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by "Admin, Author at Cong Fang"
Jul 23,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Meredith Kline 的神学争议概览

Meredith Kline 的神学争议概览:
(仅供参考,未能逐一详审)

  1. 行为之约的重新颁布 (Republication of the Covenant of Works)
    • 将摩西之约视为行为之约的重新颁布,与《西敏信条》所强调的恩典之约贯穿旧新约的立场存在张力。
    • 以色列人的得救属乎恩典,与所有时代的选民一样,唯独因信称义。但以色列国作为一个属地国度,其得地为业的应许是建立在国民整体顺服之上,失地则是因违约受罚。显出行为之约的特征。
    • 认为摩西律法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以色列国的属地国度秩序,而非作为恩典之约中引导信徒归向基督的手段,因此在传统归正神学中引发争议。
  2. 双层国度观 (Two Kingdoms)
    • 将属地国度 (以色列) 与属天国度 (教会) 的严格区分,延伸为教会与国家职能分离的 “自然法” 治理观,与一些归正传统 (如 加尔文 对神治国的看法) 存在张力。
  3. 末世预设性 (Intrusion Ethics)
    • 旧约中如迦南灭绝、律法刑罚等,是将末世审判暂时 “入侵” 历史的例外性施行,作为属天国度审判的预演。这种解读被一些学者认为削弱律法的一致性与普遍性。
  4. 对创世记的框架解释 (Framework Hypothesis)
    • 创世六日为文学结构而非历史性顺序,强调神学意义多于时间顺序,这一立场在许多保守归正群体中引发强烈争议。
若严格跟随 Kline 的圣约神学,在某些关键解释上将与《西敏信条》存在张力,特别是以下几点:
  1. 关于摩西之约的性质:《西敏信条》第七章明确强调恩典之约在旧约与新约中的统一与延续 (WCF 7.5–7.6),而 Kline 的实质性再颁布理论将摩西之约部分实质性地等同于行为之约,可能被视为偏离信条。
  2. 关于律法的功能:《西敏信条》第十九章将摩西律法视为在恩典之约中持续发挥教义与规范功能;而 Kline 主要强调其国度治理角色,可能削弱这一传统理解。
  3. 关于创世的解释:《西敏信条》第四章以历史性语言描述创造秩序,Kline 的框架理论与此存在不同解读角度。
Jul 22,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OPC 关于 “Republication” 的结论

这个委员会被要求就以下问题提供建议:摩西之约是否、以及在何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亚当之约 (行为之约) 的重新颁布,并且这种理解是否与我们信仰标准中包含的教义体系相一致。
This committee has been asked to give its advice as to whether and in what particular senses the Mosaic covenan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publication of the Adamic covenant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ystem of doctrine contained in our standards.

我们在本报告中指出了两种基本的 “重新颁布” 方式:本质性的 和 管理性的。
In this report, we have identified two basic senses of republication: substantial and administrative.

管理性的重新颁布

管理性的重新颁布与我们的标准一致,因为它连贯地坚持摩西之约在本质上是恩典之约。
Administrative republic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our standards in that it coherently maintains that the Mosaic covenant is in substance a covenant of grace.

管理性重新颁布的例子包括 宣告式的、内容性的、误解式的 重新颁布,以及 对亚当犯罪与被放逐的一种间接的、救赎性的重演 (如我们报告中所述)。
Examples of administrative republication include declarative, material, and misinterpretive republications, as well as an indirect, redemptive reenactment of Adam’s sin and exile (as described in our report).

本质性的重新颁布

与我们信仰标准在神学上不一致的 “本质性的重新颁布” 观点包括:单纯的、从属型的、混合式的,以及对亚当堕落前盟约试炼的一种直接的、非救赎性的重演。
Views of substantial republication which are theologically inconsistent with our standards include: pure and simple republications, subservient republications, mixed republications, and a direct, non-redemptive reenactment of Adam’s pre-fall covenantal probation.

