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fault"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霍顿 – 如何阅读圣经

作者:霍顿 Michael Horton

读圣经其中的一个困难是圣经本身。不仅是新信徒,就算是旧信徒,也往往觉得很难从《创世记》开始,步履艰辛地一直读到《启示录》结束,而不会在中间的某处放弃阅读。新教改革者从来没有说圣经是一本很容易明白的书。他们所说的,也正是许多信仰告白所肯定的,圣经中不是所有的事都一样清楚,但其基本的信息是绝对清楚的。《威斯敏斯特信条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用一个明智的句子提醒我们:

「从创世记到启示录,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和祂在基督里为拯救我们所成就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人只要有精力、有耐心,并且得到智慧的教导,都能明白圣经。正如 Mark Twain (马克·吐温) 打趣地说,「圣经里面困扰我的不是我不明白的部分,而是我明白的部分。」但当我们读得越多,我们就越欣赏其深度和复杂度。像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n) 银库总管问腓利怎样才能明白《以赛亚书》(徒 8:26-35)——那是当时他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正在阅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那怕这个人只早我们一步。

此外,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和教会其他成员一起阅读圣经。牧师、教师和长老是基督所赐、来指导我们的,使我们有这个特权来聆听并阅读上帝的话语。信条和教理问答是好的开始。毕竟,信条和教理问答是指混乱和争议的时期所产生的。它们所代表的不是某个单一领袖或学派的特色,而是在实际教会内所锻造出来的、具有共识的文件,这些文件是当这些教会力求阐明圣经最核心的教导时所锻造出来的。尤其重要的是,尽管教会之间存在着这么多的分歧和分裂,但是正统的基督徒在这么多个世纪以来,一直肯定这些普世教会的信条是对圣经忠实的总结。

圣经是一本书…

圣经是一本书似乎是相当明显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时我们却会忘记这一点。圣经来自上帝,而不是人 (彼后 1:20);它是圣灵所默示的——「上帝呼出的」(提后 3:16)。在这个意义上,它不同于任何其他的书。然而,圣经本身教导我们,上帝乃是通过一般的渠道作工。因此,我们从来不必在上帝的话和人的话之间作选择;而是说,圣经是上帝的话,以人类为使者。与伊斯兰教徒对古兰经的看法大异其趣的是:基督徒不相信圣经是从天上掉下来、再经地上的使者口述出来的。虽然圣经来自上帝,但先知和使徒的话在各方面都证明它们有人类事工的参与。

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惊讶,耶稣基督、上帝永恒的儿子道成肉身取了人的样式﹐降临在人类的历史中。祂继承了特殊的遗传密码,这个密码包括祂家族的特征和特性; 祂说的是一种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的特定语言;祂的行为举止反映出祂所处的独特时代与世上特定地点的准则。因此,我们可能会强调基督的神性到一个地步,以致于忘记了祂的人性,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会像一个老式的天秤:我们越肯定一方,便越否定另一方。不,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在各方面和我们一样。「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来 4:15)。

同样,圣经可以充分具有人的特性,而在它所肯定的事上完全没有错误。当我们看到圣经的人性证据时,我们不应该想象,它不是来自上帝。三一真神奇妙地作工,以超乎历史之上、行在历史当中、贯穿历史的方式与我们接触。鉴于这一事实,当涉及到权威时,我们不应该把圣经当作其他任何书一样去阅读。圣经的起头、中间和最后一个字都是上帝说的。我们应该将圣经作为上帝的话来默想,不仅仅因它带有权威,也因它能给我们安慰和保证。如果我们用这种态度去读其他的书是不恰当的。然而,当涉及到解释其含义时,我们的阅读方法应该像读其他任何书籍一样。为了释圣经的含义,必须了解它在写作时所使用的同一种语法和风格规则。

圣经更像是个图书馆,而不是一本书

人们常常说,与其说圣经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图书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圣经是由许多作者,跨越了十二个世纪所写成的,并且经历了许多以色列的王,也经历了被掳时期,三个异教帝国的统治。当我们从一卷书进行到另一卷书,我们会看到它们之间风格的差异,学者们甚至也察觉到不同语言的 嬗 (shàn) 变。每卷书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原因有很多。

