而非人的功劳 (以弗所书 2:8-9)。
  • 神在创世之前在基督里拣选了祂的子民,预定他们得救 (以弗所书 1:4-5; 罗马书 8:29-30)。
  • 救恩的每一步都是神主动施行的,人被动接受。

2. 救赎的过程 (救恩次序,Ordo Salutis)

救赎的不同阶段又称为 “救恩次序”,是密不可分、前后相连的:
  • 有效呼召 (Calling) :神通过福音有效地呼召罪人,使他们重生 (罗马书 8:30)。
  • 重生 (Regeneration) :圣灵赐下新生命,使人能回应福音 (约翰福音 3:3-8)。
  • 悔改与信心 (Repentance and Faith) :重生之人出于恩典回应福音,相信基督并悔改 (马可福音 1:15)。
  • 称义 (Justification) :罪人因信基督被算为义,脱离罪的刑罚 (罗马书 3:24-25, 5:1)。
  • 成圣 (Sanctification) :信徒在圣灵帮助下,逐渐胜过罪的权势,活出圣洁的生命 (罗马书 6:22; 希伯来书 10:14)。
  • 得荣耀 (Glorification) :信徒在末日完全脱离罪的存在,得享永远的荣耀 (罗马书 8:30; 腓立比书 3:21)。

3. 得救的基础:基督的完全工作

  • 得救完全基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赎和复活 (约翰福音 19:30; 哥林多前书 15:3-4)。
  • 祂的工作解决了罪的刑罚、权势和存在的问题,确保信徒的完全救赎 (希伯来书 10:10-14)。

4. 得救的确据与保守

  • 凡真信基督之人必然蒙神保守到底,不会失去救恩 (约翰福音 10:28-29; 罗马书 8:38-39)。
  • 信徒因神的应许和圣灵的印记可以确信得救 (以弗所书 1:13-14)。

得救的三重维度:已然与未然

得救的概念同时涵盖了信徒在相信的那一刻和将来的救赎完成:在相信的那一刻已经完全被赎,在将来最终得荣耀时,救赎将完全彰显 (希伯来书 9:28)。这体现了救恩的「已然」与「未然」的双重性质

1. 过去 (已然) :已然完成的救恩

  • 在基督的十字架上,救赎已经一次性完全成就,称义的确据已经赐下 (约翰福音 19:30; 以弗所书 1:13-14; 希伯来书 10:10)。
  • 信徒借着信心接受基督的救赎时,就是在相信的那一刻,基督的完全赎罪立即生效。信徒所有的罪 (过去、现在、将来的罪) 都被赦免,不再面临定罪,并因基督的义被算为义 (因信称义),与神和好 (罗马书 3:22-24, 5:1, 8:1;哥林多后书 5:21)。
  • 这是救恩的「法理成全」,即称义的恩典,是救恩在过去的完成事件——基督的代赎和复活——中已经实现的部分。

2. 现在 (部分实现的已然) :正在进行的救恩

  • 信徒在成圣的过程中,靠着圣灵不断得胜罪的权势,被更新成为圣洁 (罗马书 6:19; 哥林多后书 3:18)。
  • 这部分的救恩是「正在进行中」,信徒在实际生活中经历神的救赎能力,但同时仍与罪争战 (腓立比书 2:12-13)。
  • 这是救恩在时间中的持续性

3. 将来 (未然) :尚未完全的救恩

  • 信徒将来会在基督再来时经历完全的得救,即身体和灵魂的完全救赎,罪的存在和影响将彻底消失 (罗马书 8:23; 腓立比书 3:21)。
  • 这是救恩的最终完成,信徒得荣耀,与基督永远同在 (启示录 21:3-4)。
Jan 1,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安息日与主日

在改革宗信仰中,安息日是上帝为祂的百姓设立的一项永恒的恩典。这一天从旧约的创造与救赎的记号,转变为新约中的主日,纪念基督的复活与救赎之工。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分别为圣、敬拜上帝、休息身体,并预尝属灵的永恒安息。