根据 OPC 2016 年《Republication 报告》的定义:
  • Pure and simple republication:认为摩西之约在本质上就是行为之约的再设立,没有任何恩典元素。
  • Subservient republication:承接17世纪一些清教徒 (如 John Cameron) 的观点,认为摩西之约是一个独立于恩典之约的约,以顺服换属地祝福,作为对恩典之约的辅助;这种结构把律法当作得福的功德条件。
  • Mixed republication:将摩西之约视为部分是恩典、部分是行为的混合体,这违反了改革宗关于圣约“单一本质”的理解。
  • A direct, non-redemptive reenactment of Adam’s pre-fall covenantal probation:将摩西之约理解为一种直接、不带救赎性的亚当试炼的重演,把以色列的地位视为再次面对行为试炼的机会,且没有指向基督的预表性。

其他方面

此外,我们的信仰标准肯定:基督这位神人、并中保的功德,在于祂完美的、个人的、相称的、有益的、且白白的顺服。
Furthermore, our standards affirm that the merit of Christ, the God-man and mediator, consists in his perfect, personal, proportional, profitable, and free obedience.

基督以被拣选之人的代表元首的身份,献上祂的盟约顺服与受苦。
Christ offers his covenant-obedience and sufferings as the representative head of the elect.

祂因此满足了原始行为之约的要求,并除去了其刑罚。
He thereby fulfills the requirements and removes the penalty of the original covenant of works.

正因为堕落之人无法履行这些条件,所以他就 (严格来说) 无法从神那里获得任何形式的奖赏。
Precisely because fallen man cannot fulfill these conditions, he is unable (properly speaking) to merit a reward from God of any kind.

虽然我们的报告中还探讨了与 “重新颁布” 问题相关的其他重要议题,但以上这些点构成了本委员会对总会所提出基本问题的回应。
Although there are other important issues related to the question of republication addressed in our report, these points comprise the committee’s answer to the basic question posed to us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Jul 22,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简论 Meredith Kline 的圣约神学争议

华人基督徒对 “圣约神学” (Covenant Theology) 比较陌生,即使是持守改革宗信仰的基督徒也很难分清圣约神学的不同版本。在广义上,圣约神学大致可分为三类:传统主流路线、Meredith Kline (克莱恩) 的 “重颁行为之约” 路线、改革宗浸信会的 “属灵化恩典之约” 路线。更少为华人所知的是,在圣约神学的圈子里,多数人对 Kline 的部分神学立场持有谨慎或保留的态度,往往敬而远之。
Meredith Kline 的立场
Meredith Kline (1922-2007) 是受人尊敬的牧者与神学教授,曾任教于西敏神学院 (WTS)、Gordon-Conwell 神学院、以及加州西敏神学院 (WSC),影响深远;同时也是美国 “正统长老会” (OPC) 的成员。Kline 的圣约神学体系庞大,其中较具争议的一个核心概念是 “Republication” (重新颁布),意指 “摩西之约” 是 “行为之约” 的某种形式的重新颁布。所谓行为之约,是指亚当在堕落之前与神所立的约,是藉由完全顺服而蒙神悦纳。Kline 认为,当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神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他们立约、赐下律法,此约在国度层面上带有行为之约的性质:个人得救仍是本乎恩典、因着信心,但以色列国是否能承受并继续居住在应许之地,则取决于集体对律法的顺服——顺服就蒙福,悖逆则被逐出地土。
主流改革宗的立场
主流改革宗教导,摩西之约本质上是恩典之约的一个施行阶段,不是行为之约的重新设立。因为神是先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救出来,再赐下律法:
【出 19:4-6】“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
神的意思不是 “你们若顺服就可以在万民中成为我的子民”,而是 “你们已经是我救赎出来、归我的百姓;若实在顺服,就在万民中显明你们是属我的子民”;就像主对门徒说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约 13:35)。律法中虽有顺服得福、悖逆受罚的条款,但这些属于恩典之约下的赏罚,用以管教神的子民,而非靠行为得救。律法的功能一方面使人知罪归向基督,另一方面教导已得救的百姓如何在恩典中活出圣洁生活。