首先,每卷书卷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的。即使是旧约的历史书卷或新约的福音书卷,也显露出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兴趣。一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惊讶。如果只有一个信息、一个福音,怎么可能有不同版本呢?用法庭来作比喻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你担任陪审团的成员时,你可能会听到各种证词之间的差异。然而,法官会告诉你,差异并不意味着矛盾。在还原事件的现场时,每个目击证人是从特定的时间、某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对这个事件的描述。

其次,不同的强调重点更加重了观点的多样性。即使是四福音书——作为目击者的报告——也是福音书作者们所写的福音单张。所有的证人都带着他们自己的偏见和利益来到证人席上。然而,使徒毫不刻意隐瞒自己的偏见。他们确信所看到和听到的,就是上帝在历史上救赎世人的作为。因此福音书不是简单的编年表或记录。每位作者都将自己和其他人所看到、听到的细节编织成图案,宣布信靠耶稣基督是得救的唯一希望。每位作者特别强调基督多方面的位格和工作中特别的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各自的背景、兴趣和写作风格。是的,是圣灵预备每位作者日常的生活,以回应此不寻常的呼召。

一个信息,多种体载

贬低圣经人性特质的方法之一是,认为它不必受限于解释不同体裁的正常规则。由于我们由此特权可以看到历史叙事和四福音书的报告,我们会轻易地假设,在圣经中一切叙述都是一个简单的断言、命题、或一个真正的宣称,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我们将诗歌当作散文来读,将启示录当作历史叙事来读,将比喻视为真实的描述,或者将这层关系颠倒过来,将历史叙事当作寓言或诗歌,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在世俗文学里已经习惯阅读不同体裁的作品,这使我们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来阅读圣经。

圣约正典

不同的体裁不只是简单地被一个统一的故事情节绑在一起,而是被一本统一的正典绑在一起。圣经准确地分为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因为每部分有各自的结构,各样不同的书卷也围绕着它,适切地组合起来。

世上列国有神明作为证人。只有以色列,上帝同时是他们国家的首领——皇帝或「大君王」。许多古代近东条约 (Near Eastern treaties) 都展现共同的特点:

  1. 开场白 (preamble),证实伟大君王将条约强加给较弱的小国。
  2. 历史序言 (historical prologue) 证明伟大君王有主权掌管和执行条约的权利。
  3. 一些要求 (stipulations) 来统管附庸国(封臣)国家。
  4. 奖惩条款 (sanctions)——忠诚的益处和不忠诚的审判。最后,该条约的副本将被存放在圣坛或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国家档案里。旧约圣经展示出这些特征。

首先,在伊甸园里与亚当立的约有开场白 (preamble)「起初上帝……」;有历史序言 (historical prologue),证明上帝对被造的万物,包括人类所享有的主权;以及诫命,并加上对不顺服的警告。然后是应许亚当和夏娃将有一位救主。

第二,历史叙事证明耶和华对以色列特别的主权掌管,这是一个从亚伯拉罕开始,到以撒、雅各,和约瑟,并且将会伴随一个新的出埃及的应许。上帝必要将属祂的人带回到这地,上帝对亚伯拉罕起誓,要将他们建立为圣洁的国度。

第三,跳到申命记,这部国家宪法,构成了「摩西律法」的外貌与核心。它可以从出埃及记开始算起,往前一直到利未记。智慧文学显示出上帝道德律法的普遍性。尽管具体的宪法乃是赐给了以色列人,上帝的律法把以色列从列国中区分出来,但律法的核心,反映出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道德结构,而十诫是此道德结构的总结。

第四,诗篇是赞美诗集,是从以色列的故事中所产生的诗歌曲集。这些歌曲将利未记所吩咐的崇拜视为理所当然。同样,在整个西奈律法的时代里,对大卫伟大儿子的期盼所作的应许,也是诗篇的假设。

第五,先知是上帝圣约的律师,起诉控告以色列。他们援引奖惩条款:犯罪的诅咒以及从上帝的圣地被放逐。

然而,亚伯拉罕的恩典之约没有因以色列的失败而被宣告无效,因为此约不是建立在以色列人民在西奈山所发誓言的基础之上。相反,它是一个永恒的盟约,完全取决于上帝的信实:祂要差遣祂所膏立的弥赛亚。预言和启示一起交错在先知书中,「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林前 2:9) 这只有通过这些文学体裁才能做得到,因为它们给我们一些提示,一些突然的洞见、快照,和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奇特歌声。