一、安息日的设立与旧约背景

安息日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创世记:
  • 创造的记号:神在第七日休息,并将这一天分别为圣(创世记 2:2-3),作为祂创造工作的纪念。
  • 救赎的记号:在《十诫》中,第四诫强调安息日的重要性(出埃及记 20:8-11)。申命记 5:12-15 更进一步将安息日与以色列人出埃及、脱离奴役相连,表明安息日也是神救赎的象征。
  • 圣约的记号:出埃及记 31:13-17 将安息日视为神与以色列立约的标志,彰显了神子民的分别为圣。

二、新约中安息日的转变与成全

  • 安息日在基督里的成全:
    • 旧约的安息日预表基督的救赎。希伯来书 4:9-10 指出,真正的安息在于信徒通过基督脱离罪恶的捆绑并进入属灵的安息。
    • 歌罗西书 2:16-17 教导信徒不要被旧约礼仪律(包括安息日的细节)所辖制,这些不过是基督的影儿,而基督才是真体。
  • 从安息日到主日:
    • 基督在“七日的第一日”复活(约翰福音 20:1),标志着新创造的开始。使徒行传 20:7 和哥林多前书 16:2 显示,早期教会在主日聚会、擘饼、献祭和敬拜,逐步将主日确立为纪念基督复活的日子。
    • 改革宗信仰认为,安息日的仪式性部分(具体的律法规条)在基督里成全,但道德律的核心(分别为圣、敬拜和安息)继续在主日中适用。
  • 安息日的真正精义:
    • 马可福音 2:27-28 中,耶稣指出“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这表明安息日的意义在于人的益处,而非律法主义的捆绑。

三、主日的改革宗教义阐释

  • 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
    • 第21章指出:“从基督复活后,安息日改为一周的第一日,称为主日,作为基督徒的安息日,直到世界末了。”
  • 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
    • 问答116-121详细解释了第四诫在新约中的适用,强调主日是专门敬拜上帝、行怜悯之事并停止世俗活动的日子。
  • 海德堡教理问答:
    • 问答103指出,主日是信徒敬拜上帝、听道、领圣礼并进行属灵操练的特别时间,同时预示了信徒永恒的安息。

四、主日的实践与指导

根据改革宗的教导,主日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停止世俗劳作:
    • 主日是分别为圣的时间,应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和娱乐,除非是怜悯、公益或必要的行为(如医治病人、照顾家庭)。
    • 这种休息不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属灵的操练,让信徒腾出时间专注敬拜和灵修。
  • 参与公共敬拜:
    • 主日是信徒聚集的时间,包括听道、祷告、唱诗、领圣餐和团契。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中多次提到“七日的第一日”的聚会,显示主日敬拜的神圣性。
  • 属灵操练与家庭敬拜:
    • 主日不仅是公共敬拜的时间,也是个人与家庭灵修的机会。信徒可以阅读圣经、默想神的话语、祷告和讨论属灵话题。
  • 行善与怜悯:
    • 主日是行善的日子,例如探访病人、帮助有需要的人(马太福音 12:1-14)。这些行为本质上也是对神的敬拜。
  • 避免律法主义和放纵:
    • 改革宗强调,守主日不应出于强制,而是发自对神的爱和感恩。同时,信徒也应避免忽视主日的神圣性,将其与普通日子无异。

五、主日的属灵意义

  1. 纪念创造与救赎
    • 主日提醒信徒神是创造的主、生命的源泉,同时也是基督完成救赎工作的日子。
  2. 预尝永恒安息
    • 希伯来书 4:9-10 让我们看到,主日是天上安息的预尝,是对将来永恒与神同在的盼望。

结论

在改革宗信仰中,主日是一个神圣的日子,既是旧约安息日的延续,又是在基督里得以更新和成全的恩典。它的核心是休息与敬拜,实践属灵更新,同时以感恩的心预尝永恒的安息。信徒应以敬虔的态度守主日,将这一天献给上帝,以此荣耀祂并得着属灵的造就。
Dec 29, 2024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历史人物

早期教会 Early Church (AD 100s–500s)

