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 21, 2025 - Default    No Comments

婴儿洗礼:改革宗 vs. 天主教

编辑自 AI 及其他资料

早期教会有没有实行婴儿洗礼?

  • 有明确证据支持婴儿洗礼的古老实践 (如:俄利根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殉道者游斯丁等提到婴儿受洗习俗),说明早期教会确实施行婴儿洗礼 (参:徒 2:39; 西 2:11-12)。
  • 教父中有一致传统:俄利根指出婴儿受洗是从使徒传下来的传统 (Homilies on Leviticus 8.3),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屈梭多模亦认可此做法,表明这一传统并非后起。
更多参考:

天主教对洗礼的错误理解

  • 视洗礼为自动赐恩途径:天主教认为只要施洗仪式完成,不论对象是否有信心,洗礼本身就能赐下重生和赦罪 (自动生效,ex opere operato),导致恩典被物化为仪式。
  • 脱离信心与悔改:圣经将洗礼与悔改和信心紧密联系 (徒 2:38; 可 16:16),但天主教婴儿洗礼忽略这一前提,把救恩建立在仪式之上。
  • 混淆属灵与形式:将属灵重生与外在水礼直接等同,使人误以为受洗即得救恩,从而产生依赖仪式的虚假确据,削弱对真信心的强调。
结论:问题不在于婴儿洗礼的行为本身,而是在于属灵意义。圣经没有禁止婴儿施洗,早期教会也普遍实行,问题出在对洗礼的错误理解。洗礼是属灵应许的记号与印证,若将洗礼看作自动带来重生的途径,就违背了 “因信称义” 的真理

改革宗 (长老会) 的婴儿洗礼

改革宗的婴儿洗礼和天主教的婴儿洗礼的神学意义完全不同。简单来说,天主教的婴儿洗礼观认为洗礼本身有救赎功效,而改革宗的婴儿洗礼观是圣约性的,强调神的应许,没有救赎功效。
  • 1. 神学基础:恩典观与圣约观
    • 天主教:认为洗礼本身赋予恩典,使婴儿脱离原罪,成为神恩典的受益者。他们认为洗礼是 “必要的” 得救途径。
    • 改革宗:认为婴儿因父母是神的百姓,因此也属于圣约群体 (创 17:7; 徒 2:39)。洗礼不是使婴儿得救,而是圣约的记号 (罗 4:11),指向神的应许,并需要日后信心的回应。
  • 2. 洗礼的意义
    • 天主教:洗礼本身有重生的功效,婴儿受洗后就 “成为信徒”,并被赋予 “预先恩典” (使人能自由回应福音的恩典)。若不受洗,婴儿可能无法得救(虽然后来天主教允许 “救赎的可能性”)。
    • 改革宗:洗礼不是得救的途径,而是表明婴儿属于圣约群体。它预示着神的应许,但不自动带来重生 (约翰福音 3:5 与 “圣灵洗礼” 相关,不等同于 “水礼”)。洗礼的效力要在信心中彰显。
  • 3. 洗礼与信仰的关系
    • 天主教:洗礼本身赋予 “预先恩典”,即使婴儿不明白,洗礼仍有效。
    • 改革宗:洗礼不是 “自动生效” 的恩典,而是呼召孩子将来要在信仰中回应,真正的得救仍要靠恩典借着信心 (弗 2:8)。
  • 4. 与旧约割礼的关系
    • 天主教:天主教通常不强调洗礼与割礼的关系。
    • 改革宗:婴儿洗礼是割礼的延续 (创 17:12; 西 2:11-12),因为圣约的模式没有改变,神依然应许要做圣约子民的神 (徒 2:39)。
    • 参:洗礼和割礼指向同一个应许
  • 5. 婴儿洗礼的后果
    • 天主教:婴儿受洗后,进入教会,但仍可能因后来的大罪失去恩典,需要补赎 (如:告解、坚振圣事等)。
    • 改革宗:婴儿受洗后,归入世上的教会,受教于神的话语,将来仍需凭信接受基督,否则他们仍是未重生的毁约者 (来 6:4-6)。

更多阅读:

留言 Comments