在新约圣经中依稀可看到同样的模式。从广义上讲,福音是给我们的开场白和历史序言,书信是给我们从这个故事里产生出来的教义和命令,启示录是上帝对压迫其子民的人的诉讼和对新天新地的应许。奖惩条款随后展开:最后的审判。

因此,我们不仅应该看到一个从《创世记》到《启示录》不断展开的故事情节,仿佛它是一个历史故事,我们也必须看到以色列的故事,这个扎根在西奈山的旧盟约——像哈姆雷特的戏中戏一样,如何有别于对亚伯拉罕的应许;此应许在以色列蔑视上帝、那令人沮丧的时期中,仍然在舒展它的旗帜。我们必须看到箴言如何为以色列盟约核心的道德准则的普遍性作见证,诗篇是如何成为圣约崇拜的赞美诗歌。我们必须认识到西奈之约的分明线条,才能让我们看到旧约中的福音,而不至于将亚伯拉罕的应许与西奈条约独特的规条、奖惩条款混淆。所以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从锡安来的书信里读到诫命,而不只是在从西奈来的书信里才能读到。他们不是「在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的条件,而是保罗所称,我们「以神的慈悲」所当献上的「理所当然的事奉」 (罗 12:1)。

诠释学的规则

有两个诠释圣经的辅助观念值得一提。

首先,关键的是要区分不同的圣约。我们必须区分福音与律法这不是说旧约是律法,新约是福音;也不是说律法是坏的,福音是好的;二者都是出自上帝的口。所以,这是要清楚区分当上帝说话时,祂正在做的和没有做的。祂是在审判还是赦免,是定罪还是安慰,是在启示对我们生活的道德旨意还是启示祂救赎的目的?靠律法承受永生的原则和靠应许承受永生的原则是完全相反的。圣经在许多地方对此有明确的陈述,尤其是在《加拉太书 第三和第四章》。

其次,重要的是要在基督之光下诠释整本圣经。在这个不断展开的故事中,耶稣基督是中心的人物。耶稣和门徒们正是这样解释旧约圣经的 (参:约 5:39-40;路 24:25-27 ;以及《使徒行传》的讲章)。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讲道,这些讲道在结束时,会让我不禁想要问,「他们真的需要这节特别的经文来讲这篇道吗」?这篇讲道也许在神学上是健全的,动机也是为了传福音。但这些讲道者认为,宣讲律法与福音,以及从整本圣经中宣讲基督,意味着每周要简单重复同样的公式。这很容易做到,但对经文却是不忠心的。有些讲道者见林不见树,而另一些则是见树不见林。

具体举例来说,「除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神」这个诫命可以听成是上帝的应许,即上帝已经使我们成为属祂的人,而且永远不会离弃我们。因此,你不能只是列出一大串「律法」和「福音」的经文。

我们不会在每段经文中都清楚看到基督,正如我们不会在小说或戏剧的每一个场景都会看到主角一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它部分的魅力,就是主角被加在一个似乎是关于其他事或其他人物的上千场景的过程之中。耶稣也启示出父上帝,祂甚至还启示了成为人的意义。圣经有大量关键的教导,它本身会促使我们寻求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的国度,和日常生活的智慧。但是任何一点都不能抽离在基督里的救赎故事,我们不能靠随意翻阅经文来得着基督。无论我们是牧者、听众或读者,摆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段经文。圣经有如一幅拼图,可以展示基督是其中心;而每这幅拼图的每一片都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构成完整的拼图。你不能为了启示基督,而随意安插这些拼图片。基督是旷野里的盘石 (林前 10:4),但是,这并不能让我们可以随意地在每一块岩石下寻找基督。有一种草率和懒惰型的预表论,为了「破译」基督而使一段经文成为一个「密码」,却忽略了这段经文紧邻的上下文的内容和意义。