问:后来以色列国确实因不顺服而被咒诅,结果被赶出迦南地,不是吗?
答:这些属地奖惩虽真实发生,并非出于行为之约的功德机制,而是恩典之约施行中的国度性管教,目的是显明人的无能,并指向基督。换言之,顺服带来祝福、悖逆招致咒诅的事实,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靠行为维持的功德性关系。恰恰相反,以色列是在恩典之下仍悖逆,因而受到神按着圣约的父爱去管教,以显明罪人在行为之约下无法完美地遵行律法 (加 3:10-12),因此指向唯有基督能成全律法的要求 (太 5:17; 罗 8:3-4)。若将这些顺服要求理解为能换取奖赏的功德条件 (即便仅限国家层面),就是违反《西敏信条》所否定的 “靠行为赚得神任何奖赏” 的教义。
原则上,只有基督满足行为之约,全人类都只能靠恩典。神不会在堕落之后再赐下真正的行为之约,无论是给个人还是国家,因为堕落的人已无力满足行为之约的要求 (罗 8:7-8; 加 3:10-12)。即使为了预表基督,神所设立的制度也必须在本质上维持恩典之约的性质。因此,任何将摩西之约本质视为行为之约的观点 (无论是否限定于国度层面) 都违背了这一根本原则。律法中可以有预表性和施行层面的赏罚,但不可赋予功德性的条件与回报。

OPC 委员会报告
在2016年,OPC 针对 “Republication” 特别成立委员会进行研究。该委员会提出了两种区分:
  • Substantial republication (本质性的重新颁布):认为摩西之约本质上是行为之约,靠遵行律法以获得救恩、得地为业,或维持国民地位,此观点与《西敏信条》明确冲突。
  • Administrative republication (管理性的重新颁布):认为摩西之约本质上仍是恩典之约,但在施行上引入了顺服得福、悖逆受罚的赏罚机制,用以治理以色列国家,只要不把行为视为换取救恩的条件,即不违背《西敏信条》。
AI 总结:该报告否定在任何层面 (包括国家层面) 以行为作为功德条件来换取神的奖赏,因为堕落之人无法靠行为赚得神的任何回报,不论是属天的救恩还是属地的产业;一旦将顺服视为功德,就已违背《西敏信条》。

OPC 报告:https://www.opc.org/GA/republication.html
报告中的结论部分:中英翻译
参考:Meredith Kline 的神学争议概览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圣约神学 的不同路线

主流的圣约神学

  • 三大圣约架构:救赎之约、行为之约、恩典之约
  • 摩西之约 属于 恩典之约 的施行阶段
  • 强调圣约的统一性和恩典的延续性
  • 婴儿洗礼是对圣约子民的标志。
  • 代表:加尔文、伯克富 (Berkhof)、巴文克 (Bavinck) 等

Meredith Kline 的圣约神学

  • 三大圣约架构:救赎之约、行为之约、恩典之约。
  • 摩西之约是行为之约的 “重新颁布” (Republication),主要针对以色列的属地国度。
  • 强调 “宗主条约” (Suzerainty Treaty) 结构,突出神是宗主,以色列是附庸,顺服则蒙福,不顺则被逐。
  • 圣约之间强调不连续,摩西之约不是恩典之约的延续。
  • 保留婴儿洗礼,但其意义不同于传统路线
  • 代表:Meredith Kline (克莱恩)、Michael Horton 等

浸信会的圣约神学

  • 接受救赎之约与行为之约的概念
  • 认为恩典之约在新约才正式设立
  • 否认摩西之约是恩典之约的施行阶段,视其为与行为之约相似的国度性约
  • 拒绝婴儿洗礼
  • 强调旧约与新约的断裂性与实现的渐进性
  • 代表:Conrad Mbewe 等
Jul 20,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基督教教会史大纲 (转)

作者:Barend Klaas Kuiper (1877-1961)
选摘自:《历史的轨迹》 (The Church in History)