抵御异端、大公会议、基本教义的发展。
  • 罗马的革利免 Clement of Rome (35–99)
  • 伊格那修 Ignatius of Antioch (35–107)
  • 帕皮亚 Papias (60-130)
  • 坡旅甲 Polycarp of Smyrna (69–155)
  • 何马 Hermas (Bishop, 140–155)
  • 殉教者游斯丁 Justin Martyr (100–165)
  • 爱任纽 Irenaeus (130-202)
  • 亚历山大的革利免 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 俄利根 Origen (185-254)
  • 亚他那修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296–373)
  • 屈梭多模 John Chrysostom (347–407)
  • 耶柔米 Jerome (347–420)
  • 奥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 区利罗 Cyril of Alexandria (376–444)

中世纪 Middle Ages (AD 500s–1500s)

经院哲学、修道院神学和系统神学取得重大发展。
  • 安瑟伦 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
  • 彼得‧瓦勒度 Peter Waldo (1140-1218)
  • 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 约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e (1320s-1384)
  • 约翰·胡斯 Jan Hus (1369-1415)
  • 坎贝斯的多马 Thomas à Kempis (1380-1471)

宗教改革 Reformation (1500s–1600s)

回归圣经、因信称义、牧会和教义的归正。
  •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慈运理 Ulrich Zwingli (1484–1531)
  • 马丁·布策 Martin Bucer (1491–1551)
  • 墨兰顿 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
  • 布林格 Heinrich Bullinger (1504–1575)
  • 加尔文 John Calvin (1509–1564)
  • 约翰·诺克斯 John Knox (1514–1572)

宗教改革后期 Post-Reformation (1600s–1700s)

信仰宣告、系统神学、清教徒神学的发展。
  • 威廉·珀金斯 William Perkins (1558–1602)
  • 理查德·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1615–1691)
  • 约翰·欧文 John Owen (1616–1683)
  • 汤姆·华森 Thomas Watson (1620–1686)
  • 弗朗西斯·图伦丁 Francis Turretin (1623–1687)
  • 约翰·班扬 John Bunyan (1628-1688)
  • 布雷克 Wilhelmus à Brakel (1635-1711)

大觉醒 Great Awakening (1700s–1800s)

福音复兴运动强调个人悔改、信仰重生和福音布道
  • 约拿单.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
  • 乔治·怀特菲 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 约翰·卫斯理 John Wesley (1703–1791)
  • 查尔斯·西缅 Charles Simeon (1759–1836)

近现代 Modern (1800s–present)

不断回归圣经、捍卫纯正教义。
  • 贺智 (贺治) Charles Hodge (1797-1878)
  • 莱尔 J. C. Ryle (1816-1900)
  • 慕·安德烈 Andrew Murray (1828-1917)
  • 司布真 C. H. Spurgeon (1834-1892)
  • 慕迪 Dwight L. Moody (1837-1899)
  • 华腓德 B. B. Warfield (1851-1921)
  • 巴文克 Herman Bavinck (1854–1921)
  • 叨雷 R. A. Torrey (1856-1928)
  • 伯克富 Louis Berkhof (1873–1957)
  • 魏司坚 (霍志恒) Geerhardus Vos (1862–1949)
  • 梅晨 (梅钦) J. Gresham Machen (1881-1937)
  • 孙大信 Sundar Singh (1889-1929)
  • 范泰尔 Cornelius Van Til (1895–1987)
  • 陶恕 A. W. Tozer (1897-1963)
  • 约翰·慕理 John Murray (1898-1975)
  • 王载 Leland Wang (1898-1975)
  • 钟马田 Martyn Lloyd Jones (1899-1981)
  • 王明道 Wang Ming-Dao (1900-1991)
  • 宋尚节 John Sung (1901-1944)
  • 倪柝声 Watchman Nee(1903-1972
  • 魏司道 Johannes G. Vos (1903-1983)
  • 葛培理 Billy Graham (1918-2018)
  • 約翰·斯托得 John Stott (1921-2011)
  • 林献羔 Samuel Lamb (1924-2013)
  • 巴刻 J.I. Packer (1926–2020)
  • 史普罗 R.C. Sproul (1939–2017)

Pages:12345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