我们不能在一节经文之外来找这节经文的意思。你的讲道不是在讲经文的分类,而是使用经文所有的分类来宣讲基督,要从每一节特定的经文,来传讲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基督。

链接:《读经系列》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葛培理 – 7个读经习惯

作者:葛培理 Billy Graham

葛培理牧师每天读5篇诗篇、1章箴言,每个月会完成整部诗篇与箴言;每周读1遍四福音书,同时阅读经文评论、也参考不同的译本,其间不断反复研读使徒行传。

他的批注布满整本圣经。葛培理牧师自己曾提到:“有时候神的话语非常冲击,使我必须把圣经放下来,走几分钟后才能喘过气来。”

美国福音网站 I Believe 编辑群,根据葛培理牧师的读经习惯,整理出以下7个值得我们参考的方向。或许我们不能做到像葛培理牧师一样,但仍可借鉴他的读经习惯,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1. 每天读5篇诗篇

将诗篇列为每日的读经习惯非常关键,诗篇原是作为吟唱与祷告的,但我们多只是将之读过视为激励自己的篇章。我们应该学习葛培理牧师,特别花功夫去了解这些重要诗人歌咏。

学习透过诗篇的经文祷告,是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可以视个人情况,每天读1到5篇诗篇,并加以默想与沉淀,这将大大丰富你的祷告生活。

2. 每天读1章箴言

你在寻求智慧与引导吗?葛培理牧师深知箴言中蕴含了丰富智慧,以至于他每日必在其中寻求。

他认为箴言是“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互动的最好准则”。箴言书一共有31章,每天吸收1章刚刚好。

很多人会在用餐时间读箴言,尤其是早餐或午餐时间,这是利用时间并养成每日规律读箴言的好方法。大声读出来不只帮助你阅读、同时也听见神的话语,更能帮助你记忆。

3. 经常读四福音书

葛培理牧师每周读一次四福音书,可见福音书的份量。但不用担心,换做我们的话,不须给自己设下这么高目标。

根据 “葛培理布道协会” 被问到应该从哪里开始读经,他回答:“与其从创世记开始,不如从中间的部分,也就是谈到关于耶稣基督的任何一部福音书开始(我经常的建议是约翰福音)。耶稣是整本圣经的中心;旧约全书所指的是祂,新约中也全是关乎祂。其他的部分可以稍后再去了解。”

要寻求神来帮助你读经,这不只是看懂其中所记录的人事物,也要了解经文在你的生命中所代表的意义。期待我们都拥有乔布的心志: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语,过于我需用的饮食。(约伯记 23:12)

4. 阅读圣经评论与现代翻译版本

当你掌握了经文的内容与含意之后,可去查阅相关的经文评论,这能有助于了解历史与相关的文学背景、以及原文的含意(希腊文或希伯来文)。

阅读圣经评论能帮助你增加理解,并更能领略神的话语。

在重复读同一版本之后,为何不去试试其他更符合现代用语的圣经版本呢?参考现代版的翻译能提供我们一些不同的看法与新的洞见。

5. 经常阅读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记述当初一小群耶稣的使徒开始传扬福音、实践耶稣使命的传道工作。这也是葛培理牧师能在全球六大洲布道最爱的一部书。

若你自认不善于传福音,应该多多阅读使徒行传,能激励你去跟他人分享神对你数算不尽的恩典。

6. 在整本圣经上注记

被动的人浏览过去,但积极的人会在经文上加以注记、写下心得、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

这样做或许会让你感觉在上“国文课”,但加以注记与画重点是有效阅读经文的方法之一,能帮助你理解并吸收其中含意。

读经时同时记下重点,能帮助我们的心专注。圣经或许复杂难懂,但它却记载明白详实,我们只需要细心就能理解。

7. 在一天中反复默想其真理

有时葛培理牧师会被读到的话语所 “震撼”,久久不能自持,得放下圣经,走几分钟喘口气。(节录于蒲乐克所著葛培理的传记)

不要读过经文后马上忘记,要反复默想它们,将经文内化。把早晨读过的经文在脑中反复思量,使神的话语生出力量,对自己产生影响。

我们无法去爱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但若能养成每天规律读经的习惯,就能让你愈来愈爱主。