初期教会 (约 1 – 500 A.D.)
教会诞生、经历残酷逼迫,到最终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奇迹历程。教会在内忧外患中确立核心教义,并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肩负起向蛮族传福音的使命,为中世纪欧洲奠定信仰基石。
  • 约 33-64: 教会诞生与初期逼迫
    教会诞生于五旬节,初期受犹太人逼迫,司提反、雅各殉道。公元64年,尼禄皇帝嫁祸基督徒,施以酷刑,彼得与保罗据传于此期间殉道。
  • 约 100-250: 地区性逼迫
    此间逼迫主要局限于特定地区。著名殉道者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及护教士游斯丁。
  • 250-311: 全国性大逼迫
    皇帝德修、瓦勒良及戴克里仙相继发起全国性大逼迫,旨在铲除基督教,此为最残酷时期。
  • 313: 米兰诏谕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谕,宣布停止对基督徒的逼迫,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是教会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325: 尼西亚会议
    为解决亚流派关于基督神性的争议而召开。会议判定亚流为异端,制订了《尼西亚信经》,宣告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 451: 迦克墩会议
    确立了基督神人二性的教义,即基督在一个位格内拥有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二性 “不相混合,不相交换,也不能分割”。
  •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混乱中,教会承担起向蛮族传福音和教化的使命,成为保存古典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世纪教会 (约 500 – 1500 A.D.)
中世纪是教会权力达到顶峰,却又充满内部纷争与腐化的矛盾时期。从与法兰克王国的联盟,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从权势熏天的教皇,到要求改革的呼声。本部分将通过关键事件和图表,展现教权与王权的拉锯、十字军东征的影响,以及改教运动前的暗流涌动。
  • 约 632-732: 回教兴起与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回教,其后继者迅速扩张,征服了叙利亚、北非、西班牙等地,对基督教世界构成巨大威胁。732年都尔之役阻止了其向西欧的进一步扩张。
  • 800: 查理曼加冕
    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标志着教权与王权的紧密联盟,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
  • 1054: 东西教会大分裂
    由于长期的文化、政治和神学分歧,罗马天主教会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方正教教会正式分裂,互相革除对方的教籍。
  • 1077: 卡诺撒事件
    在 “授衣礼之争” 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为求得教皇贵格利七世的赦免,在卡诺撒城堡外雪地赤足悔罪。此事象征教皇权势一度凌驾于皇权之上。
  • 1096-1291: 十字军东征
    为从回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西欧基督徒发动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虽军事上未达长远目标,但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交流。
  • 1198-1216: 教皇权势顶峰
    教皇依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他宣称教皇是 “基督的代表”,对欧洲各国君王拥有巨大影响力。
  • 1309-1377: 教皇巴比伦被掳
    在法王影响下,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亚威农,此间教皇均为法国人,导致教皇威信在其他国家严重受损。
  • 1378-1417: 西方教会大分裂
    “巴比伦被掳” 结束后,罗马和亚威农分别选出教皇,教会陷入大分裂,一度出现三位教皇并立的混乱局面,严重损害了教皇制。
改教时期的教会 (约 1517 – 1648 A.D.)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撼动整个欧洲的巨大浪潮。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火焰,“因信称义”等核心教义重塑了无数人的信仰。从德国到瑞士,再到整个西欧,新的教派纷纷建立,挑战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这一时期充满了激烈的神学辩论、残酷的宗教战争,并最终塑造了近代欧洲的宗教格局。
  •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将他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看法钉在威登堡教堂门上,旨在引起学术辩论,无意中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火焰。