链接:《读经系列》

Dec 17, 2020 - Default    No Comments

史普罗 – 有效的读经方法

作者:史普罗 R. C. Sproul《有效的祷告与读经方法》

读经可以发现所有记载大概分为 “话的记载” 和 “事的记载” 两种。不过,在一件事中,既包括许多的谈话,在话语里面,也会谈及一些事实。

话的记载:譬如《马太福音 5至7章》是耶稣的登山宝训,诗篇第一篇论善人和恶人的分别,箴言全卷都属于话的记载。话的记载可长可短。譬如《创世记 24:57》“利百加说:‘我去’”,只是两个字,《罗马书》全卷超过两万字,也是话的记载,不过是用书信形式来表达。

事的记载:旧约里充满事的记载,譬如洪水淹没全地,挪亚造方舟,以色列人出埃及。新约也有不少事的记载,例如耶稣降世、受死复活,五旬节圣灵降临等等。

既然全部圣经可以划分为话与事的记载,我们就依照这两方面来讨论如何读经。

话的记载

1.谁说:既是一番话,当然有讲者,明白是谁说的话,对了解经文非常重要。例如神和先知所说的话,与假先知所说的话,就有天壤之别,我们要听从神和先知的话,而拒斥假先知诱人离经背道的甜言蜜语,或无中生有的谈论,知道发言者也会使我们明白他为什么说这番话。

2.谁听:既有发言者,则有听者。究竟是对谁来说?是对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是顺从之众抑或刚愎之辈呢?知道听者能避免误解圣经或读经不得要领。例如:约翰写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二者的对象就截然不同,其内容要点也不同,约翰福音的对象是未信基督的人(约 20:30-31),所以着重介绍福音和耶稣的言行;约翰一书是写给基督徒,就偏重于勉励的话,叫他们与异端抗衡,且要言行一致。

3.时间:这些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答案可能是确定在某年某日,也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时候。提摩太后书是保罗在晚年殉道前写的,将一生经历及领受的精华传授给他属灵之子提摩太,所说的尽是肺腑之言;以利亚先知预言有早灾(王上 17:1)是在灾前说的。我们要查看说话的时代,是国泰民安或国破家亡?是人心惶恐或是安居乐业?知道说话的时代,对了解那时代的情形很有帮助。例如《以赛亚书 7:14》说:“主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如果我们知道这项伟大的应许,是在主前735年,当耶路撒冷正受亚兰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攻击,兵临城下之时,先知以赛亚向犹大王亚哈斯所说的预言,这话就像黑夜中的光明,给人带来希望。但我们如果把它当作出自平稳的时代,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4.地点:我们要问那些话是在什么地方说的。腓立比书有16次提到喜乐,原来是保罗在狱中写的。以西结书大部分是以西结在巴比伦被掳的同胞中所写的。启示录是约翰在被放逐到拔摩岛上写的。知道它的背景,会帮助我们了解经文。

5.上下文:例如读《罗马书 12:1》「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单读这话,如不理上下文意,就不知其故。在这话之前,保罗在《罗马书 第1至11章》已说了许多关于神的救恩道理,神的儿子为罪人舍命,白白称罪人为义,所以在这节开始就用“所以”,要知道为什么要将身体献上,就要晓得《罗马书 1至11章》所讨论的是什么。同时这些话的含意也要连着看下文,才知道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指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乃要明白神的旨意,和善用神所赐的恩赐,尽力去事奉神,服务众人。第九节所说的爱神爱人,就是将身体献上的具体解释。所以,我们对谈话的记载,切勿忘记看看上下文,以免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歪曲文意,甚至与作者背道而驰,还自以为忠于圣经。

6.大意:这可以从大处着手,先去领略话的中心,找出其大纲,再反复思想诵读,设身处地去体会当时听众的感受与反应,留心弦外之意,这样就可以了解话的真正内容。内容的分析,也相当重要,尤其是有些诗篇、箴言,没有列出它们的讲者听者、时代、前因后果,只有就经文本身推敲揣摩。

7.前因:说这些话的起因为何?例如,提摩太书是保罗在罗马监狱中,知道自己在地上的日子不多,年青的提摩太胆子小,阅历不深,需要鼓励,所以保罗在离世前写信鼓励他努力为福音打美好的胜仗。《以西结书 18章》,说这番话的原由是因那群流落异邦的以色列人埋怨神,说他不公平,竟因祖先的过失惩罚他们,以西结所说的一番话是回答他们的怨言。

前因有远因和近因,有易见之因,与难见之因,例如《使徒行传 2:14》,记彼得和十一门徒站起来高声说话。我们读到这些话,会问前因是什么?在第2章说及前因是五旬节圣灵降临,不过这是近因。远因则须再往前看,福音书中耶稣受死和复活的记载。再往前推究,可看到神万世之前预定了他的爱子到世上舍身,拯救世人。而彼得站起来所说的话,就是神创世前的计划之一部分。

8.后果:我们问这段话引致什么后果?包括当时的和长远的后果。例如:《使徒行传 2章》,彼得宣讲后易见的反应是在37节:“众人听了这话,觉得扎心,就问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来过节的同胞,听了道深受感动而归信耶稣。并且在43节说他们和使徒住在一起,彼此相爱,凡物公用,又时常赞美神,这都是彼得说话的易见后果。长远的后果,则记在整卷使徒行传,在五旬节使徒宣道后,虽然在大逼迫之中,归信耶稣的人仍然继续增多,并将福音传扬出去,就连我们今日能读经信主也是那次宣道的长远后果之一。

以上八个提示看起来简单,却能培养你仔细阅读圣经,引导你走上正确读经之路,帮助你发掘经文的含义。当然你也会发现一些较难的问题,但运用这些原则,去寻求答案,总会得到帮助。

事的记载

1.事件中的人物:这事情有什么角色?是什么造型?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他们的个性怎样?教育程度如何?出身和国籍怎样?例如《约翰福音 18:15-22》是记彼得三次不认主,在这事上,彼得是主角,而配角是另一位门徒、使女和其它的差役。

2.时间:旧约所记的事发生在数千年前,读时要知道是在洪水时代?在亚伯拉罕或是在王国时代,或是王国分裂时?是被掳之时,抑是被掳归回之时?正如读我国历史必须弄清楚是哪个朝代,才知道那时的习俗和背景。

3.地点:事件发生在何处?是巴勒斯坦?是埃及?在大马色?在山上或在平原?在海边或旷野?因为各地的生活情形不尽相同。

4.事的性质:读事之记载要知道这事是战争?是家庭纠纷?是私人佚事?还是教会流血史?是宫廷的事?还是民间的事?一共发生了几件事?次序如何?神对这事有什么看法?例如大卫杀乌利亚,夺他的妻子这件事,神很不喜悦。

5.前因:事情因何发生,这与话的记载的前因相仿。例如民数记20章记载在寻的旷野,摩西因百姓的埋怨,而举杖击盘石出水,这事的前因是百姓的埋怨和吵闹。当然我们还可以追溯到以色列人一向横蛮的性格,以及摩西的性情有时候仍难免被激动。譬如他少年时在埃及因逞血气,曾打死一个埃及人(出 2:12)。新约记保罗蒙召之事,近因是神直接向他呼唤;远因就是他以前熟悉旧约记载,一旦听到神的呼召,就立即醒悟,悔改而归向主,将他的宗教狂热转移方向。

6.后果:我们继续用上面的例子,民廿章一事的后果,引致摩西本人不能进入迦南地。《民数记 27:12, 14》也有这事的进一步后果,再看下去,在18节记载摩西将死,神就另立一个领袖约书亚。摩西既然不能进入迦南,神就让他在摩押旷野的尼波山上远眺迦南美地(申 32:48-52)。而更远的后果,是我们可将这事引为鉴戒,以免蹈他复辙,知道神是不可轻慢的,即使像摩西那样蒙他喜悦的仆人,一旦得罪了神,也要受罚。

讲到保罗的蒙召,近果就是立刻相信主,远果就是他成了忠心的使徒,脚踪踏欧亚两洲,成了最伟大的一位宣教士。他的神学思想,影响极大,新约有三分之一为其著作,这就是保罗蒙召的远果,其影响直达现今的世代。

链接:《读经系列》

Pages:«1...6162636465666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