  • 1521: 沃木斯国会 (Diet of Worms)
    路德被传唤至神圣罗马帝国国会,他拒绝撤回自己的观点,发表了 “我站在此” (Here I Stand) 的著名声明,后被宣布为异端。
  • 1536: 《基督教原理》出版
    加尔文出版其神学巨著《基督教原理》,系统地阐述了复原派教义,成为改教运动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 1534: 英国《最高治权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教皇决裂,通过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元首,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 1545-1563: 天特会议
    为应对改教运动的挑战,罗马天主教召开天特会议,重申其核心教义,并推行内部改革,是 “反改教运动” 的核心。
  • 1572: 圣巴多罗买日大屠杀
    在法国,天主教徒对预格诺派 (加尔文派) 新教徒发动了血腥屠杀,是宗教战争中最惨烈的事件之一。
  • 1648: 《韦斯发里亚和约》
    结束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约确认了各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土内的宗教 (天主教、路德宗或加尔文宗),基本确立了近代欧洲的宗教版图。
改教后的教会 (约 1648 – 1900 A.D.)
改教运动之后,基督教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英国清教徒运动、欧洲大陆的敬虔主义和循道派带来的灵性复兴,与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现代主义的神学挑战交织在一起。同时,这也是全球宣教大发展的时代,复原教宣教士的足迹开始遍布世界。
  • 1689: 英国《信仰容忍法案》
    在 “光荣革命” 后通过,给予英国大多数不从国教的复原教派 (长老派、公理派等)一定的宗教自由,但天主教徒除外。
  • 约 1700-1750: 敬虔主义与大觉醒
    德国敬虔主义 (施本尔)强调个人活泼的信仰。该运动影响了英国的循道派运动 (卫斯理兄弟)和美洲的“大觉醒”运动 (爱德华滋),为教会带来属灵复兴。
  • 约 1730: 莫拉维弟兄会宣教
    在亲岑多夫伯爵的带领下,莫拉维弟兄会成为近代复原教宣教的先驱,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
  • 约 1750-1850: 理性主义与现代主义兴起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然神论,否认神迹和启示。后发展为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以人的理性为最高权威,对基督教传统信仰构成严重挑战。
  • 1870: 梵蒂冈第一次会议
    罗马天主教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宣布“教皇无误论”为信条,即教皇在特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发表的声明是无误的。
  • 约 1793-1900: 现代宣教运动
    以英国浸信会的威廉·克理为代表,复原教的全球宣教工作进入大发展时期,众多差会成立,宣教士被派往亚非拉地区。
新大陆的教会 (约 1600 A.D. – 20世纪)
随着欧洲移民涌入北美,各种教派在这片 “新大陆” 上生根发芽。从清教徒的 “山巅之城”,到大觉醒运动的复兴之火;从美国独立后的政教分离,到西部拓荒时期的宗派竞赛。这里既是信仰自由的试验田,也催生了各种新兴教派与异端。本部分将探索基督教如何塑造了美加社会,并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 1620: “天路客” 抵达普利茅斯
    为寻求宗教自由,一群被称为 “天路客” 的英国分离派 (公理派) 乘坐 “五月花号” 抵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 1636: 罗杰·威廉斯与政教分离
    因主张彻底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罗杰·威廉斯被逐出麻州,后建立了罗得岛,成为宗教避难所,并成立了美洲第一间浸礼派教会。
  • 约 1730-1760: 第一次大觉醒
    一场深刻的属灵复兴运动席卷北美殖民地,代表人物有爱德华滋和怀特腓德。运动促进了殖民地的宗教共识,但也导致了宗派分裂。
  • 1789: 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通过,禁止联邦政府设立国教,保障宗教自由,标志着美国正式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 约 1800-1840: 第二次大觉醒与西部拓荒
    复兴之火再次燃起,尤其是在向西拓荒的边疆地区。循道派和浸礼派凭借其灵活的组织和教义在此期间迅速发展。
  • 1830-1870: 移民潮与教派分裂
    大量天主教和路德宗移民涌入,改变了美国宗教版图。同时,关于奴隶制的分歧导致主要复原教宗派分裂为南北两派,为内战埋下伏笔。
  • 约 1910: 基要主义运动
    为回应现代主义 (自由神学) 的挑战,保守派基督徒发起了基要主义运动,强调圣经无误、基督神性等核心信条。
Pages:123456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